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2-12 10:53:5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5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知识重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最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

  (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12-26

初中数学教案最新11-11

初中数学教案:公式12-29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27

初中数学教案(15篇)02-23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2-30

七年级数学教案07-2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