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1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的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渴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2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黑暗社会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渴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绯红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喝彩模糊从深恶痛疾杳无音信
Ying花wan如zhang故wu呼qi然托ci落di标zhi lan漫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
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4、藤野先生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这是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收在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记叙了作者从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回忆了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绝、抑扬顿挫”等词语。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清文脉,把握的叙述线索。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1、板书课题,有关文学常识
①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②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③《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2、介绍写作背景。
①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位老师大不相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充满了尊敬和怀念。
②1902年,鲁迅到日本学医,目的是想将来以行医来“疗救国民疾病”,但美好的梦想被现实击碎了。“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杀”这一场景,记录在影片中,他受到极大的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民众。 1926年,从日本回来二十多年,写下此文,纪念老师,也为唤起民众。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注音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芦荟(huì)瞥(piē)
芋梗汤(yù gěng)解剖(pōu)不逊(xùn)匿名(nì)
诘责(jié)深恶痛疾(wù)烂漫(màn)
(2)释义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
在东京(1~3)“我”在东京的见闻与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相识前
在仙台(4~35)1、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2、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3、匿名信事件
4、看电影事件
5、我与藤野先生告别-----交往中
离开仙台(36~38)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分别后
第二课时
本节课我们对文中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1-3语段,思考:
(1)作者写了在东京的哪些所见所闻?(赏花、跳舞)
(2)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哪些特征进行描写?(辫子)
(3)作者把清国留学生的辫子比作“一座富士山”“小姑娘的发髻”并且说“实在标致极了”,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反语)
(4)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态度?(厌恶、反感)
(5)从内容的推进上看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这是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为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2、接下来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1)与藤野先生初次见面作者主要抓住藤野先生的外貌来描写,请找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语句。(生活简朴)
(2)交往中,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列出这四个事例: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治学严谨
关心学生——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
(3)除了写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
①匿名信(内容——自尊心受到伤害。
结果——维护祖国尊严
②看电影——“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指什么?
——弃医从文:为什么?
(4)上面两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
(5)这些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离开仙台,告别藤野埋下伏笔)
3、离开仙台
(1)作者离开仙台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信,但作者怀念之情却未减,为什么?(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而且“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情)
(2)作者是如何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的?(收藏讲义、挂照相、把怀念化作勇气和力量——继续写---)
(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用手中的笔同反动派作斗争,体现他的爱国思想)
二、总结
1、通过作者在日本留学的几个片段刻画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赞扬了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先生深切真挚的怀念,并表达强烈爱国之心和与反动派斗争的决心。
2、自我整理
①两条线索
②两种真挚情感
③四个典型事例
④一次思想转变
三、体验反思
1、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布置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
(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5、藤野先生教案课时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感情真挚的忆师范文,文章回忆了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认真负责,正直,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同时,文章也透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他弃医从文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解读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资料搜集法;阅读体验法;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藤野先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早年跟他学习医学,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课件)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课件)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思考:(课件)
(1)标注出重点词语。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2、交流观点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课件)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课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活动,抢答下列问题:(课件)
藤野全名:(藤野严九郎)
供职学校:(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教授课程:(解剖学)
外貌特征:(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件)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践———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尊重友爱
3、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
交流明确: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不同寻常的热忱、尊重、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论: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5、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课件)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留待下回分解。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认真练字,积累词语。
3、完成《同背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知:
略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1、语文活动设计:名人访谈
在课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他为什么这么频繁地辗转各地呢?如果你是鲁迅,你该如何讲述你的这段心路历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
(1)鲁迅为什么来到东京?为什么要离开东京?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学?是什么原因使你决心弃医从文?
(3)你对作者的叙述还有哪些疑问?
2、学生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1)我来到东京留学,是想学习医学,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我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因此决定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就是我要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
(2)“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国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贵强民的愿望。作者的个人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看电影事件”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我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国人的灵魂。
(3)可能出现的疑问: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后明确:
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清政府日薄西山的忧恨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什么?(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什么?(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什么?(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5、教师引导:作者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明确:
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情感线索,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赤子之情。
三、品味语言
语言精炼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丰富深刻的含意和复杂深沉的心境。
1、朗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明理由。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b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c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比喻)
d实在是标致极了。(反语)
e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一个荒谬的推理,强盗的逻辑,表明作者的人格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极大伤害。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1、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完成《同步作业》。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绯红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喝彩模糊从深恶痛疾杳无音信
Ying花wan如zhang故wu呼qi然托ci落di标zhi lan漫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绯红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喝彩模糊从深恶痛疾杳无音信
Ying花wan如zhang故wu呼qi然托ci落di标zhi lan漫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上面就是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教学设计我的自画像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黄继光教案黄继光教案设计
金字塔教学设计及反思金字塔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7、《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为之而奋斗。
2、知识与技能:
感知部分片断,把握人物品格;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一步把握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品读语言,揣摩心理;联系实际,理解人物。
【重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课文的。由于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所以本节课就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争使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此,设计时,通过多个角度,遵循从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内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质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题。
二、师生合作,研习课文
本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弱国的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时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先生。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响了作者一生?
1、初读课文有关藤野先生的段落,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部分学生朗读作者和先生相处部分,其余学生思考。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谈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出: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生活俭朴热情诚恳正直求实
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这种品质?教师引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2、从具体语言入手,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
⑴找出有感触的语言,细细品读,体会先生复杂的感情:
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先生没有偏见,真诚关怀我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没有这回事。”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将走的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
他对我的支持,对我的选择虽然很惋惜,但尊重我的选择。
……
2、设若你就是藤野先生的学生,哪些情节你最感动?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
通过多个方面理解藤野先生,使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他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尊重学生,关为学生的爱国激情所感动。
三、自主探究
探究思考:
1、是什么原因促使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注?
2、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对先生几十年念念不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先生的那种真挚感情?
⑴从作者学习上的表现和其它留学生比较。从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着手。
结论:出于对鲁迅的发愤努力和爱国热情的尊重与同情。
⑵教师给出一些材料:
鲁迅来日本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当时中国国力衰败,而日本国力强盛,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国人,骂中国人是猪头,是动物。恰恰在日中国留学生大多数不争气,让更多的日本人骂中国人是动物生出来的低级动物。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鲁迅也受着同样的遭遇。很是激愤。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人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结论:
⑴在特殊的环境中,藤野先生没有像其他日本人一样鄙视我,没有民族偏见。
⑵藤野先生“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胸怀。这是藤野先生更深层次的品质。作者通过最后几段直抒胸意的表达了对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小结
1、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敬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2、在对文章中的人物分析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方法,层层分析,且不可停留在表面,可以先从整体上对人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再从人物语言方面,课文刻画人物目的等方面感受人物。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藤野先生的品格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对
热情诚恳正直求实先
生
藤野先生的内心尊重关怀同情的
惋惜……深
切
藤野先生的伟大胸怀“为中国”“为学术”怀
念
8、爱与哀愁几时休《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课前三分钟,默写古诗《行路难》,自纠,同桌互查。
师:同学们:按照昨天的学习安排,我们今天要深入研讨课文内容。细读文本,重点写了两个人——
生:藤野先生和我。
师:对,因为本篇是散文,文中的“我”可以不加引号,就是指鲁迅本人了。
(出示幻灯片)
师: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同学们说哪两个字好呢?
(生思考,教师里面一片安静)
(见同学们凝思片刻而不得,教师提示)
师:同学们,想一想,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常用哪个字来表述呢?生:爱
生:恩!
生:情!
师:是啊,这是人之常情,那么师生之间用哪个字表述比较恰当呢?
生:“爱”吧!文章写了老师爱学生,也写了学生爱老师,而“恩”字只能突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却不能准确的根据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感情。
师:你的回答很到位,同学们鼓励一下哦!
(学生鼓掌)
师:我们选定了这第一个字:“爱”
(出示幻灯片打出一个黑体字“爱”)
师:第二个字我们用哪个字来概括好呢?
(教室里瞬间安静无声,同桌之间开始你看我,我看你)
师:同学们,这后一字有点难猜啊?老师提示一下,“爱”字读第四声,后一字换成这个同音字的第一声会是哪个字?
生:哀?
生:哀!
(孩子们一脸疑惑,又眼冒神光)
师:对,就是这个“哀”!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让老师想起了九十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歌曲《爱与哀愁》,是台湾歌手黄安格演唱的,大家听过吗?
生:没有!
(出现了代沟了)
师:没听过没关系,回家可以找出听听。爱与哀愁像杯烈酒,希望能在这节课上燃烧同学们的心啊!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希望做到以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这个环节还是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的,同学们很兴奋的讨论了一番。)
(同学们笑了)
师:同学们现在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藤野先生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请大家认真看书,找出来之后请用这样的一个句式说话:我认为藤野先生的爱表现在——————,这是一种——————的爱。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个规范的说话句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聚精会神的看书)
生:我认为藤野先生的爱表现在“课文第十五段:我拿下来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师:看了真仔细,对于学生的笔记能如此细心的批改并且长时间的坚持批改,对学生的学习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啊!
生:我认为藤野先生的爱还表现在第16段:“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是一种严格要求的爱。
师:严格要求更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真爱啊!
生:藤野先生的爱还表现在:“第21段: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这是一种体贴的爱。
师:体贴?哦,是体贴啊,孩子,你想的真周到,藤野先生怕我不愿解剖实习,因此很担心,看到我没有这方面的事情,表示放心,这对学生的关心真是细心体贴啊!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非常认真,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这可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那么藤野先生的爱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短时的安静)
生:我认为藤野先生的爱还表现在他对工作上的热爱方面,如第11段:——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生:还有第7段: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生:还表现在第23段他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我觉得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工作的一丝不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从这些方面,我们看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热爱和钻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吗?像不像老师和你们一样的关系呢?
生:是。
生:不是!藤野先生是日本人,鲁迅是中国人!
师:对,他们是异国的师生关系。当时中国还很落后,鲁迅是一个来自弱国的留学生,藤野先生对这样一个学生的爱,就超越了——
生:国界!
师:超越了国界。那这样的师生之爱就是一种什么的爱?
生;大家!
生:博爱!
生:仁爱!
师:同学们的回答太精彩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爱就是这样一种世间大爱,在他的眼里,没有民族——
生:歧视!
师:很好!还没有民族——
生:偏见!
师:对,藤野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民族歧视,没有民族偏见,有着仁爱之人的老师,大家说,这样的老师怎会让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鲁迅先生不敬重,不感激,不怀念呢?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够深入的进入文本之中,明确藤野先生的爱是由师生之间发生的学习和工作小事来表现出来的。)
师:我们理解了藤野先生的“爱”之后,下面我们再来研讨一下他的“哀”,请看请看大屏幕——藤野先生的哀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孩子们认真读书)
师:同学们找出来了吗?藤野先生的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找到了,在文章第32段“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表现了藤野先生因为与作者分别的悲哀之情。
师:很好,很显然,在藤野先生眼里,鲁迅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学生,与之分别,自然悲哀。
生:我找到了课文的第33段“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安慰他的谎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内心深处的哀伤之情。
师:嗯,要与自己喜欢的学生分别了,神情自然凄然啊!
生:我找到了“‘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这句表现了先生无奈的哀伤。
师:认真教给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果没什么用,当老师的心里肯定很哀伤啊!
生:我找到了——“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这段内容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师:你们找的非常细心,要与学生分别了,做老师的也十分的不舍啊。
师:藤野先生面对与学生的分别,内心是十分的悲伤的,从刚才的课文找录中,我们们已经了解到这点。(出示幻灯片,把文中的重要语句出示进行总结)
师:从藤野先生的爱与哀中,我们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同学们动动笔,整理一下吧!
(短时安静)
苏晓丽:从藤野先生的爱与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岗敬业,有博爱之心,关心学生,认真负责,热爱科学,一丝不苟,教学认真,体贴入微,热情诚恳的值得尊敬的老师。
师:你的总结真全面!
张赛:从藤野先生的爱与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有大爱仁爱博爱的老师。
师:你总结的比较简洁,后面一个句子再加上一个“之心”就更好了。
杨晓悦:从藤野先生的爱与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严谨治学,重情义,敬业,负责,关爱学生,要求严格,仁爱的老师。
师:你的总结也很全面,如果句式再整齐些会更好。
张玉林;我从藤野先生的爱与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真诚正直,严谨治学,爱岗敬业,负责严格,关心学生,教学认真,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师。
师:玉林的总结更全面了,同学们看,我们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认识了一个优秀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值得鲁迅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的,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认真的研读课文,认识了鲁迅先生的恩师藤野先生。也体会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和与之分别的悲哀。一生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幸运的,何况是青年时代的鲁迅!所以,那么多年过去了,藤野先生一直在鲁迅心中久久不能忘怀。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来为高尚无私的藤野先生致敬吧!
师:这节课上我们学的十分认真,大家如果都能像今天这样,那我们每节课都会有收获的!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的爱与哀,那么鲁迅先生的哀与爱又是怎样传达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好好预习,下节课我们再重点讨论。
师:下课!
9、爱与哀愁几时休《藤野先生》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藤野先生》第三课时
教学概况
按照惯例,课前照常默写计划中的一首诗。自我检查,同桌互查。
接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问上一节讲了什么内容,同学们马上回应我:藤野先生的爱与哀。我心中一喜,效果不错!他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很快就说出了体现藤野先生关爱“我”的四件具体的事情,也把表现他惜别哀伤的几处很顺利的回忆了出来。看来上节课所设计的问题已经让学生记在心中,我想,这就够味了。老师讲的少点儿,学生能在心中,这就是语文课的有效教学。
于是很自然的就过渡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要学习鲁先生的哀与爱。我用幻灯片打出了一个问题:“细读课文探寻——鲁迅先生的哀表现在哪里?”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哀表现在——,因为这一段(句或词)写出了——,这是一种——的哀。”
这是模仿上一节课的句式自然而生出的问题。但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在文中却没有直接写出来。因为鲁迅是作者,他的感情隐含在字里行间,如果不理解鲁迅的感情,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在屏幕上一打出,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只见全班同学都埋下头来,很努力的看书。我面带微笑,在教室过道里慢慢穿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提醒自己,要耐心等哦!我转了三圈儿了,还是没人举手,没人抬头。我明白了,这个问题有点难,孩子们不知如何下手了!
我终于忍不住了:同学们发现了吗?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先生的哀呢?这时前排一人女生举手示意我,我兴奋的叫她站起来回答。
只见她怯怯的说:“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哀表现在第二十九段。(我示意她读出来,她很用心的读完后接着说)这一段写出了因为中国落后而受人嘲笑,鲁迅先生的考试分数被人怀疑是抄袭而来的。它写出了鲁迅先生的愤愤不平,这是一种因国弱而生出的悲哀。”
我兴奋极了,这位女孩儿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儿!我及时表扬了她,并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理解的真是深刻。同学们,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相信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哀伤是能够理解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提醒他们了:同学们,为了我们学习的条理性,大家试着从文章首段读起“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试想,这样一个开头,你们不觉得太突然吗?
经我一提醒,孩子们把注意力转到了首段上。我让他们找开篇这一句的关键词。很快,“也”“无非”“这样”都被他们划出来了。我和他们一起思考这几个词:也无非这样?为什么出现一个“也”字?“无非”一词体现出了什么情感?“这样”?哪样啊?这样的开始,让人觉得似乎是承接着上文而来,但这上文是什么呢?-----
真是一石激活千层浪。前排的几个学生开始商讨起来,我见状继续提示,鲁迅写的这是他在哪里的事情呢?
“东京”!响亮的回答。
鲁迅为什么要去东京呢?
学医生啊!
哦,当时日本的医学还是很先进的。鲁迅出国是为了学医生,也就是说他满怀希望去东京,但是到了东京之后呢?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了他什么感情呢?
失望!
(我舒了一口气,跟这帮孩子对话,真难啊!)
他为什么失望?在东京,他看到了什么呢?
------
一番艰难的对话之后,孩子们有点开窍了,对文章的前三段内容,他们似乎很容易很容易的就理解了。
后来,课文第一段中对于清国留学生丑态百出的描写,他们很清晰的读出了鲁迅的厌烦和憎恶之情,鲁迅的失望与悲哀之情自然也理解了。接着,就有其他学生找出了文中的匿名信事件,放电影事件,与恩师惜别的场面,回国后思念恩师的情景。在孩子们一一回答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对话开始顺畅了,教室里的空气快活了起来。我也能够如愿的展示了提前做出来的课件了。(呵,如果孩子们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的再好也没用,那我宁可和他们平谈的交流也不会展示我的课件的!)
在理解鲁迅先生的“哀”这一块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做出了这样的归纳:
一,为国民的劣根性而哀
1,(第一段):---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此处用反语,写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表现鲁先生对其痛心的悲哀。
2,(第30-31段):“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先生为麻木冷漠的国民而悲哀。
二,为中国贫弱遭受歧视而哀
(第29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这里表面看似平静,但是我们却能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因贫弱而受人歧视所产生的极度悲愤的哀痛之心!
三,为惜别恩师而哀
第36段: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不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查无消息了。——与恩师分别,因没有与恩师及时联系而愧疚之哀伤。
此时,我声音低沉,对孩子们进行二度总结:同学们,鲁迅的哀,是为国家贫弱而哀;为国民麻木而哀;为离别恩师而哀。这是一个人的哀伤;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这是一个国家的悲殇!
(这时的教室是安静的,他们一个个专心的听我说,机灵的孩子已经在书本上记笔记了!)
接着,我便很自然的引入:鲁迅先生的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把对羸弱的祖国麻木的国民受苦受难的民族的感情都写进了自己的文章里。他对自己作品的好多人物都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塑造的。像我们学过的《孔乙己》,以及中的那群看客。那么鲁迅先生天生悲观吗?所有这一切都缘于什么呢?
我这样的过渡,自认为不着痕迹,因为学生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鲁迅先生的哀皆是因为爱啊!那他的爱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课堂进行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已是很兴奋了,与其说他们被我的点拨吸引住了,不如说是他们被鲁迅的情感吸引住了。(二班的学生理解力稍慢,讲到这个地方,下课铃响了,正好是作文时间,两节课能连着上,后来,又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将所有的教学目标一一实现)我顺势展示了一张幻灯片:
再细读文本:
鲁迅先生的爱表现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不用一一细讲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我先给了一个例子:爱国之一:远离家乡,东瀛学医。
这样的总结照应文章开篇。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互助查阅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他们详细了解一下鲁迅出国学习的原由,并给他们出示了《父亲的病》一文中的几段内容: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找这几段让学生来读,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到鲁迅为什么要一心一意的去学医,父亲的病就是让国内这样的所谓“名医”实则“庸医”的人给害了的。再结合课下注解中提到了《呐喊》自序里的文字,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出国学医的梦想理解起来十分自然。他出国学医想就是想学成归来,医治国民的身体,以此报效祖国。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按照上面的第一个提示来总结爱国表现的第二个方面,经过孩子们的交流和讨论,我们一一的确定了这几个方面,(先民主再集中,和我的设计差不多了,我出示给他们统一认识。)
爱国之二:失望东京,转学仙台——铭记驿站:日暮里水户
爱国之三:看电影受挫,转变梦想——弃医从文
爱国之四:师恩难忘,为爱写作——“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926.10.12”
在这样的一个环节,每总结一处,都要深入文本停留驻足,品评一番。要么是对地名的简单的分析,要么是对重点段落的深情朗读。在写到看电影事件也就是“弃医从文”这一处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悲哀和愤懑,我带领学生读了两三次,他们一次比一次读的动情。还有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怀念恩师的最后三段,写的多么深情,又多么有力量啊,这样的时候,如果不高声的读书,如何能对得起鲁迅先生?于是就大声的读下去,读下去!
至此,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中,我们完成了鲁迅先生的“哀”与“爱”!尽管很难很难,但是我觉得我是领着他们朝着明确的目标读美文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思路是明晰的,我相信这一点!
真是爱与哀愁几时休!文章的结尾处,我又出示了一个问题: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对什么样的师生?”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纸和笔,让他们把这两节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大总结,让他们分别写写对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孩子们再一次进入了思索中,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只见孩子们认真的写着。我在心里舒了一口气:快了,快了,终于,这一课快结束了!孩子们,我还有最后一个礼物送给你们呢!
孩子们一个一个发言了,张玉林,韩月莹,崔晨光,武洁------还有王照阳,杨亚星,韩依梦,李慧参,韩亚双------
我兴奋极了,他们真诚的写出了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很后悔没有时间及时整理这份文稿,也没有保留学生的发言稿)
孩子们回答完以后,我忍不住内心的喜悦,笑意浓浓:同学们,你们回答的很好,那么想不想听听老师心中的藤野和鲁迅是一对什么样的师生啊?孩子们更兴奋:想!
我深情款款: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
星光灿烂的两颗星
令人仰望的两座山
摇曳生姿的两棵奇树
两交相辉的映个世界
顶天立地的两个高人!
我说一句,就点一下大屏幕,上面的几个句子被告我设计了特效,色彩鲜明的,在灰色的背景下跳跃着一一闪现出来,我看见了孩子们眼睛里的光!他们笑了,我醉了!
最后的最后,我又补充了鲁迅的一首小诗: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简单的提示之后,在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下,整个教室里回荡着浓浓的属于鲁迅味道的爱国情意,所有的,所有的孩子在这一瞬间,真的都被这首小诗打动了,我看见了他们脸上的那种庄严和神圣!
要下课了,我一腔深情: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一个这样的人:
为师者:做藤野一样的老师!
为生者:做鲁迅一样的学生!
10、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1904年)。出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质疑。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20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跟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
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失望、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反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35自然段)。
1.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3)从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与下文“爱国青年”对照。)
(4)与主题不游离。由食宿下劣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场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经过铺垫终于出现在读者眼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现特征。
(4)事:回忆的几件事。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裹脚事。
(5)思想,性格,作风。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添改”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不是字面,句子,不是一般的知识。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慨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了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者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讲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的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很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情、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胶漆一般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在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
藤野先生教案
一、课题:藤野先生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板书略)
(三)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四)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想一想,作者写了他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提问:弃医从文这一举动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六)总结全文
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的写作特点。
七、布置作业
11、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教案07-19
藤野先生教案02-15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2-21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1-02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反思11-01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合集)09-12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5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5篇02-25
藤野先生部编版说课稿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