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3 10:47:0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特征

  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教案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写作技巧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评析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注意事项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读绿色通道里的5个字,认识1个多音字“着”,重点指导“种”、“浇”、“拔”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思考,了解文章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韵律美和儿童作品的特点——反复,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小伙伴,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猴子、乌鸦、喜鹊、杜鹃图)。它们几个之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就随老师一起走进22课《猴子种果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让我们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

  (一)出示自渎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词语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猴子种了哪些果树呢?结果怎样?。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词语。

  zhòng jiāo shī féi

  种 浇 施 肥

  nài xiǎng bá gǎi xǐ

  耐 想 拔 改 喜

  3、去掉拼音读词语

  浇水 施肥 将来 成活

  农谚 耐心 结果 拔掉

  改种 喜鹊 杜鹃 着急

  樱桃树 等不及

  4、出示词串:

  猴子 乌鸦 喜鹊 杜鹃(关注鸟的'叫声)

  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关注说具体的话)

  浇水 施肥 拔掉 改种(“浇”、“拔”的书写)

  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樱二(“农谚”的理解)

  多种方式读词串。

  5、检查读课文。

  (1)猴子种了几次树?种了哪些数?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板书: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什么树也没种成

  三、默读第二—七自然段。

  1、用“—”划出乌鸦、喜鹊、杜鹃说的话。

  2、用“~~”划出猴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动笔画,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感悟。

  3、我会填:

  (1)猴子种果树时,先种( ),听了( )的话,改种( ),接着听了( )的话,改种( ),又听了( )的话,改种( ),最后( )。

  (2)这是一只___的猴子。

  四、设疑结束第一课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什么树也没种成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2、猴子种果树

  梨树 杏树 桃树 樱桃树

  什么树也没种成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象形字的构字方法是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作为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字对了解和识记现今使用的汉字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第一、在趣味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汉字家园新来了8个生字宝宝,不过,它们都藏在画里,认真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们。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借助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

  (1)课件演示动画(太阳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言:这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生字宝宝,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如果你叫不出它的名字,也可以用小手画一画它的样子。(日)

  (2)教师领读“日”字。交流:你对“日”字了解多少呢?

  预设:

  我知道“日”指的是太阳,我能给“日”字组词:日光、日子、日月等。我会写“日”字的笔顺: 。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动画(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预设:

  我知道“月”就是天上的月亮。我能用“月”组词、说句子:月亮――天上的月亮弯弯的,像小船。三月四日――我的生日是三月四日。

  3.学习方法小结:刚刚这些字和它们代表的事物的样子很像,它们也是象形字。我们通过看图,观察字的演变,学会了汉字,这些就是学习象形字的主要方法。

  设计意图:以“日”“月”为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象形字的整体感知。初步体验学习象形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生字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

  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日”“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字理图画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6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融会贯通,反复练习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游戏巩固,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根据字形或其象形特征进行表演,另一名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字。

  3.生字运用,在8个生字中选择喜欢的字宝宝,为它组词,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通过反复练读和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生字反复再现,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强调书写习惯。

  2.动画展示“日”“田”“禾”“火”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3.师生交流:在刚才书空的过程中,哪些笔画不认识?哪些笔画写起来有难度?

  4.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相机介绍笔画“捺”和“点”,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钩。并针对难写笔画进行范写。

  5.教师完整范写4个生字,一边写一边讲解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7.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必须到位,本环节采用观察、讲解、示范、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笔顺规则的理解,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识字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1.利用直观教具帮助识字。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识字方法和规律。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体验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此时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点拨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

  了解作者主父偃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

  “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2能力

  通过对“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的学习,理解文章中谏伐匈奴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3思想品德

  体会在战争背景下,“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一主题

  教学重点

  欣赏“谏书”的特点以及说理叙述张弛有度、理据结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谏书”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谏伐匈奴书

  天下既定

  汉武帝: 人足、兵革备

  扩充疆土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天下始叛

  主父偃:“好战必亡、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编号 北京165中学教案 第 1页

  编号 北京165中学教案 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具体分析主父偃是如何打动汉武帝,使他改变攻伐匈奴的治国方略

  二、授课过程

  1、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寻找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2、请同学们说说汉高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

  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

  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

  6、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秦帝攻伐匈奴的过程

  (板书):

  秦帝:人足、兵革备——攻匈奴——终不能

  ——人不足、兵革不备——攻匈奴

  ——天下始叛

  学生根据文本找寻答案

  (学生讨论)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讨论)

  导入课文

  学习鉴赏知识

  让学生明确,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鉴赏准备

  学习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编号 北京165中学教案 第3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

  三、小结本课内容

  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拥有“威武强睿德”之称的汉武帝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可见不愧为一篇张弛有度、经世致用的谏疏

  四、布置作业

  试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写作特点

  要求:1.有对内容的具体分析

  2.语言分析要举出具体的词语,不可泛泛而谈

  (学生分组讨论)

  训练思维,注意

  鉴赏的方法,以及对主题的思考

  课后分析

  要让学生懂得鉴赏的方法,明白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掌握其内容和主题,还要学会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 篇5

  细读课文,解决学生疑难。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2自然段,说说雄日拿到花种后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标画后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确实表现了雄日认真、精心地培育花种,希望种子早日发芽、开花。雄日还做了些什么呢?

  3、雄日期待、盼望的心情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雄日,想像他当时雄日的心情。试着读读这段。

  4、学生练读。

  5、学生汇报渎,大家评议。

  6、国王选择了雄日作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

  7、从雄日的表现中,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

  六、练习朗读

  分角色朗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