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人类朋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提高全体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本上的范画介绍与赏析,了解并掌握动物的画法,并能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对人类的朋友的认识,创造出优秀的“人类朋友”的形象
【教学重点】:
对人类朋友认识和理解,学会画“人类的朋友”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线条进行写生。
【教学难点】:
保护环境,保护共同家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范画一张、动物写生图片数张,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有关动物图片。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课件导入本课,说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人类不善待动物不合理利用资源,那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节课,就来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人类的朋友
(一)播放课件后讨论:
1、为何这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课题为叫“人类的朋友”?
3、我们应怎样做?
(二)赏析课本范画:
1、看了课本上的.范画你想到了什么?
2、你认为他们所表现的形式一样吗?
3、你最喜欢哪一张画,为什么?
4、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朋友?请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三)学画“人类的朋友”
1、看课本范画《绵羊》讲解临摹步骤
①前用淡线条画出形象的轮廓,从长线条开始,画出主要结构的大体位置及从轮廓开始。
②根据轮廓进一步画出形象的头、腿的结构及逐渐深入。
③细细地描绘及是形象的质感。
2、出示范画,介绍其它动物的画法``
三、学生临摹,教师辅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与评价
五、根据展示情况,进一步完善作业。
教学反思: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情绪饱满,教学效果相对以前的传统教学要好很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争取更有效的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多观察和研究身边的动物,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动物、关心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情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
对策: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②、交流词语意思: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超市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富有诗意美妙绝伦
三亚落日热带风情天海合一
落日美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
顽皮蹦跳悄然入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流程:
一、结合视频资料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刚才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心里有些什么想法呢?(学生可能会说:心里难受,这些孩子真可怜......)。是啊,看了之后老师也非常的难过,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不过,总会有一些好心人愿意帮助他们,我相信同学们也很愿意为他们祝福。
2、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大家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悲惨的童话世界,去认识一位可怜的小女孩,感受她命运的悲惨和不幸,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3、师板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刚才读了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鼓励学生自由说说读了课题后的想法,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
2、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吧!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有拿不准的字词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习读写。
生字:
A:自读生字,注意字型,借助工具书或问老师同学,读准字音。
B:指名读或教读,并用生字组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鼓励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正音。
C:现场练习书写生字。
师:大家已经会读词语,让我们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去理解吧!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生读文,概括主要内容。(教师指名反馈,适当鼓励评价。)
师:这个童话故事内容很丰富,学习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分几部分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本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明确:故事先写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象;最后写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3、根据以上学习,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学生自由划分层次,鼓励汇报。(划分、汇报层次)
4、师:本节课你愿意先学习哪部分?能说说理由吗?(同桌先互相说说,再自由发言。)
引导体会:第一部分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扎实学习第一部分,才能为重点内容打好基础。
四、品读感悟第一部分,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让我们先研读第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勾一勾、划一划,还可以在旁边写些感受。
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划。
交流感悟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饥寒交迫、人情冷暖)
2、师指导理解两次提到“大年夜”的含义: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后一句比前一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对比体会:同学们可以想想我们自己,你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生交流)
过渡语:你们的新年充满着欢歌笑语,是那么丰富多彩。你们真是太幸福了,这些场景对于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苦孩子来说简直是奢求。同学们,让我们打开想象的闸门,在头脑中再现小女孩那个没有欢笑的大年夜。
3、师:当那些富商们围坐在自己家的`火炉前面,吃着可口的美餐,欢度圣诞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你们看到了吗?(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师:这样的语句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同情,可怜,无助)
师: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看看能打动他吗?(同桌读)
师:看见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也想分享一下,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完后鼓励学生找出缺点并指正。)
4、师:小女孩和我们的年龄相仿,但她的大年夜过的是何等凄苦悲凉呀。此时此刻,如果圣诞老人真能满足我们一个愿望的话,你最想帮小女孩做什么?(生自由交流)
说说想帮小女孩做什么?为什么?
五、师小结。
你们真是太善良了,可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对小女孩来说,都不可能拥有。是呀,小女孩真的是太可怜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和爱怜。处处打动着我们的心。下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课文,在火柴一次次燃烧和熄灭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六、作业布置。
1、读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藕”,辨别多音字“兴”,理解“兴尽”“不须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3、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表达出来。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吟诵,推敲语言,想像画面,力求学生能通过文字感受词的美,领悟词人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准备:
教学媒体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会唱《童年》这首歌吗?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播放音乐)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在第一单元中,我们用手中的笔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2、写下板书:如梦令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观察它与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何不同?
4、汇报交流:古诗每句的字数一样,但《如梦令》的字数不同。
5、师简介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词牌名。
6、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如梦令)
7、简介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今山东人。
8、出示全词,提出朗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读通。
xīng(兴奋)
相机正音生字:ǒu多音字辨析:兴
藕Xìng(尽兴)
9、教师范读,生根据教师范读划分节奏。
10、根据节奏朗读全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提问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汇报交流
(1)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一次愉快的郊游)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日暮、溪亭)
2、深入文本,合探解疑
(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讲解重点词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常常回忆,表明词人在回忆往事。“醉”表明词人心情愉快,是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是因为“日暮”,而且词人“醉”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尽了兴致,句子意思: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快速的划船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已栖息的水鸟也吓飞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描绘的美丽画面。
(4)听录音朗读,闭眼想像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词人表达的感情
①作者为什么到了日暮还不愿意回家?(被溪亭的美景所陶醉。)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四)、巩固学习:
1、小组限时背诵比赛。
2、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
六、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回去背诵《如梦令》,下节课抽查背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这是篇说理文章,之前也学过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有哪些?《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回忆一下,这类文章都有什么特点呢?——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板贴)
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了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XX,一个是XX
4、紧随观点,作者还写了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一人),你来读一读。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思考一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金钥匙”“铺路石”来体会问的重要性)说明“问“”是很——重要
从哪里看出问很重要啊?
②你能告诉大家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问的重要?(比喻)
说理文的语言也是很生动的。
板书:生动
5、作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谁再来读/。(男生一起来读好。)
6、再读这句话你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来说说你的理解。(常常是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通常是这样,但也有不是的情况。也有例外。)
说的真不错。这就是说理文语言的严谨之处。
板书:严谨
7、作者为什么要来说明问的重要呢?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不是。只是平时,我们经常埋头学习,大家平时说的也都是勤奋学习,刻苦学习,都不怎么说问)
8、恩“问”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而“问”却常常是
拿起书,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摆事实
作者观点鲜明,那他又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事例,这两个人是谁?(板书:哥白尼沈括)你们了解他们吗?
(聊聊“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啊。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真是个大学问家。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我听有些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板书:学问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观点一定要说清楚: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大家都同意吗?画箭头
师:那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注意指导理解:哥白尼好问问题,坚持问,问得又多又奇怪,长大后还不断探求也是与不断质疑提问有关系的)
师: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作者写了哥白尼小时候好问问题,坚持问(板书:好问问题)问题又多又奇怪,进而又与长大后的不懈探求也就是不断质疑提问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
那沈括呢?(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你们同意吗?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我觉得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谁能把你的观点说清楚)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1、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2、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沈括满意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兴许)妈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沈括又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沈括的事例中,作者选择了他解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开得比较晚“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我们: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观察思考。。哥白尼和沈括一样,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学与问哪个更重要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段话中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师:对了。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和问是分不开的,在学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到新知识。说的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作者还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你看这个比喻同样说明了,学与问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他们同样重要,没有谁轻谁重。
②课文的结尾再次回到学与问,首尾呼应,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学与问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作者选择的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板书:事例典型),且论述严谨有说服力。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问题。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
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要先提出问题,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你看,作者一步步递进,论证是很有层次的。
(板书:论证有层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同学们,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老师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人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吗?
(也可以的,只要我们可以————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
(不管是谁,只要可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帮助就可以做老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我终于听懂什么时“能者”了。谢谢你。我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以后一定要谦虚一点,多向大家请教。
好,现在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能者”?
师:我最近不知是天冷还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头有点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问问原因。
生(抢答):医生。
师:前几天,很多去农林大世界秋游的孩子,看见那里的庄稼都不认识,你说他们该问谁呢?
生(抢答):他应该去问庄上的农民伯伯。
师:说得对,我也这么想。
师:小红星期天做作业,遇到一个字不会写,她该请教谁?
生:字典。
师:还可以请教谁?
生:家长,哥哥姐姐,邻居……
师:如果家里科技条件好一点的话,还可以……
生:互联网。
师:说起互联网啊,我看到有的同学玩一些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学,我该请教谁呢?
生:请教……请教这位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问,那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请教的经历呢?大家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姐姐。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老师的。
师:我们说的都是学习方面的,有没有在书本学习之外的生活实践的例子的?
师:没有吗?看来我们不能满足于整天读读书本知识,而要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多在生活中学习哦。
四、拓展延伸,辨析,检查是否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师:同学们,老师备课时看到某语文论坛上一位老师建议《学与问》的课题改为《问的重要性》,说说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观点说说学与问的关系。
(生围绕着学与问的道理说,起到巩固迁移的锻炼,回答略。)
五、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摆出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2.收集有关《论语》这部书的资料。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二、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是特色的一个时期。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鲁国诞生。他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三、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说:“学习能够经常反省,实践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内心里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而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一点也不怨恨,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
(学业的精深造旨得之于勤奋,在玩耍与游戏中荒废了。)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还没有刻完就不刻了,这样半途而废,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坚持不懈地刻镂,哪怕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句话强调的是坚持不懈。)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孔子]
《论语》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语言的语录体散文集。
重点字:说乐 愠 罔殆
六、课后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西游记》及其作者吴承恩。
2.了解对偶句的基本特点。
3.欣赏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孙悟空性格蕴涵的精神内容。
【课文提示】
1.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歌颂了孙悟空不畏__、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它是神话小说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阙què 须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溅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词语积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拖男挈女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序齿排班 合契同情
【课文分析】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人公,他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便使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生于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以至渐渐通灵。
人:拖男挈女,唤弟呼兄,拜他为“王”,俨然人间社会现状。
猴: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孙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飞泉”引出了“水帘洞”,“水帘洞”的特色可用一个“石”字点缀: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话”的环境,为孙悟空的“出生”和“生活”,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和条件。
【思维训练】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请从文中各找出一句体现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为止。
人性: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2.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偶句。
(语言上,课文中有较多的对偶句。例如:
四面更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锅灶傍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3.孙悟空是什么形象?
(孙悟空有着神魔无比的灵通和武艺,又有着世间凡人的品格和情感,还有着猴子一样惹人喜爱的习性和相貌。孙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本文孙悟空这种神、人、猴浑然一体,跃然纸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1.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各类活动,回顾小学的美好生活,学会感恩,学会运用各种语文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3.通过给老师写感谢信、学写赠言、学写演讲稿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语言运用要得体、精炼、优美。
教学目标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老师对学生的爱。
2.用书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难点
给老师写感谢信。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制作精美的“恩师一览表”并发下。
预设过程
一、激请导入
板书:依依惜别。
同学们,这是我们本次综合性活动第二部分的内容,看到这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啊!古人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的确,在这六年的美好时光里,是老师伴随我们走过每一天。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更学会了做人。在这毕业前夕,在即将告别母校的前夕,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到我们亲爱的老师身上。
二、真情回眸
同学们,六年啊,教过你的.那些老师你还记得吗?让我们轻叩记忆之门,回首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吧!请拿出我们发下的那张“恩师一览表”。
(一)填写表格,播放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人小组共同回忆,以最美观的笔迹写下老师的名字,以便珍藏。
(二)回忆往事:
同学们,看着这一个个老师的名字,你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什么?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笑容,也许你想起了某一位老师的眼神,也许你想起了你曾经和某一位老师之间的故事……请你说说印象最深的那个老师或者关于老师的某一件事情吧!
三、真情阅读
谈起老师,同学们真的有说不完的话啊!有一位露露同学,她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那一肚子话写成了一封信,打动了很多很多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她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
(一)自由读文,想一想,她讲了哪几件事情?读后交流。
(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学那一天,是顾老师第一个把我领进门;第二件事是顾老师指导我们写。)
(二)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请你用波浪线划出来,并深情朗读。
个别朗读交流后,全班齐读最后一节,感受抒情的方法。
(三)这文章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你?
(讨论文章特色: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四、真情倾吐
(一)读了露露同学的信,我们也深深地被感动。用书信的方式,直接向我们的老师表达心中的敬爱,这是多么好的一种方式啊!让我们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我们的深情吧!
(二)讨论:
1.在这封信里,我们可以写什么内容?请列出2-3个事例,我们来交流交流。
2.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格式要正确;情感流露要自然;适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学生独立。
(四)交流书信。师生点评修改。
五、课后活动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板书设计
情感真挚;抒情和事例相结合;语言优美,充满诗意。
作业设计
把自己写的信誊抄在漂亮的信纸上送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
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
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
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
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l。),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 、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②中年人的责任感。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
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
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
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
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
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
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
明确:(“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
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
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7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6
语文六年级下册《女娲造人》语文教案11-19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03-21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04-2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05-1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01-13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11-03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凡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