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9 10:59:4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单元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是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题开始,然后逐渐进入到“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等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调查家中的电器”开始(“电和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体验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整理已有的电知识;然后学生用一根电线和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当小灯泡被一次次点亮后,学生开始认识电和电流。渐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点亮一个灯泡,这便进入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由于用了几根电线连接了好几个灯座和灯泡,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件器材出了问题,所有的灯泡都不会亮,于是就出现了“电路出故障”;于是就有了学生要努力排除故障,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实事为依据,分小组讨论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检测电路故障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检测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查出故障原因,并将其排除。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最后由自己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展台下)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在展台下)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2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教学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4、实施探究

  A、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3)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美丽青春痘、说话的声音变粗、喉结突出……

  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B、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统计表、条形码统计图生、折线图)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写在下面:

  (1)图表

  (2)发现

  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心理咨询)写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示交流

  展示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6、拓展创新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7、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了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点,注重个人保健。

科学教案 篇5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 剥皮后的蚕豆 ) ( 解剖后的观察 )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 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青岛版P22~P23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老师来听一听,你们都有哪些收获。那你知道这么好喝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下面老师教教大家如何做酸奶,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科学教案 篇8

  课程内容:

  1、认识水中的沉浮现象;

  2、了解周围生活中水污染的现状,初步了解一些水净化方法;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4、了解并欣赏大禹治水的故事;

  5、创作水贴画;

  6、知道如何节约水,爱护水资源。

  课程的结构:

  第一层次:幼儿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第二层次:我身体里的水、日常生活的水、水的资源、水的分布、水的.

  特征。

  3、特色:水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具有的非结构化的性质可以鼓励这个年龄的幼儿进行富有想象力和自信心的探究,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活跃,也因为水常见,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放松。该课程以幼儿为中心,提供给幼儿另一种体验世界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儿童与周围世界中水的关系。

  2、延伸范围:水是什么、水的作用、特点、历史文化中的水、艺术中的水、节

  约保护水资源。

  课程理念:

  1、历史生态观:历史现象与文化、科学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人们需要关注生存环境,强调环境,强调人类在消耗和保护地球资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人类影响他们的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因此我们设计了关于保护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活动,培养幼儿一定的历史责任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想已有充分发展,数理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因此让幼儿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的,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通过幼儿感官去认识水的特征。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活动中起着鹰架作用,主要是教师给幼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的情境,提供给他们材料,并和幼儿以平等身份一同去探讨。如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和幼儿一起或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有探索困难的时候,教师才指导一下。

  4、我们的理念:我们相信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幼儿有能力通过探索,自我表达和社会性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生成课程和项目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时是计划好的,有时是偶发的,但都源于幼儿的观点、活动和好奇心。

  课程目标:

  活动范例:沉浮小实验

  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可以沉入水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悬于水中;(知识的学习)

  2、通过观察去比较证实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学习方法的学习)

  3、乐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小实验。(社会性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9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