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先......再......然后”造句。
3、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识词。
2、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电脑出示图片)同学们反应真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学生观察)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过渡语: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怎么读呢?可以自己大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同卓间互相读,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错的地方互相给予纠正。读书时,遇到生字词,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会,标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完了再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下面开始读,看哪位同学学得认真,收获最大。
2、出示生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生词)
学习课文要从字词入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电脑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谁有信心来读一下。(看来同学们真得学得非常认真)
3、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谁来说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同学们学得非常棒。正像课文第一段写得,老师也觉得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动物。现在教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一句话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2、学生汇报。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相机评价。主要包括: 面孔、眼睛、毛、尾巴 等几个方面。
3、比较句子。
刚才同学们都介绍得非常好,(出示课件)看看这两句话,读一读,你学得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4、指导齐读第二句话。
5、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美丽可爱,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丽可爱的样子读出来。(2人,注意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二)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谁来说一下?
是啊,我们是这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出示课件)先认真读课文,多读几遍,再找出中心句,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了松鼠的可爱,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描写,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像咱们学习第一自然段那样来学习一下。一定要按照要求,仔细认真地学习,一会儿我们看一下哪位同学收获最大。
(三)学生自学课文,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分组介绍课文学习情况,要求按顺序说完整。
1)第二段主要讲了小松鼠十分机灵,主要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一下>;(板书:活动)
2)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是怎样搭窝的。(板书:住)
出示课文,学习有关顺序的“先......再......然后”练习说话。并利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3)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主要吃些什么?(这个简单处理,重点理解三个“它们主要指代什么”)
2、相机指导朗读。(谁还学习了这一段,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四、总结归纳。
1、同学们学习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通读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了解了松鼠的美丽可爱,关于松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五、拓展延伸
1、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2、学习课文描写松鼠的`方法,把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下来。
教学反思:
1、开课时,我采用了激趣的手法,让孩子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松鼠是怎么样的,然后,带着你心目中松鼠的形象的感觉去读课题,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朗读自然而然的就变了,虽然不敢说我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激趣,但确实孩子们的朗读有变化了。
2、对于松鼠的生活习性,我大胆的采用了让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他们完全能读明白松鼠有些什么生活习惯,并且,在自读自悟中,他们还发现了松鼠生活习性中,令他们觉得好玩的地方和他们欣赏的地方:松鼠太聪明太可爱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 重难点: 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 教具准备 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教学过程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 分小组修改。 各自读改,进行对比。 抄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四、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分别朗读、回答问题,师生共析;总结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齐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1、本文总体思路:质疑前人——夜游察疑——结论释疑;
2、逐段分析:
第一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第二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2):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哪些对象?有什么作用,对月夜绝壁下的情景描写与下段哪一句照应?你对作者的这种作法作何看待(详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段主要问题设计(见课后习题一3):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第二课时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四)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三)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长乐王回深父
分析赏读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5、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6、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7、“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8、.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附:板书设计
(议论)质疑前人————提出问题
↓↓↓
(记叙)夜游察疑————解决问题
↓↓↓
(议论)结论释疑————抒发感想
五.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石钟山记》教案)
今日话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一个历史疑案
2、在我们江西的湖口,鄱阳湖入长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钟山,山的面积并不大,还不足1平方公里,绝对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说是交通方便,风景幽美,也不至于成为人们纷纷前往的旅游胜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声名鹊起,名满天下的呢?其实这与它的名字有关。
石钟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的郦道元以为山的下部临水处有许多缝隙和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的高度时,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此山就会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而唐代的李渤却认为山上的石头在被敲打时会发出声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种说法涉及到溶洞地区的一些地理知识,大家在初中时学过化学,因为碳酸盐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这些岩石被敲打时是会发出清越的声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这一观点。让我们先来熟悉下这些内容。
查找课文内容: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在苏东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样叙述的?
学生找到: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苏东坡的说法吧。
3、苏东坡的疑问
针对郦道元的说法,苏东坡质疑的是什么?
学生找到课文:“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针对李渤的.观点,苏东坡又提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找到课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看来,我们还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然后才能发表见解。还是让我们与苏东坡一起去做一次实地考察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一次偶然的机会
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请大家找出是什么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钟山。
学生找到课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苏东坡的观点
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6、苏东坡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找出阴森恐怖的景物描写,学生当能找到“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就说明到绝壁之下是要胆量和勇气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说明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苏东坡的感慨
正因为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苏东坡感慨良多。无论是鱼工水师还是士大夫,或者像郦道元一样的学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条件还是要亲自考察,所以,苏东坡不无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绝壁之下而得意,也因为得意而“叹郦元这简,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调查为他自己赢得了评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们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附言:苏东坡的不足
苏东坡自己能够实地考察这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不该自以为是,理更不该嘲笑别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观点也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事实上,石钟山的得名还与它的形状有关,历来就有两派观点,即“主声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9、总结:本课的讲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语言和相关知识,希望各位学生课后反复诵读。
10、作业,学生准备,下一节课讨论。
语文教案 篇4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神话故事,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学字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但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读书时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无法深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复述课文更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同学们关注本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通过板书及画面提示帮助同学们复述课文,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100%的同学能正确读写“黑暗、四肢、肌肤、一丈、辽阔、血液、奔流不息、滋润、创造”等词语。95%的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混沌、滋润、奔流不息”等词语。
2.95%的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背诵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体会反义词和同义词在表达上的作用。(重点)
3.90%的同学能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并能合理想象,补写一、两句。积累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优美的词句。(重点)
4.85%的同学能在关键词语的提示下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对神话充满兴趣。(难点)
评价设计:
1.通过教学环节“聊神话——激趣导入,检查预习”检测目标1知识目标的达成。
2.通过教学环节“读神话——整体感知,提炼中心”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环节“品神话——走进文本,对话交流”检测目标2、3的达成。
4.通过教学环节“讲神话——综合训练,拓展升华”检查目标4的达成。
预习提纲:
1.我会品读
我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熟练而有感情。我读了 遍。
2.我会积累
我会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还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呢!
黑暗 肌肤 四肢 混沌 清浊 血液 滋润 一丈 缓慢 辽阔
3.我会思考
(1)读第四、五自然段,我会把下面的提纲填写完整。
气息——风和云 声音——
巨大的 双眼—— 四肢—— 英勇
变 化 肌肤—— 血液—— 创造
汗毛—— 汗水——
(2)我会用“~~”在文中画出喜欢的两句话,并作批注。
4.我会质疑
学贵有疑,本课中我还有这些疑问:
5.我会查阅
我会查找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利用自主学习单预习课文
教师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发阅读期待
1.激趣导入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聪明,我要考考你们的听力和脑力。我们来玩一玩猜名字的游戏。注意认真听,根据我的提示,猜猜他们是谁?
降妖除魔 七十二变 三打白骨精 如意金箍棒(孙悟空)
心地善良 同情穷苦人 有一支神笔 (神笔马良)
聪明活泼 三头六臂 脚踏风火轮 手拿乾坤圈(哪吒)
嗯,大家会听还会动脑筋,确实聪明!(课件出示刚才交流的人物)
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神奇、有趣是神话故事最主要的特点,今天咱们也来学习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2.板书课题
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认为已经把课文读通读透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很好。下面,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书)
2.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师: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学情况。先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投影出示,指名读正音)
混沌 滋润 血液 清浊
抡斧 猛劈 倒下 创造
(1)第一组,谁会读?仔细看这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三点水)
师:很会观察,三点水旁的字大都和水有关。
师:混沌(连成一片,看不清)字典里也有两种解释。联系课文内容,应选择第几种?
混沌
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小结:学生字呀,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型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
第二组,谁接着读?这些是——动作。“倒”是一个多音字,你读的很准。老师课前查了字典,发现不同的读音意思也不一样。谁来读读?(课件3)
dǎo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dào 1.位置上下前后翻转。
2.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
3.向后,往后退。
根据意思,猜猜这些词语怎么读?同桌先讨论讨论。
倒车 倒水 摔倒 倒立
师:真不简单,字典可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都要学会使用它。拿出本子,把你认为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字写几遍。(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提示写法及写字姿势:头摆正,肩放松,腰挺直。)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古人说,读书有一种很厉害的本领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两句话,这种本领叫概括。《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哪句话?也就是说哪句话可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对呀,就是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它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也有人说,读书还有一种本领,是把短短的一句话读厚。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会想到哪些问题?带着问题读书,反而收获更多,你有问题吗?
语文教案 篇5
入新课
有一天,森林里举办拔河比赛,小动物都跑去看比赛,比赛完了,小动物们纷纷回家了。可是,有一只小鸭子看完比赛却迷路了,天渐渐黑了,怎样才能找到家,找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呢?谁能帮它想想办法。那么,小鸭子到底是怎样回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鸭子回家》。学生根据创设的情景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识字与交流
1.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认字,在识字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 出示长满聪明果的智慧树,组织学生进行摘果子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1. 在小组内一起认字,并读给伙伴听。
2. 交流: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 汇报自学结果,说对了,把聪明果作为奖励送给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学生读课文。思考:
1) 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的到了谁对它的帮助?
2) 他们是怎样帮助小鸭子回家的?学生回答的对,适时出示图片,边板书:保护、灯笼照、送)
2、启发学生:
(1)天黑了,小鸭子迷路了,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小鸭子走出了森林,终于回到了家。(边说边将小鸭子移至房屋前)小鸭子会对三位朋友说些什么呢?
(2)三位朋友是怎么说的?
1)、各小组讨论: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鸭子是一只勇敢的小鸭子?(板书:勇敢)
2)、小鸭子遇到困难表现得很勇敢,那么如果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验进行交流、对话。
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用高兴的语气读,练习读。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商量找答案。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怎样做才算勇敢。
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出示头饰若干,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小鸭子回家
月亮(送)
蜜蜂(保护)
萤火虫(灯笼照)
小鸭子(勇敢)
语文教案 篇6
师生问好
今天吗继续学习航天飞机!先来看看词语你会不会读,老师出示一个,你们读一个,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火车读。
出示:爬升 俯冲 庞然大物 自由自在 翻筋斗~
你们读正确了,我们还要一边读一边读出你的想象。
生开火车读。
生:一生读全部。
有点想象的味道了,可是这些词语有点乱,我们来排排队,再来读一读。
出示:自由自在 俯冲
生齐读。
诶,航天飞机已经来了,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看好,这是写航天飞机的样子的,谁来读?
生读。评好一个航天飞机。你发现哪些地方是写航天飞机的样子的呢?
生:读。出示红色划线:三角形 尖尖 方方 请同学们划一划还有哪些地方是写她们外形呢?
生划。
生;庞然大物。
这里谁说谁是庞然大物?
生:飞机说航天飞机是庞然大物。飞机本来就不小了,那航天飞机这一段,你还发现航天飞机什么特点呢?
生:转眼间 无影无踪。
理解无影无踪。转眼间表示时间——快!还有什么词也可以说明时间过的比较快。
生:一转眼。你把这个词语带进去读一读。
生:一瞬间你也把这个词语带进去读一读。
还有什么印象吗?
生:我觉得航天飞机飞起来就像风一样。
谁能把这种快读出来呢?
生:读。这个男同学读得有点速度了。阿哥女同学来跟他比比,更快一点。
生:读。真快呀,我们一起把这种快读出来。
生齐读。
航天飞机从飞机眼前一晃而过,飞机会有什么想法呢?
生 :这是什么呀,怎么飞得这样快呢?
生:很羞耻,不能这么说。
生;很惊讶!
是呀,怎么飞得这么快呢?
师:如果你是航天飞机,你该怎么样向飞机做一个介绍呢?
出示:我叫航天飞机,瞧!我的脑袋()的,我的翅膀()的,我的`机尾()的。别看我一个(),我飞得可快了,转眼间就会飞得()的。
女同学说。
男同学说。中间迟疑了。
谁来帮帮他,别看我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学生继续说完。
师:航天飞机这么快,飞到那里去了呢?读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
找找看,哪些句子?
生: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请读完完整的句子。
生:读。
航天飞机能飞多高呢?生:几十万米高 普通飞机呢?生: 两万米高
两万米高,用我们的教室比较,
出示比例图进行比较。
你能把这个高读出来吗?
生读。有点高了。
生读:真是有点高了。
齐读。
航天飞机不仅比普通飞机飞的高还比他快!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四个多小时, 7分钟。
师:板书。
四个多小时,你早上来上学,四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到吃饭的时间。7分钟呢?课间是十分钟。不到上课的时间。
四个多小时飞多远呢?飞机,用大巴一百公里的时速来算的话要两天两夜的时间。
生读。他把时间对比读出来了。
生读。
我们一起来飞一飞。
生:齐读。从帕米尔高原~~
这段话有个小粗心把他读成了这个样子,你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7分钟。
你能飞两万米高,他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需要飞行7分钟。
生读。
找到不同了吗?
生读。多了什么字?
生:少了一个却字。
还有吗?
生:少了只。
你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读。
你体会到老师们?
生说,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快多了呀!
是呀,这是不能比的呀!
生读。
这哪能比呢!
生再读。我们学语文要注意体会关键词,体会到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是不能比的呀!
像这样的话“出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这是什么呀?
生:中心句。
再读。整段话
她们不能比的何止是高和快呢?智慧老师第二句话写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读: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
谁来说说“释放和回收是什么意思?
生:释放,就是吧航天飞机放出去,回收就是——把她们再收回来。
师:航天飞机是怎么回收的呢?
生说。
师:出示图片,理解。
师:那航天飞机的释放和回收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与我们每天都有关系。
师: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作用。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很多,现在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各种卫星的帮忙,气象卫星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通信卫星每天为我们转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能让我们通过手机听到远方亲人的问候……航天飞机就是忙着释放和回收各种卫星的。所以,可以说航天飞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其实就是时时刻刻地在为我们每一个人做服务呢!
【板书:释放、回收】
航天飞机释放和回收是为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服务的呀,可见航天飞机的本领——真大。
谁来学这智慧老人的语气来夸夸航天飞机?
生读。你读得很正确,很平稳,谁能自豪的来夸夸航天飞机的本领?
生读。这个航天飞机的本领可真大啊,我们一起学着智慧老人自豪地来夸夸航天飞机。
生齐读。
听到这儿,飞机有什么想法?
生:航天飞机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呢?
生:如果让你扮演这两者,肯定选谁呀?
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来看看智慧老人的话。
生:齐读。
虽然航天飞机的本领太大,不能比的,但是我们想想飞机有哪些本领是航天飞机不能代替的呢?
生:飞机能带人。
生:飞机可以给病人送药。
看来飞机也有做哟个是航天飞机是不能代替的呀!有一个成语叫做——各有所长。板书:各有所长。
同座位一个做航天飞机,一个做普通飞机,读一读,填一填。出示: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航天飞机,我 。
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要飞行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 。
普通飞机:别看我是普通飞机,我也能为人们做很多事, 、 ……我的本领可真不小啊!
航天飞机:我这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我能 。
生说。
同座两个人一起站起来说:手上拿着图片,开始说。(现在你是航天飞机啦!你是航天飞机啦!)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自我介绍了。
出示:猜猜我是谁?( )的脑袋,( )的翅膀,( )的机尾。我可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我是太空中的常客——( )。
我飞得可高了!( );
我飞得可快了!( );
我的本领大着呢!( )!
生自由准备。
生介绍:说的很流畅。
师:好一个自豪的航天飞机呀!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智慧老人已经告诉我们航天飞机的特点。但是二十年后,我相信航天飞机会比现在的航天飞机更好!你们有信心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双、梁、设、计、架、代”6个生字;
理解:著名、桥梁专家、设计、架设、立志、争气、结实、美观等词语意思。
2、会用“著名、立志”练习说话
3、体会“茅以升爷爷立志为中国人民争气”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难点:理解“著名、立志”等词的意思并会运用,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背诵好句子。
二、导语揭题:
你知道我们国家哪些有名的桥吗?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造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的27课也是介绍桥的,它又介绍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听录音:
听准字间,并思考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教师小结:课文告诉我们钱江大桥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志家茅以升爷爷在50多年前设计建造的。那时,我们中国很贫穷、很落后,但茅升爷爷和造桥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我们的钱塘江上架起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的钱江大桥。
四、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生字词很多,不容易读通,读懂,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想想生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出示所有生字词,自由读。
②同桌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
③指名读生字词卡片,即时评议。
2、指名分节读课文。(把机会给中下生)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一段,思考: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①结合插图理解“两用双层”。
②“第一座”说明以前从来没有过,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③“著名”什么意思?你能用“著名”说一句话吗?理解“桥梁、专家、设计”
④50多年前,能建造这么一座大桥,我觉得是非常地了不起,你觉得呢?指导朗读这一节。
⑤自由读一遍,指名读,评议后再指名读。
⑥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总结)
六、学习课文第2段。
师:茅以升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造这样一座大桥的?
1、男女分读这一段的两句话,每句话都告诉我们什么?
2、“立志”什么意思?茅以升立下了什么志愿?
结合插图理解“结实、美观、现代化”
3、茅以升为什么要立下这么个伟大的志愿?
4、读一读第一句,回答“那时候”指什么时候?
5、师: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茅以升不仅造桥技术高,而且具有一颗爱国这心,为中国人争气。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你有什么志向吗?请你用“立志”说一句话。
6、小结:
我们都少年有志,很好,我相信等我们长大了,不仅可以造成更另结实美观、更现代化的大桥,做成更多连外国人也无法完成的事。让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通行的。
茅以升造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克服了困难,使钱江大桥架设在我国的钱塘江上。这些内容,我们下一堂课再学。
七、这堂课我们还要学会田字格中上面的六个生字。
1、你能任选其中的一个生字,扩三个词语吗?
2、指导写“梁”
3、质疑:学了一、二节。你不有什么不理解的吗?或者说,你还有什么想法?
八、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茅以升设计建造
让钱江大桥冲志来(替中国人争气)
结实、美观、现代化
课后评析:这堂课整体效果不错,能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处理教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原义师的缪银芳老师对这堂课给予高度评价。美中不足的是用“立志”一词练习说话时,引导不当,学生的思维有些受阻。从这里也说明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还欠缺。
语文教案 篇8
活动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目标1. 加深友谊,了解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增强交往能力。
2. 初步形成热爱集体的情感。
环境创设班级集体照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的好朋友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孩子了,我们从小班到中班已经两年了,现在小朋友已经越来越喜欢到幼儿园来了,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我们都是好朋友》》。除了我们要学本领之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最好的朋友。
幼儿自由讨论。
二、情感激发
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呢,老师先告诉你们我和我最好朋友的故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
教师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交朋友的方法。
三、为朋友画像
(1) 现在,请你们仔细地看看你的.好朋友,他长得有什么特别让你一眼能够认出他?
(2)
现在你们已经熟悉朋友的长相了,去为你的朋友画张相吧,我们的墙上有很多照片,还有我们的集体照,你们可以看着画,也可以看着朋友画。
四、在区角展示
猜猜他们是谁?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饱含 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 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 》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 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之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
(1)读 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根据所读内容,解析题目。
以《济南的冬天》为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 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 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小结:作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三、研读精彩语段,学习写景方法
1.齐声诵读第4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山各个部位雪的光、色、态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有雪的外在美,而且有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 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 达技巧作简析。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学生讨论评析: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济南老城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2)先运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接着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画”来表现城外远山雪景的淡雅之美。
(3)运用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外,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 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五、对比阅读思考,学习写景技巧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 面来表 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结束语: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济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温晴宝地―→山和水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如画温绿清澈的冬水赞美热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