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让纸发出声音,并想办法让同样的纸发出不同的声音。
2、让幼儿辨别纸的声音,体验纸的声音的奇妙,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让幼儿辨别纸的声音,体验纸的声音的奇妙。
2、运用多种方法让纸发出声音,并想办法让同样的纸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牛皮纸,亮光纸,瓦楞纸,吹塑纸,报纸,锡纸,纸盒。
辅助材料:豆,皮筋,书袋,纸花人手两朵
2.、音乐伴奏:幸福拍手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律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纸的声音。
律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纸的声音。 幼儿手拿纸花随着《幸福拍手歌》音乐和老师一起进入教室。
师:刚才跳舞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咦!纸做的花怎么会发出声音来呢?
(二)、基本部分,感受纸的声音,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让纸发出声音,并感受声音的特点。
1、感受纸的声音,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发出声音来。
师:原来这神奇的纸一抖动就会发出声音来,那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能发出声音呢?在后面的桌子上老师准备了你们所认识的`纸,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纸?这些除了抖动,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纸发出声音?现在请小朋友轻轻走到后面的桌子站好,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发出声音。
师:你用了哪些方法让纸发出了声音?(打,搓,压,甩,拍,划,摇,敲等)好,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示范。
2、感受纸的不同声音,尝试让同样的纸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在你们的椅子后面有一个魔法袋,魔法袋里有一张瓦楞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呢?请你们来试一试。
师:请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能让相同的纸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小朋友们平时收集的纸盒。试一试,听一听你是怎么样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来的?他用了什么方法啊?(请下面幼儿回答)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手上的纸盒,用你们的方法,跟着老师的节奏让纸盒发出声音来(踏踏踏踏,提提提提)
师:纸盒的声音好听吗?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往纸盒里装豆子,看它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脆脆的,沙沙沙)哇,变成这么好听的乐器。 师:那我们用这个好听的声音为乐曲伴奏好吗?
(三)、结束部分:小朋友们真能干,能用小乐器伴奏出那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把手上的小乐器放到的我们的区域里,等我们上音乐课时在拿出来使用。
活动反思:
在操作这一环节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动脑筋、想办法,而且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使幼儿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这一环节中,本来我想让幼儿发挥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绍纸在我们生活上、学习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用处,但是由于我过早地拿出了我也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纸制品,从而干扰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显得有点乱,下次需要改进。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从整个过程看,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语音语调要高低有致,在情绪上要达到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作用。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要准确严谨。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我将继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教育策略,寻求更适于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途径。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孩子对水则怀有及其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之一。我们紧紧抓住幼儿爱水,爱玩水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和认识水的活动,把孩子们无意识的戏水引导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认识探索过程,提高了了幼儿的认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 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活动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 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活动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活动三:讨论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鸡蛋壳冒泡泡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的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鸡蛋壳一个,瓷碗一个,筷子一双,白醋一瓶、火柴等。
三、活动过程。
1、师:展示一个鸡蛋壳。问小朋友都认识吗?在哪里见的?
幼:认识,厨房里见的。因为妈妈经常用鸡蛋炒菜。
2、师:鸡蛋壳有什么用呢?鸡蛋壳放上白醋有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好吗?
幼:好!大家都在等看下面的.现象到底多么神奇呢。
3、师:先把鸡蛋壳放在碗里,用筷子轻轻捣碎,然后放上少量的白醋,通性小朋友仔细观察。
幼:看到有泡泡,越来越多,太好了,天大的的新闻。
4、师:小朋友想亲自做这个实验吗?
指导小朋友独立完成。注意安全,由老师用燃着的火柴(http://www。300168。com/)检验。
5、师:启发小朋友,泡泡就是一种气体。然后划一根火柴,靠近泡泡。让小朋友回答,看到了什么?
幼:火柴熄灭了。
6、师:这个实验好玩吗?你获得了那些?
幼:现象太神奇了,泡泡还能灭火。
6、师: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具体知识等你们上了初中要详细学习。谁能把这个有趣的实验过程画出来了。也可以让家长在家里作完成这个小实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柳树长新叶了,并了解柳条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柳树。
活动准备:小区里栽有柳树的地方
活动过程:
一、柳树长新叶了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柳树下,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树?
2.引导幼儿观察柳树枝
提问:
1)柳树的枝条上有什么了?
2)柳叶是什么颜色的?
3)一片一片的小叶儿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4)两头尖尖的柳叶儿是怎样长在枝条上?
3.教师小结: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长出了一片片嫩绿嫩绿的小叶儿,小叶儿两头尖尖的,一头长在柳枝上,一头随柳枝向下垂,这边长一片,那边长一片。
二、长长的柳条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柳条的特征。
提问:
1)长满新叶的柳条,它往哪个方向长的?
2)一条一条的柳条像什么?
3)风一吹,柳条它会怎么样呢?
2.请幼儿用两条手臂来模仿下垂的柳条和迎风摆动的柳条的样子。
3.教师小结:细细长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辫子,没有风的时候,一条条的柳条是往下垂的,风吹来的时候,下垂的柳条就随风摆动。
三、找找柳树
1.师:在我们的小区里,还有许多柳树呢,我们再去找找好吗?(组织幼儿寻找柳树)
2.找到后请小朋友讲讲为什么是柳树?(讲出柳树的特征)
四、结束:
回活动室休息。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使幼儿认识了解沙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感受玩沙的乐趣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物体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速度有快有慢。
3、乐意用身体动作模仿物体下落的轨迹。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师演示用具一套。
活动过程:
1、出示各色纸宝宝,区分红、黄、绿三色。
2、幼儿探索,观察各种纸宝宝下落的轨迹。
3、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纸下落的'轨迹。
4、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设疑:想一想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一样快吗?
6、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落下来有快有慢。
延伸活动:
观察其他物体下落的轨迹。
科学教案 篇8
一.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四)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五)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