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4、齐读这首诗。
《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⑴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⑵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⑴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⑵ 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⑷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⑴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⑶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⑸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二、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
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 ) ②弥( )漫 ③月晕( )
④霎间( ) ⑤匀称( ) ⑥弧( )形
3.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本段运用了 、 和 修辞手法。
(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
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笔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薄笆竦乐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 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影子”指的是太阳光下的子和水中的倒影。在灯光下也会产生影子。生活中有静止不动的影子,有会动的影子;有单色的影子,有彩色的影子;有的影子会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影子你不动它动。“影子”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
2、能力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能运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绘画活动的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的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是什么呀?
生:影子。
嗯,影子是生活中一种有趣的现象,老师给大家看的是单色的影子,小朋友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不同的影子吗?
生:水中倒影。
好,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画影子》,重点来学习画彩色的水中倒影。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小鹿的倒影图片
唉!这张美丽的倒影又是什么动物呢?(小鹿)你们猜对了,水中倒影的轮廓帮我们猜出了谜底。为什么hi猜到小鹿呢?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总结:小鹿和水中的倒影上下对称
(2)出示水中小鸭子的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只小鸭子的和水中的倒影有什么不同?
生:小鸭子清楚,倒影模糊,还有水波纹。
(3)第一幅:看看这张图片中的内容,说说你的感受。(没有影子的风景图片)第二幅:这张图片有了倒影,你的感受还一样吗?很多时候在画面上有了影子之后会显得更生动、更充实,画面会显得更好看。板书影子的特点:上下对称(出示错误的倒影让小朋友认识的更加清楚)水中的倒影比较朦胧、还有水波纹。
4)同学们,请你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彩色的倒影,让你觉得特别好看、特别有趣。
生:桥、房子、树……
(5)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画
老师对影子也非常感兴趣,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老师找的影子吧。(出示图片)梵高《星月夜》
a、你们看大师笔下的影子多生动有趣
b、点点星光和山烁的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多漂亮
在动)
小朋友的画,你最喜欢哪一张呀?为什么?
三、教师示范:
好,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画一张美丽的水中倒影。
1、先画水面和岸上的分界线,可以弯曲,生动些。
2、画好岸上的风景后,水中的倒影注意要与岸上的风景上下对称。借画“月亮”让学生发现画倒影的方向。
3、涂色注意两种方法,用水彩笔和油画棒。
示范过程中,邀请小朋友上讲台作画尝试。
四、作业要求
影子非常的有趣,有的时候它会使我们的大自然变得更加的美丽。我相信同学们都想亲自画一画有趣的影子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业的要求:请你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水中的倒影,来创作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五、展示作业、讲评
组织学生展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
老师还给小朋友一种画影子的方法,用颜料画对印版画,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尝试这个方法来画画美丽的水中倒影。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3.能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
4.认读与树木有关的形声字,背诵古诗《游子吟》。
5.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课文上的词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出示生字
矮瘦暗丑闲旧
(1)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2)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如:“瘦、丑”是翘舌音)
4、师生合作读
师读“高”生读“矮”
5、男女同学合作读
6、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7、扩展运用,
(1)你能说说其他反义词吗?
(2)说句练习,如长颈鹿高,猴子矮。
小结:在平时生活中,从人们的说话中可以认识许多字。
(二)、我会读。
1、过河游戏。板画:小河
教师提出过河要求:
读出这个词语就是等于能踩着这块石头过河
出示词语
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
2、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齐读
4、指名过河,同桌两人接力过河。
5、评出最佳合作奖。
6、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语里都有一个“打”)
7、请同学给每个词语中的“打”换个字。
(三)、读读背背。
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你认识它们吗?
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
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
(1)自由读(2)指名读(3)同桌互读(4)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激发学生喜爱双手和大脑。
2、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的课外识字本
四:教学流程:
(一)、我会读。
1、谜语导入,“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站在最上面,用它来思考,眼睛看不见,智慧在里面。”
2、初读儿歌。
(1)自读儿歌,圈出读不好、不会读的字问问周围同学。
(2)组内读,交流遇到的困难,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议。
3、读了儿歌,你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了吧?
为什么说它们是两件宝呢?
4、指导朗读。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大家喜欢我们的手和脑吗?
5、再读儿歌,要求读得有感情。
6、朗读比赛。
(二)、展示台。
1、分小组交流:在其他书上认识的汉字。
2、把自己认识,而语文书上还没教的字剪或写下来,做成生字擂台,考考同学。
3、学生离开位置去看别人的擂台
4、说说通过刚才的看、听、学,你又学会了哪些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猜谜的方法,能把自己猜谜的`过程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与人交往
三: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收集一到二则谜语写在纸条(彩色)上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今天是“元宵节灯谜晚会”(放轻音乐)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谜语纸条。
(二):提出要求:
1、说一说,说说你收集的或自编的谜语。
2、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谜语。
3、讲一讲,你是怎样猜出谜底的。
(三):组织猜谜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你的谜语(实物投影仪)
请两位同学上台
生1:说说你出的谜语是什么?
生2说出自己的谜语。
生1说出谜底
生2确认对错(猜对了,生2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四):互动交际:
1、请同学在“灯谜晚会”里自由“游览”与人交换猜谜(要求模仿刚才生1、生2的交际过程)
2、交流成果,说说你猜出了几个谜语?是怎么猜出的?
3、指名上台把他们交际的经过再演示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评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