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傍蹦腻扭蔓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雏儿细腻淘气扭动
不由自主信赖索性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学会用音序法查字典;复习巩固内外结构汉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语文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技能或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
2.看图说话的表达。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课文?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并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比较好。
二、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1)先让学生按上下的顺序,把“乐”“量”“转”“种”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读的情况,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4)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字可以读多个音?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提出表扬。
(5)老师提出“多音字”的概念,交待学生遇到多音字,要看和什么字组成词语,注意不要混淆读音。
2.学习查字典。
教师以“该”字为例,教学“音序查字法”。师读课本上的步骤和学生一块来查这个字。在练习过程中师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几遍后,在查出“往”“过”在字典的那一页。
3.我会写。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
先让学生看着小黑板说一下这8个字的.笔顺和部首,然后是讲解这8个字,只有“还”字是先写里面的“不”,在写外面的“走之儿”;其余的字全是“先外后内”;“回、困、园”三个字的书写规则是:先外在内后封口。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写完练习。
4.连一连、读一读。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
先让学生读一下这些生字,然后让学生选择里面的词语。指名在这些卡片中选出。可以让学生找出同一个字的不同组词。
三、读一读
1.先让学生自读短文,读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不认识的字。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的读音,纠正自己的错误。
4.学生自由读。可要求学生默读、不读出声来,也不用手指读。
5.教师检查读的情况。
四、教师总结
今天,同学们游览了语文百花园,收获真不少。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新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语文百花园的小主人,收获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能说会道:请不要这样做
一、交际指导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2.想一想,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3.讨论:这些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4.演一演,要把话说清楚。
二、交际例文
图一:小刚把香蕉皮随手扔到地上,一位老爷爷叫住他:“小朋友,不能随地乱扔,这样做破坏了环境,如果被人踩到还会发生危险。”“老爷爷,我错了”。说完,小刚主动把香蕉皮捡了起来。
图二:明明和同学去郊游,玩的口干舌燥。突然,明明发现有条小河,就拿出杯子去舀水喝,亮亮看见忙阻止:“这水不能喝,没有经过消毒,里面含有大量细菌。”
图三:春天来到了,天上那么多蜻蜓,真让人喜爱。文文拿着网子捉它们,一位小姐姐劝道:“弟弟,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请别伤害它。”
三、学生练习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