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与:参与,欣赏。
3、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写景部分,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五、合作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6、活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_______,看到______之美,尤其是___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