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7单元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7单元

时间:2024-01-06 08:27:4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2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青岛版第7单元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2、能够比较熟悉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0÷4

  30÷6

  24÷6

  35÷7

  注意:

  (1)被除数、除数和商在竖式中的位置;

  (2)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3)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必须规范。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六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野营时都做了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以及提出问题。

  (1)如果每个人分4条鱼,那么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我采了48个野果,平均分给我们小组的9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

  教师提议:我们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解决吧!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1、请同学把第一个问题完整的看一遍,思考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学生汇报情况预设。

  题目意思和解题方法:就是要看22里面包含了多少个4?用除法解决。

  列出算式:22÷4

  2、请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想好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想到的办法和别人的是不是一样?谁的方法最简单?教师巡视时注意发现典型算法,为后面的汇报选好候选人。

  (小组交流后,请部分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忆比较、讨论交流,让有余数的除法竖式逐步变得完善。提醒学生: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时,商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在用竖式算出商和余数后,还要记得在横式后面把他们写出来。

  4、思考:

  (1)在除法竖式中如何试商?

  (2)在竖式中“商与除数的积”是什么意思?

  (3)在竖式中从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汇报比赛。)

  5、比较22÷4与复习题中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6、请学生对四种算法进行比较和评论,然后老师再总结发言。

  (“摆一摆”“圈一圈”“列竖式笔算”“口算”)

  7、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学习,自主解决前面提出的“分野果”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八页习题)

  五、全课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发言,对发言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7单元】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3-05

二年级下册第5课《泉水》教学反思11-1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7

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03-1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6-01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02-25

数学二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反思04-05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1-23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15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