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时间:2024-01-11 08:15: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2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师: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

  生丙:手压在毛巾上拖动比手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困难,说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师: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注意,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应加以“相对”两个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论。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生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生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

  生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推力、拉力有关。

  生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材料有关。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们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证明你们的猜想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能对前面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接触画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板书: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变量控制”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2"加油站”内容。

  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下面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并进行全班交流。

  生:讨论后得出:根据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我们制定以下实验计划: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玻璃—亡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铺一条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毛巾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课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它们在桌面上滑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人课本P93表格中。

  师:其他小组认为以上的实验计划合理吗?有没有异议?

  生:按课本上图5—30(a)、(b)、(c)、(d)。在改变粗糙程度时,实际上也改变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变是否是因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变而引起的?

  师: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很了不起,你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希望你继续努力。这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改变(因为粗糙程度的改变更为显著),而我们探讨的问题仅仅是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没有关系,所以这个实验还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生: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注重理解,将来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在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个拉力的大小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关此知识点要在第六章才学,现在先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储存起来吧。记录实验数据时,就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作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时,还请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①是沿直线水平拉动木块;

  ②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好,如果没有问题了,下面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4.分析论证。

  师:请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

  生:交流。

  师:请3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个小组数据准确。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a)、(b)、(c)中,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保持不变,你发现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a)、(b)、(c),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改变时,摩擦力大小发生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之间压力保持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做实验都很认真,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掌声祝贺。

  师:在(如课本P92图5—30)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压力发生变化,摩擦力变了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实验步骤(c)、(d)中,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接触面间的压力改变,摩擦力也发生了改变。我的结论是: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保持不变时,接触面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结论吗?没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同样,掌声祝贺。

  以上是关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定性探究,有兴趣的同学町在课外继续探究,摩擦力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这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足球场亡,摩擦力可以帮助守门员抓稳足球,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木块有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机器转动时,零件间存在摩擦,这个摩擦也是有害的。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说明大家平时生活

  中很注意观察,这是一个好习惯,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举例说明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车刹车也是利用摩擦力,刹车时,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带传动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时,弓弦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发声,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弓弦与琴弦间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车的轮胎做得凹凸不平时,都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书: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压力

  师:以上大家讲得都很好,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种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要设法减小它。下面再来考虑: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压力大小。

  师:在理论上,以上方法是对的,不过,用这样的办法还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你们还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吗?

  小实验:先让学生用手掌压紧桌面拖动,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间垫上二三支圆柱形铅笔,再压紧拖动,体会这时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动时小得多。

  师:做以上小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种车轴的轮子做成圆的,就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轮,也是用滚动代替平底鞋的滑动,从而大大减小了与地面间摩擦。

  师:你还知道哪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甲:在机器零件间涂上润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触,大大减小摩擦。

  生乙:汽垫船向下喷出强气流,在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生丙:磁悬浮列车是靠强磁场把列车从轨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车和轨道间出现一层薄空气,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车速可达500km/h。

  ……

  师:以上大家都说得很好,说明大家平时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

  板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

  2.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

  师: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你的生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变化?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寸步难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就无法用手拿任何东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运动的汽车将永远停不下来。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忙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增大有害摩擦的方法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与学习实践活动

  1.课本P95作业1、2、3。

  2.实践活动:课本P96,活动1、活动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大小决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器材】

  显微镜,凸透镜(两只),凹透镜(一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

  眼镜的度数如何计算

  二、引入新课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三、新授课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有一种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但是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还有一种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用凹透镜作目镜(伽利略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望远镜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军用望远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为安装了正像系统。

  5、思考题

  用望远镜看远处运动的汽车,其运动速度比实际上的速度快了还是慢了?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5、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3、原理: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二、望远镜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

  2、组成:

  3、原理:

  4、视觉效果:望远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由于“视角”增大,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易讲得太深,只要求让学生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6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等)。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

  学生观赏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学生动手实验,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产生。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

  演示:把木块放到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子拉着木块前进。思考: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画出力的示意图。怎样知道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测量时要让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必须做怎样的运动?拉力的方向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总结: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的表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们继续探究。

  学生汇报: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并记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让学生回忆或回放刚开始上课时的视频,思考并回答: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认识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有些摩擦对我们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动手实验。

  培养分析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作业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9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1.什么是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板书)

  上述的例子中,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不是所有静止在接触面上的物体对接触

  面的压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请同学观察一个实验.

  观察实验用两块木块支起一只钢板尺(在钢板尺两端支起),以下内容边演示边讲述.

  (1)用手指轻压钢板尺中央,钢板尺会弯曲变形,用力越大弯曲形变越大,用力越小弯曲形变越小,可以用形变大小来判断钢板尺受压力的大小.

  (2)将一长方体金属块置于两端支起水平放置的钢板尺中央,钢板尺发生弯曲形变,表示它受到一个压力,这个压力是多大呢?(请学生回答:等于金属块重力)

  (3)将钢板尺一端高度不变,另一端抬起(为使金属块不下滑,可以用两面胶把金属块粘在钢板尺上)请学生观察钢板尺弯曲形变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请学生回答;钢板尺弯曲形变变小,说明它受的压力变小.)

  (4)如果继续抬高钢板尺一端,会看到形变继续变小,表明压力变小.

  这个实验表明,自由的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如果我们将图钉投入墙内,这时图钉对墙面的压力方向如何?图钉重力的方向如何?

  图钉对墙的压力方向垂直于墙面,图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这时图钉对墙的压力来自哪儿?这个力与图钉重力有没有关系?

  这个力来自拇指对图钉的作用力,与图钉的重力无关.

  通过以上实验及事例分析可以知道,压力有时等于物体重力,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但数值上不相等,有时与重力无关.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板书)

  为了研究压力产生的效果,我们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进行比较,这就是压强.

  3.什么是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3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各小组选择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做一做。

  实验1.如图8-32所示,用手压铅笔尖,手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如图8-33所示,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如图8-34所示,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总结:

  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即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大小。方向__________,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如图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⑴____________;

  ⑵——————;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读一读奇思妙想”,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活动]放飞吹气的气球。

  1、尝试解释游泳和火箭升空的原理。

  2、排球运动员用力扣球时,常常感到手部疼痛,这是为什么?手受到的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思考:姚明、刘翔的脚部经常受伤为什么?)

  3、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例2:从船头向岸上跨一步,可能会掉入水中,这与在陆地上跨一步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达标检测】

  1.静止在河中的船,当船工用桨划水时,船就向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A.人对桨的作用力B.桨对水的作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作用力

  2.有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属于相互作用的力是()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3.当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人对桶的把柄施加一个拉力,把柄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12-28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2-29

物理力教学反思12-13

八年级物理 温度 教案12-30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案12-30

八年级物理教案07-21

《力合成》教案01-23

关于力的教案02-10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