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将课题和课文内容对照学习,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而对小事又十分“健忘”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领悟教授“健忘”背后的真正内涵。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4《健忘的教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指导“健”的写法,理解“健忘”。文中哪位健忘?
教授记忆力不好?
板书:伊里奇
1984年一位中国小伙子杨晖来到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文学系读研究生时,伊里奇教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象,杨晖将他眼中的教授写成文章发表在《海外文摘》上。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节选于这篇文章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谈谈对伊里奇教授的初步印象,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出示词语:权威 崇拜 裤兜儿 涉及 某版本 婴儿车 妻子 ( 指名读 )
2、课文介绍伊里奇教授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恰当运用上面的词语,将课文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同时,他对一些事又特别“健忘”的.伊里奇教授到底是不是健忘的人呢?
三、再读课文,围绕“健忘”还是“不健忘”在文中寻求疑问的答案。
1、默读课文,捕捉最能说明你的看法的词句勾画下来。教师巡视。
2、生答,师引导理解。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健忘:权威 惊人的才能 惊人的记忆 亲切。
健 忘:学生 儿子 车子。
4、引导小结。
教授是个健忘的人吗?谈谈你的看法。(生活中健忘,学术中专注)
用“健忘的教授”为课题,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的意图是什么?生答。
四、总结全文。
其实很多有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也都是这样。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科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吗?他们那种专注于事业,专注于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深钦佩和学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没有专注精神,做什么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让我们记住这位专注于学问,忘记了生活琐事的教授----伊里奇。用一个成语概括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教师推荐: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 全神贯注、心无旁若、目不转睛 、一心一意、 一丝不苟、心无二用
五、习作指导。
1、课文中,作者惟妙惟肖地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健忘”的教授,作者抓住教授身上最有意思的特点-----健忘,进行了许多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2、同桌互说,点名回答。师根据回答板书:抓住特点 写1、2件事
3、小结: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比如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大嗓门”,有的“慢吞吞”……我们可以抓住他们的主要性格特点,围绕这个特点着重写一两件事,人物形象就会鲜明丰满、跃然纸上了。
六、作业。
1、收集科学家有关全神贯注的故事,举办故事会,进一步了解伊里奇教授这个人。
2、从身边选一个人物,抓住其主要性格特点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24、健忘的教授
不健忘:权威 惊人的才能
惊人的记忆力 专注学问
伊里奇
健 忘: 学生 儿子 车子 忘记琐事
抓住特点写1、2件事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六、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板书: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憧、憬、歇”等4个生字,会写“筝、拔、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知道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能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具体完整。
4.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的。尝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2、懂的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3、掌握“团”的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引发不同结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有好朋友的感觉怎么样?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朋友,是谁?他很孤单,于是写了一张征友启事,结果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词语。
(三)复习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牛写了几张征友启事?每次的结果怎么样?
(四)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全班同学齐读1——3自然段,找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①师引导:小牛想找一个怎样的朋友?它要求朋友为他做什么?这张启事刚刚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的反应呢?
出示课件:动物兴奋地跑过去的图和句子“动物们都兴奋地跑过去。”
②师:读读这句话,动物们为什么这么兴奋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动物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练读,个人读。)
③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看到这张启事后你愿意做小牛的朋友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④师:动物们的心情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我们看看动物们的表现怎么拉?出示动物离开的画面和句子“可是看完了,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
这是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师总结:小牛写第一张征友启事找到了朋友吗?为什么找不到?(板书:一个朋友也找不到)
2、学习6——13自然段。
(1)师过渡语:小牛没找到朋友,多伤心啊,他跑到老牛那里诉苦:“唉,世界怎么大,我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呢?”老牛听了小牛的怨言,教了他一个办法,大家想知道什么好不办法吗?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6——13自然段,看你能读懂什么?(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学生齐读后在出示第一张启事,学生对比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师:“意思有什么改变”?
(2)师:新的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动物们是怎么样反应呢?请一个同学读读第8自然段。
(3)师:多热闹的场面啊,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了,现在老师是小牛,哪些同学来做小动物把老师团团围住?全班同学读第8自然段,老师和几个同学做团团围住的动作。
(4)师: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他的话。课件出示动物的四句话。学生比较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意思一样吗?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用的字来表达,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结果小牛怎么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13段,师板书:找到了许多朋友。
(五)小组讨论:小牛为什么第一次找不到一个朋友?第二次能找到许多朋友呢?
(六)分角色表演6——13自然段,老师采访几只动物,你为什么要和小牛做朋友?
(七)指导写“团”字。
1、生观察“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生练写,评议。
(八)作业:请你也仿照小牛写一张征友启事,最后祝同学们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好朋友,播放《好朋友》歌曲结束。
五、板书: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没找到一个朋友
第二次:找到了许多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功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11-23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