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4 09:41:56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语文教案 篇2

  1.古诗导入:出示孟郊赞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

  全班交流感受。

  2.师小结: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贫穷与苦难,总有一个人支撑着我们,这个人就是母亲;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感动,这种爱就是母爱。今天,让我们再次去体会母亲浓浓的深情,一起来欣赏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齐读课题。

  3.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8课,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

  4.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1、交流读《游子吟》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2、通过课文内容填空,完成教学目标1。

  3.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同桌交流

  2.指名填空。

  3.教学重点字词

  ⑴括号里有一个字很难读:龟jun裂,理解词语,读词,想像一下龟裂情形。

  谁看到过龟裂的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⑵括号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哪一个?“攥”,我数过了整整23划,伸出左手,再伸出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写一遍。写完的请举手,牢牢记住的请把左手紧紧攥起来。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作者真的很喜欢《青年近卫军》,他每天想这本书都失魂落魄的。什么样叫失魂落魄?见过别人失魂落魄过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心不在焉。心里老想着其他的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走路的时候没有劲。)

  练习说话。

  4、齐读

  1、理解词语并运用。

  2、全班同学读句子。1.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说,为他们搭建的是一个锻炼语言、表情达意的'平台。

  请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一句话。

  交流出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理解词语“震耳欲聋”。“欲”呢?

  多么可怕的嗓声!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

  (1)耳朵都要震聋了!这样的声音,迎面扑来,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

  (2)同学们,这样的声音停止过吗?浏览全文,去找找哪些地方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止过呢?

  “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母亲大声问”

  “向母亲探身,喊”

  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还有吗?

  “接着又对我喊”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3)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过。读——

  (4)小结:当你第一次发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

  这些感受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还有哪些地方令你鼻子一酸?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气。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新笔画“乛”,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认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燕子。

  学习方法:

  预习准备→学习生字词→归类识字→朗读课文→练习写字

  学习准备: 生字、词卡,教学挂图、歌曲磁带,课文的朗读录音磁带,(或电脑课件)等。

  预学案:

  一、预习课文。

  二、准备词卡。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2至4段,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课堂环节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5分钟)

  二、初读课文 )

  三、学习课文(25分钟)

  四、指导朗读课文(6分钟)

  1、过渡:燕子妈妈刚才悄悄地告诉我说:小朋友们和小燕子一样能干,能这样快学懂了课文。能把我和小燕子和对话说得一次比一次进步呢?

  2、出示对话投影。

  老师来当燕子妈妈,小朋友当小燕子我们来读这段对话。

  3、生生对读,评议。(小燕子的话读得很好,燕子妈妈的话读得很有感情等)

  4、教师指导: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说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的语气。“你说得对”“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用赞扬的语气来读。范读。

  5、分角色读。(可个别学生读,可分组读,师生对读)(注意朗读小燕子说的`话时语速较快,透露出它兴奋的心情。) 朗读对话,生生对读,评议。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五、作业(4分钟)

  课堂作业:

  1、在指导学生看明白课后“读读说说”这个题目的要求后,照样子读读说说,如“比比,比一比;听听,听一听;说说,说一说……”

  (如“比比”和“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加上“一”表示更好地去做。)

  2还可再扩展一些,如:“想想,想一想;问问,问一问”。

  课外作业:

  1、跟好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2、跟爸爸妈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只小燕子。

  3、收集蔬菜、水果的图片,说说它们的特点。 照样子说一说。再扩展一些词语。

  回家收集蔬菜、水果的图片,说说它们的特点。

  第二课时

  导学内容:交流识字方法,学会写字“回”“片”“皮”。

  一、复习

  二、

  1.圈画生字,读会生字。

  2.提醒学生:“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燕”是整体认读音节,“什”的韵母是前鼻音,“样、兴”的韵母是后鼻音,“么”和“得”都读轻声。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字音,要启发他自己纠正读音。

  3.交流识字方法。

  小老师带读生字。

  创设情境,游戏识字。

  三、表演课本剧。(5分钟)

  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学会了生字,燕子妈妈不停地夸你们。不过燕子妈妈还想考考你们。你听: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学着演一演这个故事?(出示燕子母女的对话作为提示,可加上动作。)

  请小朋友在座位上先和同桌练习一下,谁演得最认真,等会儿请你来演。

  出示头饰,学生上台表演。 演一演。先同桌演,上台表演。

  四、指导写字 (10分钟)

  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可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逐步提高写字能力。

  2、指导学生写字时,提醒学生注意: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

  “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

  “乛”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3、学生书写,教师作巡视。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书写才漂亮。指导书写,学生跟着描红。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祖国的河山、历史的硕果,可能很感兴趣。但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的学习能力: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有独立学习的习惯如:能划下读懂的词句,能简单地写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根据本课的特点找出一一对应的句子,感悟诗歌之美。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与作者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诗票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小小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传信要靠它,走遍全世界。同学们,你猜我说的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画画了,唱歌了,游泳了,等等。集邮也是一种兴趣爱好。有一位青年是人高帆,他就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在看他美丽的集邮册时感情奔放,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美丽的集邮册》。(板书:美丽的集邮册。)

  二、新课教学。

  1、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图片和诗歌,看看这本集邮册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屏幕,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说出自己的收获。首先请一个同学说说这本美丽的集邮册叫什么名字。(板书伟大的祖国)

  2、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自己能否达到朗诵的最高级别。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生字词问题,要求能准确读出课文。(板书准确流利有感情)

  3、大家学得很认真,相信已解决了生字词,我们分小组来读课文。

  4、同学们能读得正确流利,在感情上还有点欠缺,相信理解课文后会读得更好。那你认为作者搜集了哪些方面的邮票来表现祖国的伟大。把你喜欢的小节读出来。

  5、一人读,读后评,再读。5.读着这些句子你想到了什么?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登庐山,看瀑布飞腾;游黄山,看云海扬波。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美。能从文中再找出这样一一对应的句子吗?

  谈谈对日月潭半屏山诗句的理解。小小的邮票不仅是壮丽山河的缩影,更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读句子)

  6、小结:每一张邮票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伟大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就浓缩在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之中,所以看到这小小的邮票就好像游览祖国的壮丽的山河。(出示本小节第一句)

  7、谁能完整地把这小节展现给大家(指名读)[师生对读]

  8、小小的邮票是壮丽山河的缩影,更记录着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邮票上的件件发明闪烁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邮票上的件件出土文物浸透着我们祖先劳动的汗水。

  9、学习第三节:(自由读)比较惊奇、惊叹(出示)(师进行小结还有那……)

  10、你想对我们的祖先说什么?读文章

  小结:小小的邮票描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记载着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用这小小的邮票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11、第一节与全诗有何联系呢?

  12、最后一节起何作用?

  三、为什么说“我”的集邮册“美丽”?(引导学生回顾全文。)1、“美丽的”集邮册的美丽,仅仅是指它漂亮吗?它还包含着什么?(内容,知识丰富、抒发着对集邮册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四、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小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确定主题。围绕主题设计邮票,并配上诗歌,表达你的美好情感。内容参考:我们的校园快乐的学校生活我的教室我的家

  动物世界奇妙的海底世界公园美景……

语文教案 篇6

  20××年秋,我校承担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各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小组的成员,我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生命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去实现其生命价值。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中,语文学科最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翻开每一本语文课本,教材中几乎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显然是更加亲切可感的。如《生命,生命》、《海伦·凯勒》、《羚羊飞渡》等一篇篇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为渗透生命教育的载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呼唤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

  二、在语文阅读中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通过解读文本、解读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相信这棵生命之树定会深深地扎进学生的心田,并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因为我们的课文,几乎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文为载体,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的课文进行教育。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凯勒是如何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的。了解海伦在一岁半时成了一个盲聋哑人,这是一般人都难以想象的痛苦。然而,是什么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的呢?是她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她对生命的渴望的具体体现。海伦的一生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好诠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让学生从海伦身上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实际上你就不可能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同时也包括对生命的敬畏。通过阅读课文,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之所在,懂得生命的可贵。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去感受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从而让更多的年轻羚羊获得了新生。老羚羊的这一举动,学生在朗读中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这样,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三、在语文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如开展“关爱生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进行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或观后感。并让学生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自办《珍爱生命》的手抄小报或班级黑板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并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去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教学中就是要重视生命教育。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那么,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时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让生命教育这朵璀璨的奇葩永远在语文教学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