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溢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同学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同学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同学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同学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化、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同学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身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和同学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身不懂的词语作一标志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同学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同学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同学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同学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同学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同学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同学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同学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同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考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同学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了解了同学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和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置,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 勘探 岩石 波痕 煤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同学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同学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引导同学读中考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一起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测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同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同学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同学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同学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同学交流展示。
2、安排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妙”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和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贮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中国化石网:
http://www.chinafossil.net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局部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管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3、化石与地层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原本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外表不时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管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媒学体准使备用
词语卡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综合性学习 《说不尽的桥》教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将学生按兴趣分成科学、乡土、文学、艺术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并且在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
活动步骤:
1、 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2、 展开活动
1、科学组
主持人介绍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分类: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
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
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
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
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
根据已介绍过的知识看图片竞答图示各桥分别属于哪种桥
竞猜桥梁之最(中国最大的斜拉桥 上海扬浦大桥
世界上最大跨的的悬索桥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 湖南凤凰乌巢河桥
中国石拱桥中桥孔最多 苏州宝带桥)
2、乡土组
请同学们说说所知道杭州的.桥名(八字桥、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压堤桥等)
看杭州名桥的图片,说说这些名桥的动人故事,体会这些故事所体现的桥的文化底蕴。(断桥、望仙桥、西泠桥、长桥等)
3、文学组
主持人介绍与桥有关的成语(濠梁之上、河梁携手、架海金梁)
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桥归桥,路归路;过河拆桥;河梁之谊)
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
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 )
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烂板子搭桥--白搭;
烂桩子搭桥--不牢靠)
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鸡声野渡溪桥滑。《疏影》吴潜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刘禹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朱桥翠径,不许京城尘飞到。《谢池春》陆游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陆游)
4、艺术组
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欣赏邮票中的桥
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3、 活动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进行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后的心得和感受。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思考了桥的内涵,,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拓展了思路,学会了探索,懂得了思考,掌握了不少新的学习方法。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跨越各种障碍,去构架属于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巴乌苏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改写而成的。记叙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语言积累,以朗读为主,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得到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桦、喧、咆、哮、颊、曙”;会写“桦、律、喧、哗、咆、哮、珍、颊、曙”。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培养信守诺言的美德。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4.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1.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你认为要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2.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喧、哗、咆、哮”这些字左低右高。
“桦”的第四笔和“颊”的第六笔都是点,不要写成捺。
3.学生自由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找出描述达格妮不同心情的语句读一读,读后交流:
①达格妮的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达格妮的心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汇报反馈,师生交流。(主要抓住以下句子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音乐大师爱德华的美德)
①“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这里生动描绘了八岁的达格妮对这位异常和气的城里人的承诺表示怀疑的心情。)
②“这是最好的礼物……更珍贵的礼物。”(说明了达格妮在知道了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时候的高兴和快乐。)
③“达格妮听完乐曲……把脸埋在双手里。”(这句话是对达格妮听完乐曲后的动作、神态的描绘,表明了她这时激动的心情。)
④“音乐会结束以后……‘生活啊!我爱你!’”(说明了达格妮被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深深感动了。)
4.小结: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信守诺言的美德不但使达格妮无限敬佩,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做人要信守诺言,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加高尚。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文段找出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出感情和语气。
2.把自己读了这个故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四、总结全文,感悟写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本文在写作上,尤其是4、5自然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种写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五、课外延伸。
与同学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信守诺言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
五.主题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短文。
2.背诵课文。
3.课后题三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语文教案 篇6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礼物”导入新课
1、课前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准备了吗?
(学生拿出礼物)
你准备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
2、“新年快到了,小麦克为自己的父亲送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字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作业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能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父子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2、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
(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
(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
(3)第5段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
(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内心充满幸福。
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
(1)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半……
(2)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
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
>
练习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7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 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们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们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3.通过探究式阅读,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设计特色:
探究式课堂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让学生就题目猜测应该写些什么,想表现谁。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说明要求:读通、读顺;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想表现谁;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读后检查;让学生选读一段,了解读通情况;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
三、巩固字词
1.音:指读生字并组词,正音辨形(蓄——畜)
2.形:认识“裹”的字型规律(有:哀、衷)
3.义:读第3题,说说词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不读解释)
四、再读理序
1.分节指读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3.分段,说说段意。
4.概括小标题(板书)
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五、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字组词(自己编题)
3.分段,写段意。
实践作业:
找资料,写一段介绍爱因斯坦的话。
第二课时
一、揭示探究主题
1.名言激趣:爱因斯坦是名人,老师先送大家一句他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看大家能否结合课文,提出一个做有价值的问题呢?(让学生自主围绕课文提问)
2.揭示主题: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父亲、小女孩、爱因斯坦自己和你有什么看法?(可分成4个小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找资料来得出自己的看法。)
3.明确重点: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研究主题?(小女孩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主题
1.先各自读书,研究重点主题;再研究另一个主题。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结果,要求有一人说出结果。
三、交流推进探究
1.父亲的看法;认为是——引导学生展示上节课收集的资料,进行证明。
2.小女孩的看法:认为不是——读第2自然段,说自己的理由——根据第2、3段,说说自己的理由——辩论: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角色表演,表现、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让学生选一个内容表演,评价是否表现出爱因斯坦的两个品质。)——朗读,表现(选一个部分读)——引导: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的人?(天真、可爱,不迷信权威,与人交往有礼貌,有办法等。)
3.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说明什么;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认识(谦虚)——小结:谦虚是他成为伟大的人的`一个原因,谦虚就是伟大的人更伟大。
4.我们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小结。
四、总结表现结果
1.学生小结:各人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各人都有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
2.自由表现:选择一个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情朗读、角色表演、边读边演)来表现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
实践作业:与人合作,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角色表演。
语文教案 篇9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