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 学
目 标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知识点
梳 理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谜语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情感。)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 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从色彩和姿态体会大自然的了不起。
(2) 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2、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生词: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慰情
1、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五、书写生字。
课 后
反 思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语文教案 篇2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红色)
3、你该怎样读?
4、师:现在,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什么样的玻璃才称得上是新型玻璃?新在哪儿?
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呢?板书:特点、用途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ān,
“调节”中的“调”读tiáo)
3、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二、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自动报警。用途:防盗
(如果学生认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可以......可以......”教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诉我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用途吗?)
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很广,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告诉我们的呢?(排比)
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它,这是为什么呢?(揭示用途:防盗)
2、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该怎样读呢?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个例子?指名读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也说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指板书说明方法)这个例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这就是举例子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一起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的.四种,先填写表格,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汇报。
分组读书讨论:
2、学生汇报:
(1)夹丝玻璃:
谁先来接着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出重点语句)
理解:哪两个词最能说明“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藕”和“丝”分别指什么?
(2)理解变色玻璃是如何“反射阳光,改变颜色”的?指名说说你的理解。
(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吸热玻璃是怎样阻挡强烈的太阳光?你能找到两组反义词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呢?
(4)吃音玻璃。
出示句子:“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四、总结拓展
师:新型玻璃不仅奇妙,而且用途很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齐读最后一段)可不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参观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块透明玻璃上,居然能煎荷包蛋。原来,这是一种导电玻璃菜锅,既安全卫生又省电。同学们,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再来认识几种新型玻璃。(课件出示)看到了这些玻璃,你又有什么想法呢?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五、自我推销
1、这么多新型玻璃要想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来当推销员来推销这些玻璃。推销就是做广告,你想用怎样具有感召力的语言把玻璃推销出去?想一想平时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词。
2、下面,老师要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种玻璃,作一下自我推销。以“××玻璃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你可以选择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语言。下面老师先作个示范: “亲爱的顾客朋友,你们好!我是夹丝玻璃,别看我的名字不起眼,作用可大啦!有了我,您就不必再担心家里的财产是否安全。因为我的体内有一种坚硬的铁丝,即使受到猛烈的撞击,我仍然是安然无恙的,真可谓是刀枪不入。怎么样,再也找不着像我这样安全可靠的玻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您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把我请回家吧!”
3、评议老师写得怎么样?
4、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动笔写“自述”。
5、展示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还动笔也介绍了更多新型玻璃,你们的感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特点 妙
11新型玻璃 作用 广
学科学、爱科学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 ) 渲染( ) 闲暇( ) 奢望( ) 呵责( ) 蹂躏( ) 猝然( ) 眺望( )
3、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致力:
专心致志:
盛名:
蹂躏:
呵责:
逆来顺受:
迷醉:
沉醉:
四、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五、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⑴ 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⑵ 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⑶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⑷ 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⑸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⑹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3、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六、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七、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八、巩固训练
1、完成思考练习二。
2、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
本文内容比较散,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的外延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思维方式。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
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自主习作
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由读文章。
附:
我喜欢(节选)
张晓风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
我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草莓像个精致的红灯笼,一路殷勤地张结着。我喜欢抬头看树梢尖尖的小芽儿,极嫩的黄绿色里透着一派天真的粉红。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
我喜欢看满山芦苇,在秋风里凄然地白着。在山坡上,在水边上,白得那样凄凉,美而孤独。我也喜欢梦,喜欢梦里奇异的享受。我总是梦见自己能飞,能跃过山丘和小河。我梦见棕色的骏马,发亮的鬈毛在风中飞扬。我梦见荷花海,完全没有边际,远远在炫耀着模糊的香红。最难忘记那次梦见在一座紫色的山峦前看日出──它原来必定不是紫色的,只是翠岚映着初升的红日,遂在梦中幻出那样奇特的山景。在现实生活里,我同样喜欢山。
我喜欢看一块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那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她像一张多绒的毯子,总是激发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欲望。我还喜欢花,不管是哪一种,我喜欢清瘦的秋菊,浓郁的玫瑰,孤洁的百合,以及幽闲的素馨。我也喜欢开在深山里不知名的小野花。我十分相信上帝在造万花的时候,赋给它们同样的尊荣。
我喜欢另一种花儿,是绽开在人们笑颊上的。当寒冷的早晨我走在巷子里,对门那位清癯的太太笑着说:“早!”我就忽然觉得世界是这样的亲切,我缩在皮手套里的指头不再感觉发僵。
……
我喜欢活着,而且深深地喜欢能在我心里充满着这样多的喜欢!
桌椅在哭泣
我是教室里的一张桌子,
能为同学们服务,
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爱一个人静静地聆听,
你们那朗朗读书声,
使我在睡梦中,
慢慢苏醒。
但是……
你们对我毫不爱惜,
那锋利的小刀,直插到我体内;
那黑色的墨水,
弄脏了我干净的外衣。
本是光滑的身躯,
却被弄得凹凸不平,
本是洁白的外衣,
却被弄得肮脏不已。
桌椅在呼唤,
桌椅在哭泣。
还我们一个洁净的身体,
让我们拥有从前的美丽!
一只小鸟的祈求
我是一只可怜的小鸟。
以前我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那里河水清澈、碧波粼粼;那里野草肥美,鲜花盛开……我和伙伴们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园里,各种动物和睦相处,常常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时,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Party,我们自由,我们欢快!
我们的家园无比美丽:春阿姨伴着欢快的舞蹈给我们送来阵阵春风;夏伯伯迎着蓝天白云为我们带来一池池碧水清泉;秋叔叔随着萧瑟的凉风给我们奉上一串串金灿灿、黄澄澄的果实;冬爷爷披上洁白冬装为我们报告着来年的希望。
我们为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园而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随着人类领地的不断扩大,我们可爱的家园渐渐遭到人类破坏。
当我再次飞回故乡时。眼前的景象令我十分诧异:
春日光临,小草妹妹从土里钻出来,不再是那么青翠欲滴;野花姐姐张开笑脸,笑容中却蒙上了一丝丝忧郁;大河哥哥脱下厚厚的冰衣,身子却变得越来越瘦小;大树爷爷的病情日益严重,刚抽出的几颗新芽,是那么缺乏生意。
漫长的夏季实在难熬,烈日暴晒在裸露的林间,动物歌星──知了的歌声也显得那样有气无力,听起来让人觉得意乱心烦。
秋天来到,树上的果实稀稀落落,没有过去的红,也没有过去的大,是那样的淡然失色。
寒冬刚到,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快快进入了冬眠。
不远处工厂里“轰隆隆”的机器声、公路上汽车“嘟嘟嘟”的喇叭声、树林中“哧咚咚”的伐木声,不绝于耳。啊,我们失去了原来那美丽迷人的家园。成片的树木被砍光,小草也面色枯黄;野花耷拉着脑袋;河水快断了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烟囱喷射浓烟。环境遭到破坏,蓝天不再蓝了,河水不再清了。我们原来的家园已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死亡地带”。森林里再也没有动物们的欢笑;再也没有暖烘烘的阳光;再也没有淙淙的清泉;再也没有宛转的《摇篮曲》……
亲爱的朋友──人类,快救救我们吧!我们渴望一片碧水蓝天,我们祈求一个安宁的家园。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练习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在前几个单元中任选两篇概括)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附:
关羽失荆州
关羽失荆州的故事来自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当时孙权欲夺荆州,叫陆逊“速为孤图之”。陆逊闻荆州军马整素,无奈装病。陆逊对吕蒙献计:“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与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关公闻听陆口守将吕蒙病危,换了陆逊,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果然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致使荆州失守。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
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版上,所以叫做“祝版”。后来改用纸写,但按习惯仍叫“祝版”。王羲之曾写过“祝版”,是写在木版上的。由于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因此字迹渗透入木,竟达三分之深,这就叫“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周瑜手下老将黄盖为周瑜献计,欲用火攻曹营。并且黄盖愿意诈降曹操,行周瑜之诈降计。周瑜依计借故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火攻成功。
4.背歇后语。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第五课时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用不同的形式介绍家乡的特产,把话说完整,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别人。
2、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
3、与人交流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气和蔼,态度诚恳。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式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
把家乡的特产说具体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东莞其中一种特产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鼓励他们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对于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和要介绍的特产,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一个游客的打扮进入教室,说:今天见到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同学们,心里真高兴,向大家问声好。
【用问好的方式向大家问好,让学生真的把我当成了客人,十分乐意的向我介绍。这样一个语境的创设,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了主人、客人直接交流的氛围,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水到渠成般的`自然,突出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几天前,我来到东莞这个美丽的地方,游览了虎门炮台,黄旗山等地,东莞真不愧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可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就要回家乡了,本想把东莞好吃的东西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一尝,可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找到。东莞是不是没有好吃的东西呀?
【激起学生反对,让学生想说乐说】
二、出示课题
师:东莞真的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那就请你们来给我介绍一下(指屏幕齐读课题:家乡的特产)(师板书)
三、介绍特产
1、说特产:每人一句话介绍家乡的特产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样?怎么吃?什么味道?我还是不知道呢?(生端出特产请我品尝)看起来都挺好吃的,那我先尝谁的呢?这样吧,同学们不是在下面分组收集了许多有关这些特产的资料吗?那咱们就以小组的形式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看哪个小组能说得让我垂涎欲滴,那我就先尝哪个小组的。
2、展示资料夸家乡
①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这是学生第一次的创造)
②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把好吃的东西说具体,如:名称、样子、颜色、味道等,其他小组同学可以给予恰当的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自由汇报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介绍没有顺序,缺乏条理等。我以客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恰当评价,找出问题,并板书出来,以提醒其他小组借鉴。这样做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成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两个主体,他们直接对话,坦诚交流,比起教师的评价来,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的介绍也通过评价逐渐达到完善,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悄然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一次突出了口语课的特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③待几个小组介绍后,再播放投影资料,引导学生改用其他形式再次向大家介绍(这是学生第二次创造)
【观看资料,使学生产生极大兴趣,再次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投身于再创造之中。】
2、尝特产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觉得每一样都非常好吃,都想尝一尝了,行吗?(教师尝后,谈出自己的看法)
3、夸特产
师:原来东莞有这么特产呀!如果每个组都能说出几句响亮的广告词,让大家一听就能记住,一听就想去吃,那东莞这些好吃的东西一定会冲出东莞,走向全国,甚至会誉满全球!怎么样,想试试吗?开始吧。
①学生练说广告词(这是学生的第三次创造)
②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还学生一个创造语言、运用语言的空间。在教学中三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想说乐说,欲罢不能。】
4、动笔写作夸家乡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达。
【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学生创设了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2)把写好的话读一读,和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学会欣赏,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活动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们给我介绍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也想把我家乡好吃的东西介绍给你们好吗?(看影片,听介绍)
【我以游客的身份介绍我家乡的特产,让学生对我的家乡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为课下作业的布置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结束语
师:我提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家乡的特产,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节课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极大的丰富了信息量,并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信息进课堂,又带着信息出课堂。】
语文教案 篇9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1. 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 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游戏题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后)师引导说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
2.我们来做“春“字开花的游戏吧(选择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
3.(出示课文插图)瞧,在美丽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来到哪里干什么呀?(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二、初读,了解短文,认识生字。
1. 春风里,软软的柳枝正在迎风飘舞。沉睡了一冬的柳树是怎么醒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1) 板书课题:1.柳树 了
(2) 春天来了,柳树怎么啦?(贴上“醒”字后让再读课题)识记“醒”字。
(3) 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三、再读,熟悉短文,巩固识字。
1.分节读文,读通读顺。(指名——分组或者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柳树 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春雷 说话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会怎么说呢?
③你能想像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④看板书,小结。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方法:同桌互相读一遍,看看是否读准;2、说一说,谁给谁干什么,怎么样了?3、试试,会背了吗?(注意评价学习情况)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然后检查该组朗读、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②其他小组学习朗读,练习背诵;
③分组比赛朗读;看板书加上动作练习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 玩耍 小朋友 长高了。
③看着板书,加上动作背一背。
(4) 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美丽的春天令人陶醉,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6)会背了吗?看着板书试试吧。
四、巩固识字,书写生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
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
③示范: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⑤自己练写,对比范字。⑥成果展示。
1 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复习本课生字、词语,背诵课文。2.写好“朋、友、春、高”四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开火车抽读字卡:醒、雷、澡、枝、软、梳、梢、耍
2.请同学领读词语:(老师出词语,同学领读)
(二)读背课文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齐背。
(三)仿照课文编诗句。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练字作业。
2、词语连线练习。
3、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