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8 09:35: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上各画了什么,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自己喜爱的内容可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

  2、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结合识字认识偏旁“月、雨、口、禾”。

  三、朗读感悟

  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如,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这篇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课文写得很有趣。

  2、在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在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展示自己的画,模仿课文来说说秋季的景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画片、儿歌等,在同学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领悟和了解同音字、形声字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2.积累有构词特点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3.读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积累成语。

  4.自主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难点

  1.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音同字不同的,意思不同。

  2.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构词特点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2.自读自悟,读懂成语故事、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难点

  1.了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音同字不同的,意思不同。

  2.体会词语的构词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几组常见的同音字和较典型的形声字,成语故事。

  学生: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10)

  1.读懂题意,自读自悟。

  2.合作交流,发现特征。

  3.总结规律,拓展延伸。

  二、语海拾贝(10)

  1.自主读词语,读正确,读出节奏。

  2.用符号勾画出各组词语中相同处,帮助理解、记忆。

  3.互动学习,讨论构词特点,讨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4.熟读、积累。根据四种构词特点进行改写或补充练习。

  三、点击成语(10)

  1.自由练读,读正确,读通顺。

  2.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互动释疑。

  3.结合实际,交流阅读体会。

  4.教师引领,归纳总结。

  5.拓展延伸。可讲讲其他成语故事,也可涉及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四、自主阅读园地(10)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短文。

  2.勾画出你最欣赏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

  3.提出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生生、师生互动探讨。

  4.选择你最愿意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包括背诵、摘抄等。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用书面、口头结合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所得。

  2.能以春为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资料。

  3.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后,就可以布置本项学习任务,给学生足够的资料搜集、展示准备的'时间。

  2.教师可选两首咏春诗准备朗诵表演。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交流信息(10)

  1.自主地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方法,搜集春的资料。

  2.与同学交流搜集的资料,探究充实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二、独立设想,合作构思(10)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设想参加展示会的形式,是诗文朗诵,还是办小报

  2.根据设想的展示形式,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

  3.寻找、邀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构思方案,做好参加展示会的准备。

  三、成果展示,重在过程(10)

  1.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示成果,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2.展示者可以汇报在搜集材料和准备展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观摩者可以质疑问难,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言传身教,因势利导。

  四、成果评比,重在激励(10)

  1.可以将个人、小组的展示都归结到四大组评比。

  2.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重。

  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会围绕春天选择习作材料。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语言材料。

  4.感受春天的魅力。

  教具准备

  1.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选票、构思。

  2.教师准备1~3篇各具特色的范文。

  教学过程

  一、读懂要求,明确目标(10)

  这次习作紧扣单元主题,与课文内容、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围绕春天自由写作,体现了从读到做再到写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写春景、春游活动,也可以写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还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发生的事。要注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1.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习作要求,培养独立探究意识。

  2.小组合作解决疑惑。

  3.教师引导梳理习作要求,明确选票范围,提示本次写作目标。

  二、读写结合,扩展视野(10)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

  都与春天联系紧密,有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

  2.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成果中选择习作材料。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材。

  三、自主表达、学习修改(20)

  1.在写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亮点,及时点评导向。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

  3.引导学生练习用修改符号在草稿上自主、互动修改。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为:(1883----1885)梵高在纽恩南休养身体,写生描画,但村里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坚持作画,最后终为布拉邦特农民画出属于他们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课堂效果:问题并非很难,但要学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最终得到答案。比如学生快速阅读后很快能找到区别,材料语言简洁,只是对梵高这段生活经历的概述,而课文则是生动详细刻画了梵高这一人物形象。老师可让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的呢?当学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作为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活动呢?老师可提醒学生,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参阅了梵高与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去采访熟悉他的人。所以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最终归纳出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三、拓展与延伸

  屏幕出现一组画作,方便学生阐述观点时运用。这部分完全是由学生自由畅谈,学生因已查寻资料,有了知识基础。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评价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师只是适时作一些点评。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

  A、我们在查阅这位巨匠的资料时,一直被他的一种精神所感动,因而在我们眼中,他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位胜利者。他那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人折服,虽然太多的人都有不理解他,但他却从未停住自己的脚步。他失去了许多东西,例如优越的生活、美好的前途、甜蜜的爱情……留给自己的只有贫困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比如为画《吃土豆的人》他画了成百幅的农民农妇肖像图。可以想象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背后沾满的是汗水和辛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认为梵高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显然与他的天赋有关。资料告诉我们,梵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完全是通过自学,从事绘画时间也比较短,只有十年,但成就斐然。如果没有天赋的话,他苦干十年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位画工而非画家。梵高曾为报考神学院刻苦读书,每天学习时间长达十至十四个小时。但最终是一无所获。所以,教会中少了一位默默无闻的传教士,而画坛却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C、我们认为梵高伟大成就的背后还站着一位默默奉献的人物,那就是他的弟弟提奥,所以热爱梵高的人不能忘记他。没有他数十年始终如一的支持,(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梵高也许早就放弃了,毕竟他还是需要面包、咖啡、画笔和颜料。那些旷世之作就不可能存在了……

  D、从梵高的作品,我们发现创新才有发展,才能有突破。他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比如课文所提及的寻幅作品,他就是将整幅画创新地涂抹成土豆的颜色……

  E、许多都是从画家的梵高说起,而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中的梵高。他在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眼中是偏执的,敏感而易怒的。但他在下层人民眼中是善良的、无私的、热情的。在博里纳日矿区做短暂的传教士工作时,他竭尽所能地帮助当地矿工,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支助他们,自己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当地流传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后来他作画,画中的人物也大多是底层人民,有矿工、农民、织工、邮差甚至妓女。他觉得他们才是美丽的,他将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他们……

  F、我们这个小组是从梵高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的。很多人认为他这一行为是懦弱的,是逃避痛苦的举动。但我们却用英雄来称呼他。因为他早将自己的生命与作画联系在一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身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对他而言,作画就是生命,如果不能作画,他与行尸走兽无异。所以最后当他疯狂地无法作画时,他只能选择死,他英雄般地举起了枪……

  学生讨论由于时间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梵高自杀行为的探讨使许多学生又有新的看法,这可布置到课外讨论,还可以写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四、授课结束

  以一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动感的音乐小电影作为结束。

  (课堂效果:学生始处于梵高作品之中,不仅感受他伟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图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

  1、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或阅读其他传记文学,加深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特点。

  [板书设计]

  材料:简洁,是概述

  课文:详细、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梵高这一形象

  归纳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课后小结]

  尽管这堂课的前期准备费时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们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堂课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一、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这种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二、他们学会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通过阅读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四、同时真正吸取了文中的养料,在对人物的分析和探讨当中深受教育,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五、这堂课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是受益匪浅的。老师不能仅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应多方面学习,充实自己,未来的教师是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

语文教案 篇4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不遗余力、微不足道、不可思议”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多媒体

  一 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谬”读作iù,不要读成ià。

  (2)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 ) 杠( )

  艇( ) 扛( )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遗,留下。余,剩余。

  微不足道: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足,值得。道,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一言难尽:几句话是说不完的。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三 细读领悟,体会态度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1)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3)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5.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1.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意外地来到了一个荒岛上,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2.教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这项课外训练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1.选字组词。

  非(洲) [洲 州] 杠(杆) [秆 杆] 不(遗)余力 [遗 遣]

  砍(削) [销 削] 不可思(议) [义 议]

  2.鲁滨孙明知道没有人帮忙,他无法让独木舟下水,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3.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丹尼尔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生于商人家庭。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以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为题材。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作品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强调个人应具有冒险精神的现实。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等,均受读者欢迎。

  《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风靡英国,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出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训练目的: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地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出示《爱惜粮食》的图片,句子、要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发挥想象,口述图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作文我们早已写过,应该并不陌生,请同学回顾一下,看图作文有哪些要求。(要仔细看图,理解图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教师小结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

  2分钟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看图作文——爱惜粮食

  出示2

  二、学习“习作要求”,出示: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

  1分钟

  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三、写事的文章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

  3分钟

  四、学习范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1)小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作者抓住哪几方面来写?用“——”划出写得具体的词句。

  5分钟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围绕中心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出示图,仔细观察

  (课件5)

  5分钟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1、图上画着哪些人?

  2、他们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候的事?)

  2、出示学习提示1、图上画着哪些人?那位小朋友正想干什么?

  课件5

  3、讨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1)人物:小明、爸爸、妈妈、农民伯伯

  板书:小明

  爸妈

  点明:小明、爸爸、妈妈是这幅图的主要人物,农民伯伯是次要人物。

  (2)时间:春天的中午

  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小明胸前的红领巾说明是放学后,从农民伯伯头戴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推测出这是春耕的季节。)

  事情:出示填空(口头说话)

  (课件6)

  一个—————的———————,小明———————,爸爸妈妈———————————————————。

  (3)讨论事情的顺序。

  板书:起因:小明要倒剩饭

  经过:爸妈劝阻教育

  结果:小明懂得道理

  (4)确定重点:这三步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

  点明:事情的

  经过应作为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5)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积累的爱惜粮食的谚语和诗歌等

  如《锄禾》出示它的多媒体

  2分钟

  六、想象事情的经过,分散难点。

  10分钟

  出示学习提示2、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小明会怎么说,怎么做?

  3、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要写得具体些?

  (课件7)

  (1)自由组合讨论,小组汇报,可用小品形式。

  (2)想象语言、动作是否合理。

  (3)评议后,其他小组补充(力争求异)。

  七、学了这篇看图作文,你们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体会?)(相互说,然后交流)3分钟

  八、写重点部分,把它写具体,然后交流。5分钟,有时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