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结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结构特点
学会运用诗歌结构特点,分析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掌握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高考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高考命题点与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归纳、讲授、点拨
【教学步骤】
一、诗句在诗歌中结构中的作用
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1、“起”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承”
承句或联与“起”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过片有时表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上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5、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概括诗歌结构层次的思路和方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方法概括】
律绝的结构虽然比较灵活,但一般情况是起承是一层,转合是一层,即所谓的“前二后二”。
把握诗歌的思路,一般的方法是按照首、颔、颈、尾的关系来处理。首、颔、颈、尾的关系,通常是我们说的起、承、转、合。首联照应题目,一般以眼前所见之景起;颔联紧承首联内容展开,或者总分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或者并列关系;颈联在写作的内容上与颔联紧紧相连,但在写作的角度、表达方式和写作重点上有所转移,要与颔联有明显区别,是为“转”,同时,又要为主题的出现作铺垫;尾联一般是点明题旨,抒发感情,暗合开头,照应题目。
词曲的结构和思路大致同诗歌。
在组织答案表述文字上,一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结构层次:诗/词/曲可以分为X层,第一层是XX句(或者XX句是第一层),写了XX内容,第二层是XX句(或者XX句是第二层),写了XX,抒发了感情。
思路:前X句先写XX,再写XX,后XX句写XX,再写XX,表达了作者XX样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08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