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芣苢》教案

《芣苢》教案

时间:2024-02-19 09:20:0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芣苢》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芣苢》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芣苢》教案

  学习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辨别赏析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2.简介背景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3.芣苢:

  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且解释。

  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二、理解诗歌特点

  1. 《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短促的四字句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文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朗读《芣苢》一诗,寻找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明确:(1)声韵上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ai)和第二句中的“有”(yo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o),第四句中的“捋”(luo),第五句中的“袺”(jie),第六句中的“襭”(xie),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2)用词上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摘芣苢的动作描绘得具体准确而生动,几个环节分置于三章之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长三用,曼妙非常,无不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3.《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明确:(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三、交流合作

  1.细读文本梳理细品鉴

  《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明确:(1)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极具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2)《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2.前人读《芣苢》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重章叠句。不断重复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四、巩固检测

  (1)一词多义

  薄: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动词,看不起)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动词,迫近)

  言: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动词,说)

  与:照管鹅儿与雏鸭(连词,和)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同“欤”,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他)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