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
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
三、精读第1自然段
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
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3、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议一议
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2、演一演
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3、写一写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
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师: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是一个重要原因,谁能把客观存在讲出来?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特点:多
形态各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7课。
【教学意图】
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翩翩起舞”等词语,积累几个带“睹”字的成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
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预习导入。
二、字词检查与拓展
出示:
熟视无睹
指名读,齐读,解释词义。
出示:
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
指名读,齐读。
出示:
松弛、按摩、尴尬、气氛
指名读,齐读。
出示:
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弛下来。
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
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的事儿,你不必惊奇,更不必尴尬。
在泰国,你()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成语。
三、课题猜想
从题目上,它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让你来写《与象共舞》这篇命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四、细读重点语段
课文题目叫《与象共舞》,作者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写的都是和大象一起跳舞吗?真正写到与象共舞的在哪儿?
默读这一段,思考:文中的哪些描写特别精彩,让你难以忘怀?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句一”、“句二”)
“句一”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句二”
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读到这里,你对“与象共舞”又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理解呢?
课文的.1——4自然段,并没有写与大象一起跳舞,但是,现在你明白了与象共舞的另一层含义,你就会豁然开朗。
五、题型扩展
“与╳共舞”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词语形式。它的意思主要不再是一起跳舞,而是和某某的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这是网上搜集到的与某某共舞的各种题目,有一个字入题的——(指名朗读)
出示:与龙共舞、与鲨共舞、与雪共舞、与墙共舞
有两个字入题的——(指名朗读)
出示:与肖邦共舞、与风筝共舞、与压力共舞、与飞碟共舞
更有三个字入题的——(指名朗读)
出示:与世界杯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红楼梦》共舞、
这是史上最牛的题目——(指名朗读)
出示:与上帝共舞
其实,不论与谁共舞,都写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渴望,那就是——(齐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板书设计】
与象共舞
和大象一起跳舞
和大象亲密无间
一语双关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àn),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 [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悟, 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 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近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 [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 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却说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