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4、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
课件准备:
搜集秋天的词语成语古诗儿歌
教学时间:4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一、赏秋/导题.
1.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秋天,领略秋天的美.
2.欣赏秋天的美景图和活动图.(课件演示)
3.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信你们也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发生着一些趣事吧,在你的印象中记得最深、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
二、赞秋:
1、让学生整理一下想说的内容,按照分类安排相互交流。
如:描写秋天的成语组:
描写秋景的古诗组:
描写秋天的句子组:
画话秋天的美景组:
描写秋天的活动组:
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2、老师巡视,掌握各组的情况,适时给以引导。
3、推选代表,班上交流。
三、展示作品。
1、各组把组内搜集的资料粘贴。
2、小组间互相参观交流。
四、总结。
1、说说自己在这堂课的收获。
2、在丰收的季节里,你有什么新的打算?
第二教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二、写前指导
1.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
3.交流好词好句。
三、写作
1.根据自己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
3.自行修改
四、交流、欣赏
1.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3.自己再次修改。
4.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五、作业
1.誊写
2.家长写出评价。
第三课时作文评改
【教学过程】
一、比较文章,引出目标。
1、简要小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表现好的有:刘淑媛等。
2、学生轻声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
4、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
A、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中的标点,错别字,有语病的句子。
B、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这篇文章好或不足的地方。
二、上台朗读,集体修改。
请学生大胆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
1、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2、你能使他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吗?
三:总结
通过本课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看图作文的方法,把一处景物写的很生动。通过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合理想象画面内容。掌握了写静物的基本方法:A、静处的种类;B、静物的姿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教时
一、我的发现
1、先让学生感知字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交流发现。要不拘形式,学生不一定都能完整地把这个设计意图说出来,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评价,最后还要把要发现的内容明确完整小结出来,为后面的扩展作准备。3、词语扩展。
这里的扩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课本里提供的几种颜色来进行扩展,看能不能说出更多的表示黄、红、绿、蓝颜色,且含有这个字的词。如,浅黄、黑红、深绿、靛蓝。
一是除了这四种颜色外,还可以围绕其他颜色进行词语的扩展和积累。如“紫”、
“黑”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
(2)、鼓励学生自己编类似的对子。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写一写,如能押韵更好,但不可要求过高。
(3)、互相交流自己编的对子,并评一评,看谁编得好。
2、我会填。
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
1.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每处不只一个正确答案。
2.注意积累,填完以后再读一读,进行巩固。
3.可以做些扩展,比如可以用竞赛的形式,在本组或本册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找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匆匆地(离开)快活地(唱歌)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三、趣味语文
1、指名让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
2、然后自由读,同时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
3、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读出速度;再指导背诵。
4、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可分组来进行。
5、从每组选一至两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6、赛完以后做出评价。
7、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2、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是呀,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学生的成长,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成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老师,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老师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同学们想看看吗?(出示插图)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板书∶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课题,现在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小问号?(学生质疑)
2、现在请小朋友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注意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字字读准了吗?(开火车认读生、生字)
4、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送回到课文中去(同桌俩互相当小老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师巡视。
5、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老师也想听听你们读的效果,可以吗?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
1、读悟第一小节:
(1)、指名读。
现在你们知道是谁送的紫丁香了吧,一起回答。(板书:我们)
(2)、踮起脚尖怎么走路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我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去栽紫丁香呢?
(3)、那么这一小节应该怎样读呢?(指名读)齐读。
2、读悟第二到四小节:
(1)、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呢?请小朋友们先自读课文2——4小节。
(2)、汇报读第二小节,(板书:夜夜做伴),“夜夜”什么意思?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什么工作?指导读好“夜夜”,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汇报读第三小节,(板书:消除疲倦),“绿叶在风里沙沙”说成了什么?老师一天都要做那些工作?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歌帮老师消除疲倦?
(4)、汇报读第四小节、(板书:感谢挂牵),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这几天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都生病请假了,老师心里就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拉下功课.所以等他们病好以后,老师就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5)、谁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
过渡:是呀,老师的爱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悄悄的,慢慢的,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课文二、三、四小节。)
3、读悟第五小节
同学们读的多有激情呀!教师口述:夜深了,连星星都困的眨眼,可老师还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该用什么语气对老师说呢?(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老师深深的爱,一起来劝她休息吧!(齐读)
4、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5、老师小结:“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同学们的心愿,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四、小结全文,提出要求
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板书:美)这首诗歌写的美不美?想不想让它留在我们的脑子里?课后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练习背诵,然后把它背给老师听一听,今天是教师节,你能把它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老师吗?老师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份特殊的礼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2、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3、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1、齐读课题,复习提问: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谁能概括一下在作者的眼中四时各有什么样的情趣呢?
3、根据我们的回答,大家思考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那么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那么作者在四时中的情趣有哪些呢?
4、下面我们逐段来体会一下四时给作者留下的情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了“山”和“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特点)体现了“春天”黎明时色彩美的动人。谁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下呢?
(2)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暗夜里萤火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动感、发光)体现了“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翩翩起舞的迷人。谁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下呢?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前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夕阳西下、乌鸦归巢)作者描绘的景色这么美,谁能读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指名读后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大雁远飞、风声虫鸣)这一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夕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南飞的大雁以及风声虫鸣合唱的感人。
(4)默读第四自然段,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第四自然段。教师适时检查。
三、回读课文,整体赏析。
1、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品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作者的眼中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景致不同、感受不同)
2、课文每一自然段的结构上采用了什么表达顺序进行描写的?
3、结合课文四时的特点,说说课文中那些想象突出了情趣。
四、总结延伸,继续升华。
1、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
2、仿照课文说说并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语文教案 篇4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知识链接: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学习伟人,以伟人为榜样,读书学习,培养爱好和特长……愿我们的内心都能拥有一件应对人生的法宝……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板书: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护鸟类、保护鸟类。
二、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护鸟类、保护鸟类。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学习者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原因,对于鸟岛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要使学生读到位,还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受鸟岛的.美丽和富有魅力。这一课件主要包括鸟岛中各种鸟的图片、鸟岛风光录象、鸟蛋、鸟多的图片、各种鸟的叫声、音乐“秋日私语”用于配乐朗诵等等几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种鸟的图片,使学生对鸟岛鸟的种类多有了形象的了解,通过鸟岛的风光录象使学生对鸟岛的景色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播放优美的音乐“秋日私语”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到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鸟岛鸟多的图片,与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哪儿呀?(鸟岛)引说第一自然段内容。
(二、)精读课文设计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自由读第二段。
2.通过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随着学生的交流将相应词语变色。
第一句重点指导:“一群一群”、“陆续”。
第二句重点指导“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鸟岛的春天也有自己的特色,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吧。( 齐读)
(过渡)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夏天到了,夏天的鸟岛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文字)这三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呢?在四人小组里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
2. 组织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并将部分词语变色)
(1) 第一句。重点指导各种各样、鸟的世界。相机板书:鸟多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角色要转位,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课程内容来说,要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融洽,利用课程资源,招展语文课的内涵。
设计原则
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自学、质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能力;
2、指导学生写好“原”“爱”这两个重点生字;
3、感受不同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动笔画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如果你有一支七彩的画笔,你最想画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我们班的几位小画家,他们都画下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板书:画家乡)想看看吗?
让几个学生展示自己对家乡的理解(出示画板)
多美丽啊!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也非常热爱我们的家乡。下面,我们跟随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几个小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看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边出示多媒体展示5张图片,边配乐范读全文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自由读文,画出本课生字词,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初步感知语言)。
4、这篇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
板书: 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
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城市
5、你最喜欢谁的家乡?(教师出示5个“家乡标牌”放在每个组的桌子上,命名为:“海边队山里队平原队草原队城市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家乡换位就坐)——旨在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观。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再和小伙伴一起读课文(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和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看看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二)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收获可大了,课文读得比上节课更正确、更流利了。山山他们呀还想请你们到他们的家乡去瞧瞧,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就去谁的家乡看一看,读一读。)
(三)巩固阅读 加深感知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家乡段落。
b、在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讲给组员听。
c、每一种家乡的特点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概括?
d、读写训练: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_________那么______,那么__________。
e、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小组其他同学来帮忙。
2、分组选出各种负责人:
一个小组长——全面组织本组的纪律,解决临时性问题;
一个主持人——按老师的提示和要求,组织本组同学积极讨论;
一个记录员——快速记录下大家的疑难问题,以便遗漏;
一个解说员——向大家介绍本组同学喜欢的家乡;
一个朗读员——代表本组在全班朗读;
一个成果汇报员——在成果汇报会上向全班汇报本组自学成果。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全场巡视,指导点拨)
四、成果汇报,释疑评价:
1、每组解说员出示投影片向大家介绍本组喜欢的家乡。(学生评价打分)
2、每组朗读员配乐进行朗读接力赛。(学生评价打分)
3、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包括“有哪些优美的词句;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会仿照例句说句子;学懂了哪些知识;对个别同学的质疑,小组是怎样解决的”等方面的收获)(教师评价打分)
例:a、我会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b、我知道“树”可以用“又高又大”来形容,“草”可以用“又绿又密”来形容;
c、我觉得“一匹骏马从远处奔来”这句话写的特别好;
d、我知道“翠竹”就是“绿绿的竹子”;
e、我会填:他画的草原那么宽阔,那么美丽。
4、其他组员补充。
5、每一种家乡的特点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概括?(指名没有担任职务的学生回答,给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蓝高宽大美)
6、提供质疑的空间。(每组有疑问的同学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员补充。)(教师评价打分)
7、教师释疑。(播放有关“高山大海,平原草原”的地理知识的课件,教师随机讲解,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8、小组齐声表演读。(教师评价打分)
9、积极评价。
a、对成果汇报中表现好的小组给予表扬,从而使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得以巩固和发扬;
b、对敢于质疑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
c、总结6轮比赛的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发小红花,树立正面导向。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是啊,他们的家乡都很美,但老师要在这儿告诉大家,我们的家乡——XX,也很美,谁能像涛涛他们那样来画画我们的家乡,把它介绍给全国的小朋友,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美丽的XX呢?
拓展:
1、学着课文中的介绍,给你自画的家乡图旁边写上一段话,要求用上“那么……那么……”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2、写好后请你当导游,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评一评,改一改。
3、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五个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丽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学生画家乡)
4、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画。
板书:
那么…………那么
山山
京京 画家乡 涛涛
青青 平平
教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就把每一堂的教学重点始终落实在阅读教学上。本堂课。我结合课文插图,合理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去游览,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的同时掌握语文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习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但本课也有几个不尽人意之处:其一,学生课文不熟练,对课堂读书的效率和指导朗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在课前领着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其二,识字形式有些单一,无乐趣,属机械记忆;其三,课堂的时间没有掌握好,最后小组学习的结果没有交流的时间就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