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扶摇直上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文章。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散文特点。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研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研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
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文质兼美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刘三姐》片段。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可以在哪种场合欣赏到歌会?)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完成目标1、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三、精读“山路漫歌”,学习语言描写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示例:
3、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会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并积累优美词句,学会阅读)
四、借鉴运用,仿写句子。(机动)
“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把句中的“云雀”换成其他动物,仿写句子。
(设计目的:模仿借鉴课文语言句式,从句子模仿开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
运用本节课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学方法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09-2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02-17
(优选)《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09-21
【优】《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11-22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3-26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5-24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2-12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