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5 08:41:2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星星的新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爱科学”为主题。重点是指导学生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发挥学生识字写字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围绕“爱科学”这一主题,紧扣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专、管”等14个生字。会写“专、介、世”等7个生字及以下词语:卫星、世界。学习偏旁“田字头”。

  2、分角色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几种人造卫星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练习分角色朗读。

  2、会认写14个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几种人造卫星的作用。

  课前准备

  有关人造卫星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们都有许多朋友,天上的星星也有许多朋友,现在又来了新朋友。他们是谁呢?(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汇报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准字音。对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读通课文,思考;星星又有哪些新朋友?

  3、认识生字。在文中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再用自己的方式记一记,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测。

  三、精读课文

  1、朗读指导

  (1)指导分段读。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小星星问的语气。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神气,自豪的语气。

  (2)侦察卫星,导航卫星,营救卫星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指导分角色朗读。

  2、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理解“侦察、导航、营救”等词。

  (2)想一想,猜一猜,侦察卫星,导航卫星,营救卫星是有什么作用?

  (3)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感受现代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四、写字指导

  1、本课要求学会7个字。要先引导学生弄清每个字的结构。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掌握笔顺。

  3、放手让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教师注意巡视,个别指导。突出问题再做指导。

  五、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群星荟萃”活动。让学生把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有关人造卫星的资料在全班说一说,此项活动从课后走向课外,同时能够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等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目的:

  1、检查半学期来,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情况。

  2、在对最佩服的人物的交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懂得关爱别人,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

  活动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

  2、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阵及时的雨露,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

  3、生自由畅谈心中对爱的理解

  4、问: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导出《爱的教育》)

  5、简介相关内容

  二、走进人物

  1、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来考考大家!

  2、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是写 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 。

  (3)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 。

  (4) 有一本最最心爱的邮票簿。

  (5)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

  (6) 从一个别人眼中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3、指名试做

  4、在这本书中,还有哪些人物?交流

  5、指导: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安利珂的女老师,因为她﹍﹍

  6、交流: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三、印象最深的故事

  1、过渡: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故事情节交流

  3、引导: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四、 感人的片段

  1、过渡:这一个个故事打动了我们,多少次,我们边读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老师把读的过程中最感动的片段划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几处感人的片段。

  3、指名读。

  4、在你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

  5、交流

  五、小结

  1、从这些人和事中,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2、以“ 教会我 ”的'句式说一句话。

  3、小结:《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音乐:《爱的奉献》)

  4、作业:给你最佩服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学习新课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s)人,号定(n)。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

  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夭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疗贮(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丰硕、生机勃勃”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生动形象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对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收集与课文题材有关的诗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校园风景》短片

  看了这个短片有什么感受?(亲切、熟悉)

  师:短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转眼间,我们在这个家园中已经生活了快六年了,在这几年中,哪些画面、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畅所欲言。

  师相机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校园交响诗》。

  边板书课题,边讲解各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

  指名读,齐读,指导“瓣”“汲”字的`写法

  (“瓣”不要将中间的“瓜”字写成“爪”,“汲”不要把右边的“及”错写成“乃”)

  3.出示词语:

  硕果累累书声琅琅

  生机勃勃亭亭玉立

  井然有序绚丽多彩

  ①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②把词串读出节奏,读出画面。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分别把校园的五个场景比喻成什么?

  师相机板书: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①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

  ②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生边读边划,作批注。)

  2.小组讨论,共同研讨。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⑴明确:

  标题一:蜂巢象征了教室

  标题二:鸟岛象征了课间的校园

  标题三:花瓣象征了①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祝愿

  ②表达老师在学生的祝福中得到回报,无比幸福

  标题四:喷泉象征了老校工为了给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

  标题五:树根象征了老师

  ⑵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及段落,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⑶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

  我们的教室像什么?

  校园像什么?

  你做过送给老师的贺卡吗?

  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的校园?

  ⑷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然后互相评议。

  三、把自己喜欢的形象优美的语句,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四、几个同学一组,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部分,组织朗读比赛。

  五、谈谈自己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

  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第三课时

  一、拓展练读:

  四季的校园

  多彩的一年又一年

  转眼间

  我们长大

  于是

  带着成长的愉快

  我们默默离开

  一片纯洁的沃土上

  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我们渴望未来变成矫健雄鹰

  翱翔于这苍穹之上

  是你

  让我在人生中有了好的开始

  是你

  激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是你

  助我成材,助我飞翔。

  你教会了我

  赠人以鲜花,手留余香

  你教会了我

  增人以微笑,心留愉悦

  今天

  我要将最美的鲜花

  今天

  我要将最甜美的微笑

  赠予你

  我最亲爱的学校

  我心里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二、小练笔:

  给自己的校园写一节小小的交响诗

  附:板书设计:

  27.校园交响诗

  蜂巢教室

  鸟岛课间的校园

  花瓣学生献给老师的贺卡

  喷泉老校工勤劳的汗水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

  (4)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但没有大段的严密的论证,读来让人感到条理清楚,如果能从“正确对待求知”,“怎样对待求知”,“求知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头绪与结构,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阅读课文,摘抄名句,做知识卡片。

  1、读标题,作诠释。

  主要阐述标题表明了议论的范围。

  2、谈求知,说名句。

  让学生交流课外积累的有关求知、读书的名言警句。课后在积累本上整理为“求知篇”。

  3、读课文,找名句。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把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划上句号,之后小组交流,简要分析谈谈喜欢的理由。(句句蘊含丰富,深沉,给人以启迪)

  4、诵名句,品含义,做卡片。

  好的名言警句如何变成自己的?做知识卡片,如何做知识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应做到:摘抄对自己有教育、启迪的句子;注意语句的相对完整,字词标点要准确无误;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卡片的格式有两种:

  A、格式一:不列标题。例: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英]培根

  《论求知》

  B、格式二、自拟标题。例:

  培根论求知的目的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英]培根

  明确以上两种格式之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实际操作。

  三、探讨文章,学习论证方法。

  1、人类为什么求知?

  A、求知可以改进的的天性;

  B、知识能塑造人的天性;

  C、求知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2.针对这三个论点,作者分别展开了论述,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学习运用:

  A、说明下列比喻可论证什么内容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进合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B、用下列这句话作为结论,写一段归纳论证的句子。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基本训练。

  C、把文章最后一段改写成用归纳论证的段落。

  四、小结全文,质疑问难:(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1、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2、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持。

  五、作业:

  课外完成“求知篇”名言警句的积累。

  微格反思:

  本堂课学习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对名言警句的感悟与积累比较好,既能积累本课文中的名句,也懂得了如何从课外去收集相关联的句子。更重要是有了一种背记名言警句的兴趣,当堂课中已完成本课文中名句的背诵。另外,最大的缺憾是本课中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太少,对论证方法的了解不透彻,不能通过学习知识并加以运用,这是下一堂必须补救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7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4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