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气与气候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气与气候教案1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
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认真阅课文57-59页内容及地图册25-27页内容。在课本上找出关于天气与气候的.
概念和特点,能区别天气与气候。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完成课本设计的相关活动。
2、四人小组制作四张天气符号的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预习自我检测:
1、天气的特点为气候的特点为;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常用到、、、、等要素。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般只注意、两个要素。
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注的是()A.天气B.气候
3、天气预报发布的主要内容有...等。
4、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白色代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蓝色代表的是。
5、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的天气现象是。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有关,可以用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对人体健康,如课本59页表格中的城市、。
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1、预习自我检测题的展示
2、各小组制作的天气符号卡片展示(实物投影),请其他同学认读,再请同学播报图4-3城市天气预报,检查对天气符号熟悉程度。
(二)探讨与提高
1、请你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风调雨顺鹅毛大雪终年干燥少雨
银川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未来48小时将大风降温,气温下降1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江暗雨欲来,窗雨如散丝。
2、请各小组再说出一些描述天气或气候的语句。
3、小组讨论:结合课本59页活动第2题,联系实际,说一说不同的天气、气候对不同行业人群(学生、出租车司机、上班一族、农民、商人等等)生活、生产影响。
三、课堂巩固练习(15分钟)
当堂完成填充图册P23-24页,学生需要教师适时指导。
天气与气候教案2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地区差异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
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
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
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
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
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
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
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天气与气候教案3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天气与气候教案4
第1课时(多变的天气)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认识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天气及其影响
读右图,回答:
1、什么是天气?如何来描述天气状况?
2、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思考:天气有哪些特点?天气与气候有何不同?
知识点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下边卫星云图中的各种颜色代指的意思是什么?
2、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天气符号,你知道的
还有哪些天气符号?
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Ⅰ1~50优
Ⅱ51~100良
Ⅲ1101~150轻微污染
Ⅲ2151~200轻度污染
Ⅳ1201~250中度轻污染
Ⅳ2251~300中度污染
Ⅴ300重度污染
3、获知天气情况的途径有哪些?
想一想:怎样制作天气预报?
知识点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读右边表格,回答:
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思考:防治大气污染有哪些方法和措施?
知识网络: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特点同一时刻,不同的天气不同
同一地方,不同的天气不同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风、和的情况
蓝色:
多变的天气明天的天气怎样卫星云图绿色:
白色:,越白表示
天气符号:晴、阴、小雨、雷阵雨、大雪、
沙尘暴、雾、多云、冰雹
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二级良
101-200
中度污染
五级〉300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天气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天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灿烂,现在已是乌云密布,这说明天气是________;第二,同是在中午,济南下起了大雨,而北京却是艳阳天,这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区天气可能差别___________。
2.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_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___的情况。
3.预知近期天气,可以及早作准备,充分利用______的天气,避免和预防_____的天气危害。
4.在卫星云图上,不同地方,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________,表示云层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还越来越关注每日______________。
6.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受_________的影响,并且受其影响还比较大。
7.下列描述不是天气现象的是()
A.晴转多云B.今天有大雾C.风和日丽D.冬冷夏热
8.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这么大的雨,明天肯定还有雨
B.刚才还晴得好好的,突然狂风暴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C.今年夏季天气多云到暴雨
D.我们这里天气这么晴朗,北京也一定是晴天
9.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A.稳定B.多变C.表现为冷热D.表现为风雨过程
10.对风的预报主要内容是风向和风级,下面对风向和风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风向是指风的去向,如“西北风”说明风来自东南方吹向西北方
B.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西北风”说明风来自西北方吹向东南方
C.风力指风的强弱,风力最大时风级是10级
D.风力指风的强弱,风的级数越大,表示风力越弱
1、今天“降水概率100%,温度3~8℃”是说()
A.今天肯定有雨,气温可能是3°C,也有可能是零下8°C
B.今天100%没有雨,气温是3°C和零下8°C的平均值即零下2.5°C
C.今天100%有雨,今天最高气温是零下8°C,最低气温是3°C
D.今天一定有雨,且最高温度是3°C,最低温度是零下8°C
2、下列描述中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A夏热冬寒B小雨夹雪
C四季如春D冬暖夏凉
3、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
B卫星云图白色是云雨区
C因台风移动迅速,卫星云图不能正确显示
D卫星云图,可以直接显示暴雨出现的位置和强度
4、对于天气预报和制作过程正确的是()
A.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处理资料、制图一分析判断一做出预报
B.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分析判断~做出预报
C.观测一处理资料一分析判断一做出预报
D.观测一接收数据一分析判断一处理资料、制图一做出预报
5、下列天气现象,在山东省的内陆地区不多见的是()
A.雷雨B.雾C.台风D.雨夹雪
6、明天大家约好去春游,可天气怎样呢?小明同学说他刚看过电视,为了表现一下自己,小明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形后说:“这就是明天的天气情况。”
右图就是小明画的图形,请你说出天气状况:
(1)天气由_________转________。
(2)风向____________,风力___________。
(3)最低气温_______℃,最高气温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
7、课外调查
阅读材料: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几天或几个星期,那些直径小于10微米的则可以渗入到血液中,并携带有毒重金属和细菌以及其他污染源。而每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几百万立方米的空气,儿童呼吸的空气重量大于他们的体重,工作和运动量大的人呼吸的空气量就更大。因此人们如果不断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就会对身体产生慢性不良影响,如果吸入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可以造成哮喘或死亡。
读完上面材料,我们认识到了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给全国乃至全世界30多个国家带来灾难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形成就跟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所以每位同学都有义务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环境,首先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状况。请你作一个课外调查,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有没有污染,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方式污染了我们的大气?把你的调查结果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污染大气的人类活动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收集天气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这些谚语中所包含的道理。
天气与气候教案5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天气与气候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区别,以学生的真实体会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之后用一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常见天气符号、卫星云图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最后教材提供了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检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但并不系统,并不准确。本节内容要让学生分辨清楚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学生可能会在它们的特点上遇到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卫星云图粗略的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关注各种地理现象,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天气与气候教案8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天气与气候教案9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讨论 2、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二大 天气 气候
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短时间 多年的、长时间
多变 具相对稳定性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蓝色 陆地
绿色 海洋
白色 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
1、厦门市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厦门市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
㈨课堂小结:1、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湖里区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天气与气候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首先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最后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重视和关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六部分:
1.突破教材安排的顺序,将天气和气候安排在两个板块进行学习,最后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1小组描述天气及有关的成语,第2小组描述与气候和气候有关的成语。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师生运用“三板”绘制天气符号简图。
4.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状况。
5.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做一做:课堂小结,完成相关作业。
设计依据
采用多媒体及地理“三板”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和自身教学条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教师提问:
1.每天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收看天气预报的?
2.介绍你说看到的在6月20日期间安阳形成的11级大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哪些?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于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天气对户外活动、交通、农业生产、航海、军事等的影响)(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授】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概念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天气的特点(短暂性,易变)。
3.将学生分组,开展第一轮竞赛活动。
学生分成2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1组的同学写出有关天气的成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内涵是什么) ,第二组同学判断下列词语和诗句反映的是否是天气,并说明理由(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活动】认识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
3.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并熟悉天气符号。
4.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看云识天气、农谚、广播、报纸、电话(121)、上网、电视等。
2.仔细观察并议一议,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绿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_区。白色越浓,云层越____,降水量越____。
3.学生根据展示的天气现象,绘出天气符号。
(图文结合。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4、展示世界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图,由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讲授】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
1.今年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是什么?播放视频并介绍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2.展示并介绍我国北方的气候景观,学生也可以自行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对天气的学习,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我们安阳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异同。
【活动】环境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提出问题并思考
1.安阳地区去年冬天的严重污染,排名倒数第一的现实状况以及今年的重视环境治理后的蓝天白云,说明了什么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我们城市的大气环境?
讨论:
1.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2.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判断出各城市空气质量优劣。
3.角色扮演:以市民、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等角色来说说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练习】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卫星云图是由( )拍摄的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图像。在此图上,蓝色代表( ),( )代表陆地,白色代表( )。蓝色、绿色代表的天气状况是( )。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 )约( )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最低出现在( )月。南半球海洋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
3.无论一月还是七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是受( )因素影响造成的。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
①济宁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②台风“龙王”在福建省登录,滞留时间长达10个小时
③欧洲西部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④未来的24小时内,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林地
B.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D.降水的多少与卫星云图上的白色深浅无关
【作业】布置作业
地理读本:基础梳理部分填写;并进行课外调查,调查红水河的污染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
天气与气候教案11
学习指导语: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
学习重、难点:
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
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
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
甲终年严寒
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
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
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
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
新加坡全年少雨区
北京全年多雨区
伦敦夏季多雨区
罗马全年湿润区
开罗冬季多雨区
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
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
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
气温1825262519
降水539220021070
2.完成表格:
牛牛红红亮亮甜甜
1月(℃)-12-1
7月(℃)2625
气温年较差(℃)2617
年降水量(毫米)
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
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观察一:
①牛牛、红红家乡的1月份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
②阅读课本P5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忆从赤道向两极气温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越来越。
③回忆纬度位置对气温、降水各有什么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因素
气温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纬度地区气温。
降水赤道地区降水,两极地区降水。
观察二:
①牛牛和亮亮家乡的纬度位置相近,但两地气候却有异同:
比较牛牛亮亮
共同点冬夏,气温年较差
不同点(多、少)年降水量年降水量
②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
③回忆海陆位置对气温、降水各有什么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海陆因素
气温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相反。
降水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水,内陆地区降水;
观察三:
①红红和甜甜的家乡纬度位置相近,观察两地7月份的平均气温各是
多少摄氏度?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是什么?答:
②回忆地形对气温、降水各有什么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地形因素
气温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降水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
4.观察地图,判断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连线:
牛牛华北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红红青藏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
亮亮塔里木盆地温带季风气候
甜甜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原山地气候
[学以致用]
1.观察“小雪”节气天气预报图。
①观察“小雪”节气这一天我国哪些城市下雪?
②天津当日的最低气温是,大约会出现在时刻;最高气温是,大约会出现在时刻。
2.大暑节气期间你会选择到哪里去避暑?为什么?
连线:地区考虑因素
拉萨海陆因素
庐山地形因素
北戴河纬度因素
哈尔滨
3.图中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此时A地气温是20℃,C地气温是℃。
1.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与气候教案12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2、能力目标: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说教法、学法
说教材:
本节教材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1.教法指导
2.以教无定法,以学定法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3.学法指导: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3.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3.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3.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教学程序:
4.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首先由课题导入疑问,展示一些描述天气与气候的成语或诗句。如风和日丽、终年炎热、长夏无冬、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雨过天晴、雷电交加、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由学生以小组讨论之后,请代表来回答。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天气与气候。
1.理由: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能采取利用课题线索来提出疑问导
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学时会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性将得到增强。同时激发初中的兴趣与求知欲。带这明确的目标来学习更有效。
2.(二)、讲授新课
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8分钟)
1.请两位同学给大家预报今天的天气。(可以请班里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
教师抛出“预报天气主要预报什么?的问题。得出“阴晴风雨”答案。接着设计“天气预报是预报几天的短时间还是几的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得出短时间的答案)通过这些循序渐进且简单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导出“天气的概念?”
2.(板书天气概念: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
理由:
活动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接着根据循序渐进和直观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天气?”印象深刻且深化理解。
用图片比较法理解天气的特点(4分钟)
展示不同天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一样吗?
由学生得出天气特点:(短期)(多变)
理由: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发展的阶段,利用图片比较联系法,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图片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
用快速记忆法与联想法来认识天气符号(8分钟)
1.联想法:为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接着介绍体现天气的符号。比如说风向符号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为什么用F来表示风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风跟F相通。形象生动的记住。
2.快速记忆法:由于天气符号比较简单。在这里采用快速记忆法。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并作简单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简单介绍之后。通过1分钟分快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的天气符号”1分钟后,教师放映不同风向标、天气符号让学生自己辨别,由同学抢答。得出最佳记忆队。给出适当的奖励。
理由: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抓住教学时机,由于时间有限,又有了确定的目标。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解决问题法引出气候(9分钟)
引导学生回到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找好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提问“剩下的就都是描写气候的词语吗?”有助于发现学生是否对天气的理解透彻。便于查漏补缺。再提出如“长夏无冬”和“四季如春”这些词语是否也有天气多变特点?”从而引出“气候相对稳定的特点?”(板书气候特点:相对稳定)由于之前已经详细地讲了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照天气来认识气候。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然后由学生对照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区分两者的差别。再由教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差异。这时再来验证之前关于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是否正确。这时课前的疑问就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理由: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回归问题法与比较法结合来讲解会更具体、透彻。便于学生掌握,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该课的重点。
1.归纳总结:(5分钟)
2.让学生合上课本或者教师适当的遮挡板书来展示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
构。不同基础的学生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再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议。有利于学生自己查漏补缺,强化知识框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结。
3.布置作业:(1分钟)
3.1.让学生利用天气符号、风向符号自制天气预报图。
3.2.收集描述天气、气候的四字成语或诗句,俗语等。再次巩固学习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
4.利用纲目式的板书方式,使整节课的知识框架简单明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与整理。
4.1.1.天气与气候
5.天气
5.1.概念
5.2.
特点
(二)天气预报
天气符号
(三)、气候
概念
特点
(四)、天气与气候的异同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流程表:
教师由课题疑问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区分天气与气候的问题来学习,接着由天气预报活动导出“什么是天气?”再用图片比较法来理解天气的特点用快速记忆法来认识天气符号,再回到课前问题来认识气候,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个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基本圆满了。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强化理解,最后再由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多渠道学习,采用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体现激励教育的原则。如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在教学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把学法与教法、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课件中,把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入教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当中担任引导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种种缺陷,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天气与气候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与气候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且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教材以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体现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新理念。教材中以大量形象化的图片,这些图片也是来源于生活。图片的使用形象易懂,避免了学生对某些天气现象的陌生感,也便于学生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中(如,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观察积累素养不同,还有原有的知识浅显,甚至有所混淆(如类似的天气符号和风力风向符号的辨别),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辨析与操练以落实清楚。
初一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鉴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在竞赛活动的每一步展开前,要对他们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帮他们扫清障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应用问题导学法,对比法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采用问题导学法、表格比较法、词句辨析来突破重点。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通过展示形象的图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结合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活动,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中突破这一重点。
(二)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的图片及播放视频,通过读图分析法,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看天气预报图并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体验活动中突破难点的.学习。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看一看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注意记录你看到视频的哪些信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提问:这个视频是关于什么内容?提到了什么?(师生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看到、听到的信息,讨论后回答。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组织竞赛听一听
⑴学生分成4个小组,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收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组织大家答题。
⑵比赛采取积分制,每答对一个问题得50分,必答题答错扣50分,抢答题不扣分。如部分答对给25分,只要言之有理,就是答不完整,老师也会视情况给分。
⑶比赛要求:必答题教师抽签决定哪位同学回答,抢答题要先举手。回答一个问题时,每组只能派一个代表来回答,且其他人不得在下面提示,否则扣分,如果他没答好,那么这一题就只能让其他小组来补充了。
⑷怎么奖励:用积分评出第一名,该小组成员每人加操行分5分,并且课后可到老师处领奖品。分组学习,推组长,明确竞赛规则。组织竞赛,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
比一比1.抢答:
①什么是天气?
②同学们回顾刚看的天气预报视频,对天气状况我们可以怎么描述?
③根据屏幕上的图片和标注的时间,请试着总结出天气的两个特点?过渡: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是多云,但能不能说今天的气候是多云,为什么?
④什么是气候?
⑤根据气候的概念总结它的两个特点?
⑥谁能说出南宁是什么气候类型?(注:这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回答)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
2.课件展示天气与气候概念。
3.引导学生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区别。
4.组织学生辨别课件的词语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必答题)学生结合课本讨论后抢答: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不能,气候指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观察,交流讨论,选派代表答题。(阴晴、降水,风向、风力,气温变化)各组同学通过合作讨论,选代表或教师抽签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从总体上由抽象到具体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收看天气预报?(举例说明)天气与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展示课件的例子。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己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辨一辨
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什么是天气预报?
3.展示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天气符号。
①晴、多云、阴这三种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②小、中、大、暴雨(雪),同是雨(雪)天,在符号表示上有什么区别?
③辨析几种特殊的天气符号。
④辨析风向和风级符号:风向是指风的来向还是去向?<—>西风讲解风杆和风尾,学生观察书上的图回答,风杆中哪一头表示风向的?风尾表示的是什么怎么表示风力的,1条风尾表示2级风,8级以上怎么表示?学生抢答:电视、上网、看报……识记、在草稿纸上画符号,辨析与交流相似天气符号的不同。明确风向含义及风力风向的表示方法后,每小组派1个人辨别课件上的风力风向符号。(必答题)学生组内互考识记准备一分钟后全班盖住课本考核。展示课前画好的天气符号卡片。(各考2个天气符号,每个50分用形象化的彩色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记忆。构建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应用作准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
思一思抢答
①展示课件,有时同一城市有两个不同的天气符号,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播报?
②你能说出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大概时间吗?明确一天中同一地点天气可能存在较大变化。判断与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对最高温出现时间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播一播接下来这一关要求仿照央视气象员对照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及我国部分城市天气图的课件进行播报。每组派一个代表让老师和其他同学来考核,要能准确的对老师所挑的城市进行播报。(选4个城市)先在小组内讨论操练,方式是:一个组员做考生,这组其他人做考官,最后推选一位代表到讲台拿着指挥棒指图模拟预报员播报参与比赛,并评出班级的最优秀的天气预报员。所在组加上150分。本节课的高潮,学生的互动,综合知识的运用。采用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做一做展示课本第59页练习题2的图片及课外拓展题目。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完成练习,回顾本节课知识,和老师一起总结。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养成当堂总结学习收获的习惯。
天气与气候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
【天气与气候教案】相关文章: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06-27
世界气候教案10-08
气候类型及特点教案01-23
世界的气候教案范文10-01
小班天气的教案06-01
中班天气教案11-30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04-08
天气预报教案03-10
《天气预报》教案09-10
大班教案《变化的天气》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