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时间:2024-03-18 07:16:4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通用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通用2篇)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

  详细介绍:第二节蘑菇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在广口瓶(或罐头瓶)里培养蘑菇,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2.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野外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

  3.也可以课前到市场上买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4.还可以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由于要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子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出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讲述蘑菇的营养方式时,注意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是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在这里要说明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教师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建议教师在这里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其它食用菌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既对人有益的一面和对人有害的一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简单的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中,由于蘑菇及其它食用菌学生比较熟悉,教师要注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丰富的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2

  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

  (知识、能力、品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一、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二、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一课时)第二节:细菌

  细菌的发现:法国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未成形细胞核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情境导入:

  用生活实例引出细菌的发现:“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手上如果不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细菌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课前预习:

  细菌个体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见吗?

  用什么仪器可以看见细菌?

  细菌很小,为什么分布却十分广泛?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思考:

  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并指导学生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知识的学习,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道理。

  2、细菌的形态如何:

  “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十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说出细菌的几种形态: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

  3、细菌的结构怎样?它和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问引入:“细菌有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观察顺序可由外到内,看各有什么结构?

  再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观察顺序还是由外到内。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4、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先复习动物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细胞是什么营养方式?为什么不同?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是自养方式;而动物细胞内无叶绿体,无法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异养方式。

  再对照细菌的细胞结构,根据细胞内有无叶绿体,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再提示学生思考,既然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面物来生活,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处于什么地位?

  5、细菌的生殖方式

  提问:细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水分、温度、有机物丰富,有的还需要有氧。为什么细菌分布却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讨论其原因。

  播放细菌生死的录像。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细菌的生殖特点。

  细菌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殖的?

  适宜的时候,多长时间分裂一次?

  当环境不良时,细菌会形成什么结构?

  细菌为什么会无处不在?

  6、技能训练:

  计算细菌的数目,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达标反馈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的实验发明的。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5.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为标准。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6.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7.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大肠杆菌呈,小螺菌呈。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

  教学后记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节埃及

  第二节埃及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展示“金字塔“景观图片,提问:这是位于哪个国家的著名古迹

  一、地跨两洲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得出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地跨亚非两洲,非洲东北部

  2、对照板图,讲述埃及的范围: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学生完成活动1、2题,教师在版图上填注

  (过渡)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洲界线,而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从这一点来说,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4、学生阅读P72文字,思考;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5、结合教材P73文字,说明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让学生看图3-14,可以发现在;在埃及地形图上,可以发现很多的点状符号,这表示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是沙漠广布,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回忆:这个自然特征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个地区的特征相似

  2、设问:为什么埃及沙漠广布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3、小结: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深受当地气候、地形的影响

  (过渡)埃及虽然沙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但由于境内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河流经,哺育了埃及人民,所以埃及仍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尼罗河

  1、学生自读尼罗河材料,思考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有什么作用?

  2、在“埃及”图上指出尼罗河的位置及尼罗河岸边的海港

  四、文明古国

  (过渡)众所周知,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你知道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学生回答)

  1.学生阅读教材P74文字,回答

  (过渡)不仅如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

  2、读图3-18,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并分析得出结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

  3、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五、发展中的工农业

  1、引导学生观察图3-21,提问:埃及有哪些丰富的矿产?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特点?得出埃及农业分布的特点: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2、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3、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4、学生讨论完成活动2题,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作业布置]见基训,填充

  第二节原子

  一、知识教学点

  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

  (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

  [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相异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居原子中心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体积极小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

  [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

  [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出)

  1/12×一个C-12原子质量

  [巩固提问]:

  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于数+中子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

  [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

  (四)总结、扩展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四、布置作业

  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

  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核外电子是17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1-18

(经典)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03-16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荐)03-05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2-30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2篇【推荐】01-20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10-26

高中主题教案01-16

高中功率的教案01-10

高中诗教案03-05

高中舞蹈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