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四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按角色要求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童话所揭示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语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心理。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师板书课题,提问: 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师引导筛选问题)
3、师:这是一篇感人的童话,让我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提出疑难,师引导扫除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脉络:
⑴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⑵ 课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分别是谁和谁的对话?
2、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⑴ 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四次对话,看看怎么读为好。
⑵ 分别找三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对话(鸟和树的对话),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读?
⑶ 树根、门先生和小姑娘的话该怎么读呢?(树根的话应该读得伤心一些,门先生应是不在乎的语气,小姑娘应是感动的语气。)请谈一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3、体会小鸟的心情:
⑴ 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树时,它心里在怎样想?心情怎样?
⑵ 假如你是那只鸟,你心里当时在想什么?请帮着小鸟说出来。
4、小结: 小鸟带着它对老朋友的一番承诺如约而至,而它的好朋友却早已在伐木人的手下被砍倒,锯成小木条做成了火柴,小鸟在着急的寻找,伤心的来到它的好朋友变成的灯火面前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四、领悟真情
1、当小鸟千辛万苦,飞了好远的路好不容易找到老朋友时,它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2、你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中领悟出了什么?
3、小鸟盯着灯火看,它心里想说些什么?
4、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它为什么还要唱起去年的歌呢?
5、唱完了歌,鸟儿并没有马上飞走,而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一定还想说些什么,它心里还想说什么?
6、小结: 是啊,多么守信多情的小鸟。老朋友虽然不在了,但往日的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它依旧飞遍千山万水的找寻来履行它的诺言。
这是一只 的鸟,你怎样来形容它?
(诚实守信、重情义、讲信用、说到做到、珍视友情……)
五、拓展升华
1、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大树都看见了。它想在它的生命结束之前,和小鸟作最后一次无声的对话。同学们,请你帮着大树说出它的心声吧。 (可以让学生先写下来,再说。)
2、假如把课题更换一个题目的话,你想换成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活动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3.认识到人类要尊重动物,尊重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叙述整体事件的。
三.教学难点
1.1.理解“母画眉认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竟用毒菌毒死自己的孩子”。
2.2.感悟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具投影小黑板
五.教时: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正确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了解大意,体会中心。
教学过程:
(一)(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1.1.板书课题,指出作者
2.2.师述:“自由”是什么?什么人会失去自由?引用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若换了你,会选择什么?
(二)(二)初读感悟检查预习
1.1.指名逐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pao bu jie lu shu 抛弃 捕获 皆大欢喜 俘虏 述说
2.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色彩斑斓无影无踪美妙绝伦皆大欢喜无声无息精辟
3.3.再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三)理清思路
分段
1.1.本课讲述了“我”童年的一段回忆,找出这件完整的事为文章分段。(抓重点段分段)
2.2.生讨论,师点拨。全文可分三段
(四)(四)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
1.1.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2.2.汇报总结本文通过“我”童年时曾捕获一只小画眉,可母画眉认为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用毒菌毒死了自己孩子的事,呼吁人们要尊重动物的`自由。
(五)(五)质疑问难
1.1.默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2.师根据提问或当堂解决,或留下节课解决。
(六)(六)检查生字
1.1.出示生字词卡车 抛弃 承认 聆听 俘虏 厄运 精辟 解释 毒霉 囚徒 翅膀
2.2.重点指导字形:厄霉虏
(七)(七)布置作业
1.1.抄写生字词。
2.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感悟,体会心理描写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1.1.课文写了什么事?
2.2.目标:体会心理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赏析课文
(一)(一)第一段
1.1.齐读并回答,作者是通过什么回忆起童年这件事的?看孩子们捕捉蝴蝶勾起的回忆。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件事令“我”难忘?(“不由自主”)
(二)(二)学习第二段
1.1.指名轮读这段
2.2.默读,画出“我”情感变化语句。“我”感到万分高兴——对此迷惑不解——心被震动
3.3.从哪看出“我”的这些情感变化?(讨论,点拨)
①①捕获到小画眉时,“我”心里怎么想?小画眉怎么想?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揣度心理)
②②投影出示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经得到精心的照顾吗?它怎么会死呢?
A.A.这句围绕哪个词写的?(迷惑不解)
B.B.“我”迷惑不解的是什么?
C.C.“精心的照顾”指什么?(母画眉口含食物一口一口地喂孩子)
D.D.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母画眉宁愿让被囚禁的孩子死掉)
③投影出示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一定要小画眉()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孩子()总比()好些。
A.A.填空
B.B.从哪些词语看出母画眉的坚定信念?(一定坚信)
C.C.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D.你今后在“对待小动物”这个问题上应怎样做?
③③回读这段,填空因为,所以“我”万分高兴。因为,所以“我”迷惑不解。因为,所以“我”的心被震动了。
4.4.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三)(三)学习第三段
1.1.指名读,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什么?
2.2.投影出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①①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②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要尊重自由,尊重生命。
三.三.布置作业
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查找资料,准备写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同学学语文的能力。
2.引导同学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1.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同学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2.布置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同学分组自学)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进行扮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二、课堂学习(同学汇报自学效果,教师点拨提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符号后面的文字是问题的答案要点,老师根据同学答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善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逾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坚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整体掌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扮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只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效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测的语段,再谈谈处置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示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誉。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测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发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身成为时代的新人!
三、课后拓展学习
1.给下列字正音:
焉林抠蘸撂褒贬
2.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资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