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
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
丰硕()朱砂()
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
惬意:幽暗:
疏密:包罗:
参差不齐:口头禅:
造句:
1、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2、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受:
[课堂学习]: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三、探究体验: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⒈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⒉掌握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
⒊揣摩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⒋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奥运会上,女排姑娘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五星红旗在高昂的国歌声中徐徐身升起,我们激动兴奋,我们为中国而骄傲,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同学可知道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的桂冠;1982年夺得第九届世界杯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再登冠军奖台,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三连冠”宏愿。那时的女排令全国人民为之热血沸腾,女排的精神鼓舞着亿万探索前进的人们。女排的精神就是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女排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当时的女排队长孙晋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看看她究竟有什么法宝,让女排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长城。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及读不准的字及值得积累的词语)
一锤cuí定音从容不迫pò 化险为夷yí
眼花缭lióo乱梦寐mèi以求袅袅niǎo青烟
亲昵yī 婉wǎn转璀cuǐ璨càn 饶恕sù 暗礁jiōo 默契qì
一锤定音:比喻凭某个人一句话把事情最后决定下来。
从容不迫:做事得心应手,不紧张,不忙乱。
化险为夷: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或新奇的东西而使眼睛发花,感到迷乱。
梦寐以求:睡梦中还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十分迫切。
袅袅青烟:回旋上升的青色烟气
璀璨:(珠玉等)光亮鲜明。
默契:形容彼此无需用语言表达,即可心灵相通。
饶恕:宽恕;该处罚而不给予处罚。
暗礁:比喻潜在的障碍或危险。
三、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感受:
㈠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记叙了女排队长孙晋芳的事迹,赞美了她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精神及率直、聪慧、胸怀宽广的个性。
㈡文中主要写了孙晋芳的哪些事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雍容大将,技艺高超。
⒉苦练球技,挥洒自如。
⒊误会郎平,开阔心胸。
⒋了解队友,配合默契。㈢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孙晋芳怎样的体育精神?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同学交流、总结)
团结:与郎平消除误会;
拼搏奋进:走廊练球的场景
四、学生小节本课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的能力
五、作业:
在体坛上像孙晋芳一样有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的运动员还有许多,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听。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㈠本文文词精美而富有哲理,精选出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⒈原来漂亮蓬松的头发,变得湿淋淋的,粘到一块去了。运动衣衫得颜色被汗水浸染得由浅变深,只要轻轻一拧就可以拧出一滩汗水。
(生动的描写出孙晋芳训练时肯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
⒉廊顶仿佛突然升高了,墙壁和门窗也似乎向两边闪开,狭小的走廊啊,宛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
(通过抒情感慨空间得变化,赞扬孙晋芳的球技,形象衬托出她传球技艺高超。)
⒊更神的,还是孙晋芳的双手,仿佛变成了两块磁石,吸引着飞舞的白球;仿佛有了魔法,可以随意把球送到想送的地方。
(用比喻写出孙晋芳可以任意地控制排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技艺高超。)
⒋孙晋芳恨自己心胸不宽阔,她懂得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情绪起伏会直接影响队员,影响胜负,决心继续磨炼自己,要把心海中的暗礁一块一块炸平。
(暗礁比喻心中的狭隘“炸平”生动表现要除去心中狭隘的决心。)
⒌透过那细眯的眼缝,闪射出来的却是机敏、聪慧而又幽默的目光。
(外貌描写中渗透出人们对孙晋芳的'喜爱,可见抒情十记叙的文字更加感人,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⒍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就由她导演出来;一支支悦耳的乐曲,由她指挥而生。
(形象地写出孙晋芳在比赛中的主导作用,她是比赛场上的灵魂。)
三、作者在文中对孙晋芳个人的作用如何作高度评价的
作者把孙晋芳比喻成连接珍珠的金线,这个比喻打的很好,形象生动的写出孙晋芳在女排中发挥的作用,类似的比喻你也能打两个吗?
如果把女排比作一部精彩的戏,那么孙晋芳
如果把女排比作一曲优美的乐章,那么孙晋芳
四、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运动员的奋斗,中国女排的辉煌成就也是全体队员拼搏的结果,而课文说应该把欢呼声和掌声分给孙晋芳一半合适吗
(是她组织全队的进攻,为得每一分创造了必要得条件,如果没有她,女排便没有了灵魂,也就不会取得辉煌得成绩。)五、那么孙晋芳在体坛上像孙晋芳一样有着“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的运动员还有许多,你知道他们的哪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听。
五、“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是运动员恪守的体育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谈谈你的经历。
六、在各行各业中有许多人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你知道的有哪些,讲给大家听听。
七、本课小结
八、作业
请描写你熟悉或喜欢的一位运动员顽强拼搏的镜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谁能来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数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指名读词语,纠正错音。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百盈千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点评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前安排有绘画和有微机特长的同学参与课件或画片制作,极富创意。制作的前提是吃透课文内容,并且要融入自己的想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和鞭策。教师只做点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新鲜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学流程看,开头用秋瑾和宋玉的文句精心导入,在感情上与《秋天》一诗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
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研读赏析部分设计看图想像、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做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特色鲜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2、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3、结合画面或生活情景,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景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吗?(学生举例)这样的词我们把他们叫做反义词。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反义词的的游戏。
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反义词?(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如:大树长的高,小树长的矮。反义词是高和矮。)
二、识记生字(高、矮、长、短、宽、窄、幼、粗、细、内、外)
1、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的反义词,快读一读你能认识它们吗?
2、请同学们再读黑板上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字连起来都是词语,比如高矮,长短,宽窄,老幼,粗细,内外)
3、单独看每个字的意思,和它们组成词语后的意思一样吗?(组成词语后的字意思没有改变,这样的一个词表示两种意思。)
4、再读这些词,记住字形。
三、试验演示“轻重”和“深浅”并识字。
1、拿出一个气球和一块石头,谁能从老师手中拿的这两样东西,判断出一对反义词来?
2、用两个同样装水的瓶子演示深浅
3、出示卡片“轻重深浅”开火车认读,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其他生字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它们找不到它们的反义词朋友了,看看你能认出它们并帮他们找到朋友吗?(在黑板上分两排贴字卡:生、正、动、虚、死、误、静、实)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
2、看书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三、完成书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收集一些反义词,自己编成对子歌。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
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让学生搜集、筛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直接导入,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学生说说读完课题之后的感觉。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谢冰莹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家乡,看一看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伏笔。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重点指导
1、学生拿出自主预习卡,教师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2、出示本课生字词
①指名读
②指名领读
3、重点探究词语“唱和”中多音字“和”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步步扎实。抓住“和”这个多音字,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渐渐触摸词语的温度,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感受本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初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引导探究: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
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等。
预设如下: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体会得较“到位”,师不必作过多的引导。)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板书:美景)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动情地描述: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3)学生自由想象,描绘出眼前的画面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的写作特点: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5)除了作者笔下的这一景一物,在这优美的描述中,你还能看到什么?
(6)仿照这样的写作手法,学生自由说说
(7)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家乡吧!(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想象,无不体现“以读为本”。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经历由对文字的整体感知到抓重点词句品读再到想象配乐美读,环环相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情感,还从中领悟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在作者记忆中,除了家乡的美景,还有哪些让她难以忘怀呢?
(1)指名学生说
预设:家乡的往事(板书:往事)
(2)作者童年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来。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②其他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过渡:家乡的小桥流水可真美啊,那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快速找一找。
2、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这段文字中哪三个词语最能概括这里的生活特色?
(3)出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重点探究“守望相助”
①“守望相助”是什么意思?
②比如说,他们会在哪些事情上“相助”?
过渡:在这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
(4)指名学生读相关语句
出示: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①引读:我的家宽敞吗?只有——
我的卧室明亮吗?光线——,地面——
② 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
出示: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齐读)
③引读:即使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即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5)我爱我的老家,不仅爱那几间矮小的平房,爱光线很暗,地面潮湿的.卧室,还爱什么?
指名学生说
预设:父亲的卧室、日出、 凉爽的清风、、、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第五自然段
4、感情升华,走进作者内心,诵读小诗。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总结与运用
1、借助三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本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①学生自由读每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说说每组句子的特点
③师生交流总结: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2、小练笔
以“家乡”为题,写一两段话,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运用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课文、领悟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六、作业(二选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写诗,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设计,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5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02-07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