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3 09:29: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时、候、观、察”等十二个生字;会写“又、坐、升、见、后”五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土字旁”。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

  教学重点:

  在学会本课生字的同时,逐步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进行品读

  教学方法:

  图片引入课 型新授

  教学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爱迪生的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22好奇的孩子

  时候 观察思考 坐 新 升 见 发现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设计意图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爱迪生的照片此环节重点是检

  教师问:我特别想知道关于爱迪生的事情,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谁想介绍一下?

  2、揭示课题。激发学生读书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爱迪生真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啊!可我又想起了爱迪生小时候的一件事,名字是“好奇的孩子”。

  二、初学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在课文中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解决生字认读。放手让学习小组组长把小组内较难掌握的生字告诉老师。

  3、识记难字学会自学、互学。用展示台展示难记的字。学生带拼音读、解学生的识字量。带拼音读、找带此字的词语读。

  4、认读检查。教师出示一棵“认读树”,学生从树上摘下让带有生字的果子,并把果子放在写有不同拼 学生在游戏中再次识音的果篮里。

  5、默读课文,学生质疑记的字有深刻的印象。

  6、重点词语讲解扫除词语障碍对理较抽象的词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复述课文

  要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滋咂味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词句。

  教师问:在课文第一段中,爱迪生提出了带面深入理解课文,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疑问?你从课确把握课文。文中哪个词中找到了答案?用文中的一句话向老师解释好奇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这一句话“他喜欢观察事物,又爱思考问题。”

  过渡语:象爱迪生这么好奇的孩子,他每天都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提出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正因为他的好奇,使他迫切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3、创设情景,感受课文

  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在特定的情境中,

  教师:爸爸奇怪什么?练读爸爸“奇怪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样的语句(给学生贴上胡子后练读此句)身体会,才能真正理解爱迪生认真的回答了,他为什么会如此其含义。学生通过练读认真地说?(学生练读,体会爱迪生的认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升华课文。

  听到爱迪生的回答,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当时的爱迪生知道自己不能孵出小鸡吗?因此他对爸爸的话表示怀疑,不太相信。你会怎样向爸爸发问呢?(给学生分发鸡蛋,在模仿爱迪生孵蛋的情境中练读此句。)

  4、播放无声动画,学生分角色配音朗读。

  四、延伸课文,布置作业无缺的配音朗读再次整体感

  你觉得爱迪生傻吗?说明原因。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1、检查作业。教师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爱迪生傻吗?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2、复习生字。 论傻与不傻过程中只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要能正确认识爱迪生即可。

  二、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又,独体字,注意字是由两笔构成的

  坐:注意它的笔顺,和“作”,“做”分清楚。

  升:注意和“开”比较记忆。不要包上边的撇写成横

  见:注意和“贝”比较记忆,最后一笔要写成竖弯钩而不是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写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与贾亭时所看到地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地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写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地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景物特点,感受景物美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三.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 阅读感知 讨论归纳 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阅读“三到”

  六教学过程

  【亮标明学】

  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合作互学】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内容。

  (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围绕“春”字,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图?

  2.了解特征:文章在具体描绘春的五幅图景中,各写出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两个“盼望着”写出了什么?

  4.重点研讨“春风图”学生先朗读,然后解决以下问题。

  (1)本段重点描绘出春风怎样的特点?

  (2)课文分别从人的哪些感官来写春风的,找出对应的句子。

  (3)课文运用这种方法写春风的好处是什么?

  (4)找出本段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语句,并加以赏析。(教师对赏析方法进行指导)

  示例:

  句1.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赏析:句中“酝酿”这一动词,原指造酒发酵的过程。句中指春天来临后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形象写出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加浓的过程。

  5.学生分组学着研讨“春风图”的方法,赏析其它四幅图中的一、二幅。(共同设置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决)

  6.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结合课文谈景物描写的方法。

  【释疑助学】

  1.文章结尾三段各用什么来比喻,赞美春的什么特点?文章抒发了对春的怎

  样的感情?

  2.课堂总结

  (1)主题:这篇优美的______________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景象,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抓紧

  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精练固学】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七、拓展训练

  (若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4、草莓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突破 。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二)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五、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本节总结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补充资料: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