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nb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知音》
教学流程:
一、设疑 板书“知音”
1.同学们,走进课文之前,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音乐殿堂,仔细聆听来自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乐曲中听懂了什么?
我们从曲子中没有听懂什么,可是有一个人却能听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知音》,感受这优美旋律背后的动人故事。
2.板书课题《知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 感知“知音”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71页,在我们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朗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1)怎样的人才能算是知音呢?
(2)你有知音吗?
了解了学习任务,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了,并及时纠正字音。
3.同学们,课文我们读了两遍了,相信你们已经与文中的生字成为了朋友,谁愿意领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大屏出示生字)
4 . 我们已经与生字成为了朋友,相信这次你再读课文,一定会通顺、流利、有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 )的知音,
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什么了解?
俞伯牙: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是一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三、再读 领悟“知音
1.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寻找问题答案,
2.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语句。
3.根据句子学生展开想像,教师适时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
(①真好啊!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②真美啊!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既然又好又美,就请你美美地读出来吧!
师:正是由于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所以俞伯牙高兴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终于找到了让他等三十多年,也寻觅了三十多年的人,此时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俞伯牙十分兴奋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看着这个不起眼的樵夫,俞伯牙百感交集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4.其实,同学们想一想,听俞伯牙弹琴的人还少吗?为什么他见到钟子期会这样激动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寻找俞伯牙遇到钟子期无比激动的原因。用笔圈画出问题的答案。
生汇报
蕴藏在琴声中的心情被谁听出来了?(钟子期)
师:是啊!钟子期不仅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更能听出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哀婉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悲伤难过忧伤)
师:如果俞伯牙的琴声是欢快的的,那钟子期就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开心、高兴、兴奋、快乐)
师:钟子期是最了解俞伯牙的人,他才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知音呢?
(喻意:懂得你的心意,最了解你的朋友、知己就是你的知音。)
师:刚才我们说的不仅是这个词的由来,也是这个词的表达的意义。在钟子期之前,俞伯牙有没有遇到能听懂琴声心意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一个“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琴仙的孤独寂寞。
根据资料记载:37岁时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试想一想,当他遇到既能听懂琴声,又能懂得他的心意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四、升华 体会“知音”
1.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所以俞伯牙无比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虽然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朝廷官员,而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但是凭着对音乐的心有灵犀,凭着志趣的情投意合,他们结为了知已并结拜为兄弟。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噩耗时,他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画相关的语句。
2.你感受到俞伯牙的悲痛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读一读。
这种场面让我们也忍不住要落泪了,同学们,除了悲痛,我们从俞伯牙摔琴的动作、和他再也不弹琴的语言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绝望)
师: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知音了,这是何等的绝望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正是这样才留下了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千古的慨叹。
师:同学们,你有知音吗?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让我们多与正直、诚实、博学的人交朋友吧!最后祝你们都能找到与自己知心的朋友。
五、拓展 珍惜“知音”
1.出示拓展短文《李白与杜甫的友情》,生自由阅读回答课后问题。
关于知音的故事太多太多,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材料《李白与杜甫的友情》读后把文章补充完整。
2.出示《如梦令》学生读后谈感受。
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小令。(大屏出示)
3 . 推荐“八拜之交”的故事。
古代有“八拜之交”。 一般人都认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之礼,但其实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典故。(大屏出示)
在这些典故中,有我们敬重的十七位古人,更有舍得我们去深思的情谊与诺言;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对待自己亲密的朋友。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再做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 )骈( )尽粟( )一石( )槽枥( )
2、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4、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
(1)、C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4).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简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四大项内容,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及语文大课堂。这些练习既巩固了本单元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注重语言的积累,训练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观察及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带“束”和“朿”的字本义上的差别,让学生明白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仿写句子,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把话表达得既形象又生动,发掘想象力。
3、背诵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及诗句,积累语言。
4、阅读短文感受想象的丰富。
5、课文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花的世界的美丽,从中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资料并训练说和写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汉字,激起兴趣
1、出示课件展示“束”和“朿”字部在本义上的差别。
2、学生观察比较图画及字体,说说有什么发现。
3、出示“策、枣、棘、刺”和“速、赖、懒、剌”两组字,进行区分。
4、读对话框里的对话,加深理解,教师归纳:一个字的偏旁的本义与这个字的字义是相关联的。
5、拓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学生举一反三。)
二、品读句子,仿写句子
1、读句子,对比,思考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2、归纳。
(第一组中的第二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形象,更具体可感。第二组中的第二个句子展现了水花四散时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水花的美。这两个句子都在描写事物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3、学生用“……仿佛……”和“……如……如……如……”造句。
4、指名回答,师生点评。
三、背诵词句,积少成多
1、读背成语,了解大意。
2、指名背诵成语。
3、学生举一反三,说说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意盎然、春色无边”等。)
4、读背诗句,了解大意。
5、指名背诵。
6、学生补充其他描写美景的诗句。
四、阅读短文,自主感悟
1、读短文,了解短文意思。
2、细读短文,思考:作者希望
一年四季的风是什么颜色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3、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汇报成果。
(作者希望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它能把花儿衬托得更美;希望夏天的风是浅蓝色的,让人感到凉爽;希望秋天的风是金色的,使人有丰收的感觉;希望冬天的风是鹅黄色的,令人觉得暖和。)
5、有感情朗读短文,体会想象的丰富及其强大的感染力。
6、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
1、把成语及诗句背给父母听。
2、写三个比喻句。
第二、三课时
教育目的: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探寻花的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活动准备:
1、举行一次班级春游活动,搜集表现春天百花盛开的素材。
2、春游时,爱画画的,准备一个速写本;爱照相的,带上相机;爱写作的,带上笔和本子。
3、春游回来后要求把画和照片整理一下,写上说明;把记录下来的景物写成文章;通过查找或访问,搜集你喜欢的一种花的照片、图片和有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乙上场。)
甲: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开展了“探寻花的世界”的春游活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为了让春之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中盛开,今天我们举行“花的世界”的主题展示活动。现在,我宣布活动开始!
乙: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春天是无限美好的,百花竞相怒放,到处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通过春游,同学们一定收获了很多。今天,就让我们把收获展示出来。
(各小组长分别向大家汇报活动概况。)
(各小组表演节目。)
1、音乐表演。
全班齐唱《春天在哪里》。
2、书法、图画现场表演和部分书画作品展览。
请小书法家、小画家上场,现场书写和作画。
3、摄影展。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对摄影作品进行展览并说明和介绍其内容。
4、写作汇报。
请各组的小作家上台表演朗诵。
5、总结,颁发奖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6
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