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8 08:59: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 “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建人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的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攫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感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并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2. 板书“贫困”。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再板书“人家”。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莫小米的'《贫困人家》看看这户人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 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4. 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5.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梳理。

  6.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7. 如何理解穷日子不能过成苦日子。

  8. 我的同事为什么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精神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

  9. 谈一谈感受。

  10. 学写格言,升华认识。

  11. 拓展延伸,陶冶情操。阅读〈〈最大的财富〉〉〈〈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12. 小结:

  教学板书:

  贫困人家

  环境:走进人家,以为走错门

  贫困人家 语言:穷日子不能过程苦日子只要精打细算,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谜底:电器是别人淘汰的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旅游景点。

  教学重点: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旅游景点

  教学难点:

  交流旅游经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随着作者到过江南第一楼一一岳阳楼,去过令作者魂牵梦绕、引以自豪的湘西小城一凰小城,还观赏了黄山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象,不禁让人感叹,祖国河山,风景秀丽,祖国名胜,不计其数。说说,你到哪些地方游览过?收集到哪些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说)

  二、课件展示图片、资料,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图片、资料,并配合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2、教师提示:

  (1)要把自己旅游的.时间交代一下。

  (2)景点或名胜的名称、所在地介绍清楚。

  (3)重点说说这一景色或名胜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游览时的真实感受。

  (4)尽量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并且要组织好语言,介绍要有条理。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4、讲得好的上台展示,在全班交流、介绍。

  三、总结这次展示活动

  四、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组织一次"祖国河山真秀丽"的主题展示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形式展示。看看谁的展示吸引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次“能说会写”的习作训练是围绕本单元“自信”这一主题,让学生以“我能……”这个半命题进行习作。教材先是提出习作内容,要把“我能”的原因、条件写具体,题目自拟。为了启发学生的写作,提示中给了3个选项,插图还给了几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情景,可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

  设计理念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聘考场”入手,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心智活动中同经历、共体验,做到身心全面放松,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此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积累了宝贵、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为让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活动中享受习作的轻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作文真正成为他们自我释放情感、放飞思绪的载体,教学中创设嘉宾评委老师现场提问点评这一情境,为学生的“自由倾吐,能动表达”截取源头活水,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2.指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把原因、条件等介绍清楚、具体。

  教学重、难点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能把原因等介绍清楚、具体。

  教学准备

  提前贴出海报,让学生在竞聘考场上就自己选任的职务说出“我能”的原因、条件,以及竞聘后的工作计划。竞聘的职务除了班长、组长等具体的职务外,还可以是某件事的负责人,如图书管理员等。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班终于迎来了“竞聘考场”。

  (同学们鼓掌)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同学们对这次竞聘考场的期盼。现在,我宣布,竞聘考场现在开始。

  请同学代表再次宣布竞聘要求。

  (明确要求,说出竞聘内容,“我能”的原因、条件以及竞聘成功以后的打算。)

  二、分组练说,生生互动

  1.小组练说。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人左右。小组先竞聘,按竞聘要求小组内4个人练说。

  2.组内互评。

  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互相指出哪一部分没说具体,没说清楚。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充分扩大了练说的面。)

  三、公开竞聘,落实内容

  集中集体的智慧,推选出每小组说得最棒的成员参加班级竞聘考场。

  1敝该说。

  2贝蠹腋据开始明确的要求,评一评竞聘同学的发言。重点评价“我能”的原因、条件,同时看一看他今后的打算是否可行而有意义。

  3笨筛据同学发言,进行提问、质疑,帮助他丰富、完善所讲的内容。

  4逼姥∽罴丫浩刚摺

  (在提问与点评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将写具体、写清楚的问题落实了,为学生把文章写得更完整、更丰富奠定基础。)

  四、水到渠成,动笔习作

  1.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过竞聘让老师充分感受到你们的决心与信心,老师相信你们的实力。瞧,老师手中有一封信,这可是《聪明报》编辑部的月亮姐姐寄来的,看看她讲了些什么吧!

  全体同学:

  你们好!

  从你们语文老师那里获悉,你们班将举行一次“竞聘竞场”的竞

  活动。听说你们班的全体同学为了这次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位同学都全力以赴,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很抱歉,我今天不能亲自到达现场和你们一同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竞聘考场活动,共同体验这扣人心弦、振奋人心的40分钟。不过,我很想了解你们竞聘的盛况,了解你们每一位选手的出色表现,也来当当评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对了,告诉你们一则好消息:为了能让全国的小朋友们都能了解你们这次举行的活动,我们报社还特地在“成长足迹”栏目里为你们开辟了专版,刊载这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竞聘稿,让大家也来分享你们的自信。你们有信心写好吗?写好后别忘了起个别具一格的题目哟。

  最后我还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写好后请你们语文老师看看,让他给你们指点指点。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大朋友——月亮姐姐

  于《聪明报》编辑部

  2.鼓励写作。

  同学们,你们能完成月亮姐姐的任务吗?好,开始动笔。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是失败的。我想说: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有意识地指导他如何写作时,你的指导也是失败的。如何让学生蓄势待发的情感不露痕迹、悄无声息地自然流淌,实现活动与作文的近距离接触,学生情感与心声的零距离沟通,挥洒下学生“指尖的智慧”?我想,此时“约稿”环节的设计能催生学生“智慧”的产生,是奏响学生自信的协奏曲!)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4. 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布置预习: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

  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

  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 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学会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4.引导学生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读准字音:淄

  敝

  枳

  淮

  指导书写: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理解词语: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了解三个故事。

  (一)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二)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1)写动作的:____

  (2)写神态的:____

  (3)写外貌的: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2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