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②③④⑤⑥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自由谈。)
(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发言)。
······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师:小组讨论一下。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图片感受一下贝贝的表情及心理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教学案例分析:
以疑促读 营造情景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新意的导入,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中,创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兄妹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亲情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语文教案 篇4
1.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能独立识字,喜欢积累词句。
3.培养听说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能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假期打算用几句话写出来。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1.多媒体。
2.音乐磁带。
3.竞赛用的小红花。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体会汉语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导入。
a.听一听:播放歌曲《小星星》,喜欢的同学一同演唱。
b.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星星的歌曲、童谣或小知识吗。
2.感悟发现。
a.创设情境。
(演示:夜空群星闪烁)
看,夜空多美丽呀,无数的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
b.读句赏句。
◆有三位小朋友(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形象),在月夜下,脑海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分别点击人物。(出示句子:☆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那么多星星,你数不清呀!)
◆分别把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c.共同发现。
小结:这三个句子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你们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d.练习。
出示句子:公园里的小朋友真多呀!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说法把这句话的意思表示出来。
日积月累
1.选选认认。
a.读有音节的词语。
◆自己先读几遍。
◆找伙伴读,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b.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形声字声音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想想应该怎样连线。
c.分组讨论、连线。
d.各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订正。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e.出示:俞、苗、止、长,提示“俞”读ú。指名认读。
f.换偏旁变成生字。
出示:愉—榆、描—瞄、址—趾、帐—账。
g?学生认读、讨论。
h.出示词语,认读。
愉快 榆树 描图 瞄准
地址 脚趾 帐篷pénɡ 算账
?用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2.我会读。
a.读通句子。
◆自己先读几遍。
◆找伙伴读,互读互听。
b.引导发现句子的特点,再鼓励学生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3.读读背背。
a.读句子,初步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
b.认识句子,知道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c.尝试背诵,并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名言警句。
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个蛋宝宝,你们喜欢吗?
那我们就来一起做个游戏吗!老师这里有两个蛋宝宝,看,这两个蛋宝宝长得像吗?可是它们两个却有不同的本领。不信你们看:(老师在桌子上演示,分别让两个鸡蛋旋转)有一个鸡蛋能够旋转,另一个鸡蛋却不能旋转。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觉得特别奇怪?想解开这个谜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智慧小迷宫吧。
2.分组讨论,互动探究。
a.小组活动,研究鸡蛋旋转与否的原因(生鸡蛋不能旋转,只有熟鸡蛋才能旋转)。老师揭晓谜底,激发孩子们互动的愿望。
b.老师引导:人们夏天要穿浅色衣服,是因为它们吸收太阳的热比深色衣服少,穿在身上就不会感到太热;常吃糖或甜食的小朋友,不但容易把牙吃坏,还会使自己变胖呢;电灯、电视开着的时候,我们是不能用湿毛巾去擦它们的,那样很容易触电,发生危险……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把你们知道的科学小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小组交流,给足时间,人人参与)
3.推举代表,交流合作。
a.提名推荐或自荐小组发言的代表。
b.推荐人在全班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最好是身边的、新奇的'、易理解的。
c.全班同学可以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常识、小科学、小发现……
4.科学探究,不断求知。
a.小结。在今天的科学智慧小迷宫中我们尽情地遨游探索,在这里我们丰满了羽翼,增长了知识。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继续在我们这个科学智慧小迷宫里畅想遨游呢?好,那就让我们来制定一个探索求知发现身边科学的方案吧。
b.制定研究方案。
方案一:经常看电视台播出的科学节目。看后把节目中所播的科学知识画出来或写下来,展示给同学们看。
方案二:每周固定看有可看性的、有价值的儿童读物,在读物中你知道了哪些身边的科学,请你出一份科学小报,在全班展示。
写话
根据课本上的写话要求,请同学任选一项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如果有的同学想写别的内容,也可以。
1.读“写一写”中学习伙伴的话,以此内容为话题,自由选择要写的内容。
2.进行写话练习。
3.交流,展示,评议。
展示台
1.交流阅读收获。
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留了一个作业,大家都阅读了科普读物,了解很多科普方面的知识,是不是很神奇?那你们能不能把获得的神奇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2.展示手抄报。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各小组互相评议。
宽带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古今的一些科学成就,激发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成就的愿望。
2.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更多的科学成就。
3.在阅读书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手抄报,然后举行班级手抄报展。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4课时,其中口语交际用1课时。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
2 学习写人物语言时注意把说话人动作、神情作适当描写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通过学习,了解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著名科学家,懂得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 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出示课题:齐读
2 检查预习:课文写了什么情况下,谁用什么办法智烧敌舰?结果怎样?(交流、总结)
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欣喜若狂
说明:检查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懂得预习时的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逐步形成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整体入手,认识人物
1 自由读课文,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 交流、出示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3 出示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感受他的“智”。
说明:通过初读课文,寻找有关对阿基米德评价的句子及相关资料的补充,认识阿基米德并初步感受他的'“智”。这既是文眼,也是教学的切入口。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学习课文第2、3节,感受情况危急,感受人物智慧
1 读文,理解“乘虚而入”: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 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 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4 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_______(动作),喃喃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妇女____________(神情)说:“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篇课文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让学生运用第三、四单元学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先理解词语中关键词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文章内容。这两节的学习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品词读句能够了解战争背景,希腊人民惊惶失措。希腊人民的表现也从侧面烘托了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就深化了学生对此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4——8节,深入了解人物智慧
1 师述: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 相机出示第4、6、7节
(1)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学习第8节
(1)默读,明白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说明:通过多角度朗读,复述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滋味,说出个性化体验,体会到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四总结概括,深化认识
1 出示课文,引读
2 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3 交流,总结
说明:通过引读,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回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认识11个生字,学习、积累、运用学过的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在品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歌曲《小雨沙沙》、卡片
学生:观察下小雨时的情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交流
分别出示四个谜语(太阳、月亮、彩虹、小雨点),说游戏规则。
猜谜语。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
同小雨点打招呼。
用富有童趣的导入创设情景。
三、学习课文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放课文录音
看大屏幕上美丽的画面,认真听录音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让倾听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2、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自主解决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握笔姿势、坐姿、读姿等;师听个别学生读后,并用表情、动作等随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自读课文,用铅笔轻轻标注出生字,并多读几遍。思考:小雨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思及其它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学生自主认字效果。
开火车认读生字
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字,字。
认读生字
寓教于游戏中,让枯燥乏味的识字任务变为好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中小雨点的情绪变化。
①出示问题:小雨点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②反馈检查。(适时板书)
①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知课文,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5、完成二、三段的学习(二段重点指导)
①指导学生看插图
②指导学生画、读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评。
①看插图
②用不同的线画出两只青蛙的话
③指名试读,评价④
师范读生评价
⑤生小声试读
⑥指名读,师生评议
5.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只青蛙的话,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
①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青蛙的细心和小雨点的了不起。
②学会评价他人。
③学习朗读方法。
6.学生自读另一只青蛙的话。
对学生进行另一只青蛙话的朗读指导。
①小声读,在需重读的词下面加着重号;
②指名试读,生评价;
③指名试读,师生评价。
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会评价
7.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指导朗读,评价。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男、女生轮读两只青蛙的话。
四、拓展延伸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注意看、用心记、大胆夸
②(出示课件)课中操,随小雨点一起唱《小雨沙沙》
③(出示课文《小雨沙沙》。)与学生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①看图片、谈看法,用自己的话夸小雨点;
②唱《小雨沙沙》;
③与老师一起朗诵表演课文内容。
适时调整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学用结合,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内容。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大课堂语文观。
六、作业超市
(读读背背、写写画画、唱唱玩玩、查查找找)
(出示作业超市的内容)
看要求,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去做。
语文教案 篇7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目标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6》。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六、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经典)10-1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12-20
语文教案12-20
语文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