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馆》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茶馆》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茶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3、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师板书:馆,读后组词
2、“馆”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茶馆(板书:茶)
4、“茶馆”什么意思?
5、无论南方北方,茶馆是极多的,今天课上我们去扬州,(板书)(提醒学生注意扬是提手旁)。
6、简介扬州,这就是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扬州在我国江苏省境内,长江北部,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今天我们去扬州看看那里的茶馆。齐读课题
7、课题扬州茶馆边有一注释,谁来读?
8、媒体出示朱自清图片及简介。师述: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原籍浙江绍兴。三代人定居扬州,他6-18岁在扬州生活了13年,对扬州充满感情,故自称“扬州人”。这篇文章原名叫《说扬州》,写于1934年,记述了他在扬州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对于我们四年级同学来说太长,编者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加了个题目叫《扬州茶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有几节?指名三人读,注意读正确。
(3)请你自己扫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文章中直接概括写扬州茶馆的句子
指名交流,自己练读,指导朗读:突出:最著名(在扬州茶馆和澡堂是最有名气的)满满的(哪些人?)
花样最多(花样可以换哪个词?)
指导后再指名读,齐读
2、师生合作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说明:找直接概括扬州茶馆的句子,变换句式概括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怎么个多法?请同学们圈出文章中吃的花样的名称
(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指名交流,逐节交流后板书:零碎茶点、特色茶点、小笼点心
3、练习说话: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有---------,有--------,还有-------。
说明:找吃的花样名称,通过说话训练,梳理文章结构
4、选择你最喜欢的茶点,反复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茶点的特色,读出你的喜欢
5、师引读第一节:先要坐定了……瓜子花生炒盐豆什么特点?(读出香)女读接着,------炒白果什么特点?(又热又香)怎么会是热的?男生读接下去是,……五香牛肉又有什么特点?(香)哪些香?齐读
6、师小结:这个时候的扬州茶馆热热闹闹中又显得那么的悠闲。
7、学习第二节——烫干丝
(1)自读,你说它的特色在哪呢?读后交流。(快、清、香、细)
烫干丝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细,所以才称得上是特色茶点。
(2)它怎么做的?在文中标出(-)做“烫干丝”的动词。
(板出切→切→放;浇;滗→拨→倒→搁)“滗”演示共几步?(准备——烫——摆盆)
(3)复述训练:借助图片和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
指名说,再自己边说边做,指名上台说
(4)小结:说时迟那时快,——烫干丝整个过程就应该快而不乱、有条不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烫干丝不仅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出先生对这一特色点心的喜爱。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文后,通过关注“;”,说说“烫干丝”分几步。这里除了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外,也渗透了分号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关注分号,知道烫干丝主要分成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厨师厨艺的精湛,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8、引读课文第三节
(1)小笼点心也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2)如果你是茶客,走进茶馆是不是一定按朱自清先生的顺序点呢?
四、总结全课
扬州茶馆人那么多,是什么原因?——聊天、聚会、交流信息,扬州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茶馆。先生走过许多地方,到过很多茶馆,但他总说扬州茶馆是最好的,也许是作者的故乡情结。1934年的茶馆已成历史,真得感谢朱自清先生,他用笔为我们留下了了那段历史与文化,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扬州茶馆的韵味。
《茶馆》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课时: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熟悉课文,了解剧情结构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
全剧介绍: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现实,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讨论题:以王利法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要:
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预习:试体会本剧的结构特点。
《茶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把握主旨。难点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
4、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
(二)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三)题目介绍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以茶馆为题的原因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四)研习课文
1、梳理情节,(掌握课文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把握主旨)(解决教学重点)
A、请一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教师通过演板进行概括。(这个步骤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板书内容为课文中以人物上场为次序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李三牢骚,难民哀告。巡警索贿。大兵强取,唐铁嘴租房,常四爷送菜,特务的敲诈,康顺子的遭遇,刘麻子的生意,崔久峰的悲哀,刘麻子的悲剧等等
结合板书分析
(1)一个一个故事就象一个一个画面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副卷轴画,汇成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了解文章结构,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是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2)故事多出现的人物也多,但这些人物之间大多没有正面冲突,与茶馆的兴衰也无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然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哪个矛头直指哪个旧时代,每个故事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的冲突,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激起人民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提醒人门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第二课时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教师点拨、归纳。
(1)比如归纳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分为三类:
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从上面三类场景中,让学生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王自私,精明,干练,善于应酬的性格。
(2)再比如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他的言谈反映正直,善良,敢作敢为的正义感
3、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比较《茶馆》与《雷雨》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2、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形象
六、课堂小节
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七、布置作业
1、课下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
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茶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把“烫干丝”过程给大家作介绍。
3、感受朱自清的描写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几种扬州小吃,知道扬州小吃的特点及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扬州是江苏的一个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大运河贯穿南北,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名城。扬州的小吃,极具特色,名目繁多。(板书课题)虽然课题是《扬州茶馆》,但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茶馆里的各种小吃。
2.引导入课:
扬州茶馆里到底有什么好吃的'小吃?这好吃的小吃又是怎样制作的?小朋友想不想到扬州茶馆里去看一看?那好,我们这就随着作者,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扬州小吃?(用“”划出)其中重点介绍了什么小吃的制作过程?
2.交流、反馈。[板书: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教师茶馆里的情景。
2、抓住“香”学习零碎小吃。
3.自由轻声读第二节,从文中找出做“烫干丝”的动词。[出示表格]
4.组织交流。
5.抓住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
[先指名说,再每人说一遍。]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6.分组阅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讨论:
课文是怎样介绍小笼点心的?
组织完成下面的选词填空题:[出示]
蒸选剁加
做菜包子、菜烧卖和干菜包子,菜()那最嫩的,()成泥,()一点儿糖一点油,()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
[填完后组织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总结全课,朗读课文
总结谈话:读了《扬州茶馆》这篇课文后,我们对扬州的各种小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现在是否知道扬州小吃为什么有名吗?(因其风味独特、制作精细,色、香、味俱全……)
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不必强调一步到位。让学生读课文后充分表达作者写了哪些吃的花样,采用找概括句:“有……有……还有……“反复训练说话的办法,学生不知不觉中懂得了文章的大致意思。这样也为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篇课文的知识技能方面最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就是对烫干丝的过程的复述。复述是四年级的难点,强求一步到位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体现老师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请学生找出烫干丝的动词,联系烫干丝的名称,找出烫干丝是分三步来写的:切丝、烫熟、滗干,让学生总结出原来烫干丝的名称就是它的制作方法。由于这一步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老师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
《茶馆》教案 篇5
【教学创意】
结合本单元主题“作家笔下的动物”,拓展阅读郑振铎和李娟笔下的猫,引导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人与动物的信赖之情,学习作家各不相同的表达方法,体悟基于项目的多文体写作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课标要求实实在在落地。
以本文的“古怪”写法为教学抓手,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中学习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感悟人猫之间的动人情感,达到“由表及里”的知行积累,融汇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枝折花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作者使用具体事实、拟人、明贬实褒的描写方法来生动表现动物的特点,并表达出人与猫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动人情感;激发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结合拓展的文字阅读,感悟基于猫项目的多文体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想象场景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拓展阅读法
【课前准备】
1、教师钻研文本,了解学生,思考教学思路和流程,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生字词,主动查阅思考以解决不懂的词语含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作家笔下的动物”,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猫》,出示课题。
请学生读PPT,了解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一、初读课文,知古怪
1、认读词语
学生各种形式读,PPT出示:性格很乖任凭尽职抓痒淘气开辟跌倒撞在
稿纸踩印解闷生气勃勃枝折花落屏息凝视
2、指导书写
贪: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半部分不是“令”,“人”的撇捺要舒展。
3、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有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请标出来。
(预设:课文的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是总分的写法;第4段的第一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讲了小猫的可爱乃至古怪。)
板书:古怪淘气
4、知古怪
(1)圈古怪:
可以作为课文“文眼”的一个词:古怪,最能代表作者对猫的总体印象
(2)默读1—3段,标出表现猫性格古怪的词语,然后简单交流
5、结合中心句用关联词连句说话,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
既…...又…...
先…...再…...
首先…...然后…...
二、品读古怪,悟写法
1、细细读课文,从内容安排、句式新颖、生动用词、巧用关联词和语气词四个维度,深度品读课文,任选两个维度展开话题交流:
老舍先生巧妙布局谋篇,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可谓独具匠心,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真好呀!例如—————————————————————————————————————————————(学生话题填空)
(预设:
(1)布局谋篇:用互相矛盾的性格,突显猫的古怪;
(2)拟人写法: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尽职、屏息凝视、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蹭;
(3)关联词:任凭…...也,无论...…也,非...…不可;
(4)明贬实褒的“极端”说法:说它…...吧,可是...…;任凭......的确;什么都;任凭都
(5)详略安排有匠心:高兴是详写,不高兴是略写
(6)人称你:吧住着拉进课文情境,生发感情
(7)语气词:吧,呀,呢,让人有亲昵好感)
2、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师生合作朗读,先提问: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总体要用话家常的语气来读,表现猫古怪的词语要重音,带着爱猫的情感来读,读出爱猫的情感。
3、小猫淘气
PPT出示: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 …枝折花落
引入老舍先生实际生活中非常爱花,不让子女碰坏花,却能容忍小猫折腾花,体悟人猫之情。
板书:人爱猫猫亲人
4、总结老舍的写作方法:
现在再看课文中心句的中心词“古怪”,老师先生的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
作者表面写猫不好,实在在写它的好,写出了猫性格让人难以捉摸,又透着一股子可爱,这种表达方式教明贬实褒,同学们在作文时试着运用,也会收到令人惊喜的表达效果。
三、背诵积累,比记忆
让我们积累文学巨匠的精彩语言,变成自己的本领。限时背诵,填空提示,学生PK趣味比赛当堂记忆。
四、拓展阅读,析文体
对比读郑振铎笔下的猫和当代女作家李娟写的妈妈和猫,了解一个是猫的记叙文,一个猫的小品文,感知不同的文体写作特点
1、郑振铎写猫
郑振铎写三只猫的思路基本一致:来历、特点、情感、结局。
“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句总是失踪或死亡
从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永不养猫。 ”
2、李娟写猫
“我妈抄起猫就跑,回到家搂着猫喜滋滋地亲了又亲,对它说:好啦,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家的猫了。
...…
猫在外面和夜猫打架,妈也要操起棍子冲上去助战,每天累得够呛。
妈站在柜台里卖货,猫站在妈头上看着妈卖货……”
五、布置作业:观察动物——运用语言
课外注意观察一种动物,发现、体悟动物情感,运用本课学到的布局谋篇、趣味用词的写法,动笔写写自己眼中的这种动物,完成一篇随笔,可以在作文课上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课标要求实实在在落地,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再对写法了然于胸。
2、激发学生热爱动物、观察动物、动笔写写的热情。
3、课堂上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会心品悟,在读中学习的课堂氛围浓郁。
首先你要有一个交通便利却不失清静的场所,几套好茶具,了解你的茶馆所有品种的茶叶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你主推产品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些关系较好的客户群,他们能在你开张的初期制造良好的人气,产生影响。40万到70万是拿不下来的,还有现在的茶叶行业看来还是很不错的啊,但是茶庄的生意就不是每一家都好的,你要想生意好就一定要有特色[就先把茶叶品质不说]你只有有特色才会有人到你那去,有人去了才会有生意!当然作爱茶人茶的品质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什么都是要讲可持续发展,爱喝茶,会喝茶的人是有固定的群体茶庄做的主要还是要靠回头客!请你多到一些茶馆坐坐,学习学习,可能会对你的创意有帮助。
活动过程:
活动一:参观邮局
1、师生讨论:到邮局我们看什么?你想了解什么内容?我们怎样与人交谈?
2、参观邮局。
1)来到邮局门口,认识“邮电局”三个字。
2)请一邮递员为小朋友介绍各部门名称及主要工作内容:邮政储蓄台、领取包裹台、普通邮寄处、服务台、局长值班台等。
3)幼儿分组参观、与工作人员交谈。怎么寄信呀?为什么要用邮票呢?信是怎样寄走的?打包机是怎么用的、给什么东西打包呀?什么是邮政编码、它有什么用?
4)了解尝试触摸式电脑及其内容。邮政发展史;全国各地邮政编码、集邮知识等。
3、回园交谈:你最感喜欢的是什么?与谁交谈了,谈了什么?(结束。)
点滴记录: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不停地与同伴交流,对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提前已与邮局联系好,因此各环节井然有序,孩子们特别喜欢那台触摸式电脑,一只只小手摸索着,当看集邮知识中我国历年来发行的邮票时,孩子们顿时被其色彩鲜艳而内容丰富的画面所吸引,不时发出赞叹声,还有的孩子说“我家也有。”“我知道这是故宫和天坛。”“这么多呀,我可没见过。”第二天,周易拿来了一本集邮册,里面的许多邮票让孩子们看得入了迷,还不时地有一些小问题:“这些数字是干什么的?”“还有英文呢”“这几张邮票为什么连在一起?”接下来的几天里,陆陆续续有许多小朋友带来集邮册以及爸爸妈妈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集邮知识》《中国邮票集锦》《世界邮票史》等等,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
活动二:认识邮票
1、了解邮票的基本特征。每两人一个放大镜,一枚邮票,两人一起观察、议论,看看邮票上有什么?知道“中国邮政”及“china”代表中国,“80分”表示费用,“1989”说明是x年发行的,邮票的边缘是锯齿形的等等。
2、认识了解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
1)每人一套或一张邮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邮票上秘密等。
2)了解t、j的含义,区别特种、纪念。 3)鼓励幼儿发现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如t23(4—1)、j23(4—4)198980分、8+4分等,师生一起解答。
3、介绍一些集邮小常识:如横连、直连、方连、小型张、小全张等。
一、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茶馆》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 《茶馆》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茶馆》中照样是统治阶级主宰社会,但其中的正面人物找不到抗争的对象,在社会这一强大的势力面前,人们无力反抗。
二、中戏剧人物剧本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剧本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各色人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在自己的轨道上,他们的悲剧是看不见的时代造成的。剧本写到血缘关系对人物的影响。《茶馆》中的人物大都是“子承父业”,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他们都干父亲的老本行,并且比老子更有“出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一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麻子只不过是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沈处长的情报探子,垄断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的“经理”。小唐铁嘴就成了“三皇道”的天师。作者这样写出压迫者越变越凶残的历史,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了时代(社会)与人的对立。
三、戏剧语言《茶馆》的语言方面是成功的,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有意思的是两个剧本有一个相似点,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下面我们重点以王利发来分析。比较《茶馆》与《雷雨》的结构《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但《雷雨》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造成这一结局的直接人物――周朴园。但在《茶馆》中我们就找不到。各色人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在自己的轨道上,他们的悲剧是看不见的时代造成的。弄清楚《茶馆》的结构对于理解戏剧主题有直接意义。要让学生较深刻的理解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建议可引导学生比较《茶馆》与《雷雨》结构的不同处。
二者的不同在于:《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雷雨》与《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但采用了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找熟人玩牌就可以赢利
活动背景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娃娃家里的小朋友对喝茶很感兴趣,我就上前和他们交谈后了解到平时他们在家只喝过茶而没有参与到泡茶,所以很想自己泡茶喝。于是我设计了主题活动“来泡茶”,快乐茶吧由此产生了。
活动目标
认识了解茶壶、茶叶及泡茶的步骤。
通过不同的感知途径来观察比较几种茶叶的异同。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活动流程参观活动———————感知交流活动———————操作活动认识泡茶用的工具——辨认不同的茶叶并学会分类泡茶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家已有和父母共同泡茶的经验、认识,并带来园一些一些茶叶。
2、茶具五套、茶叶、开水、矮桌子、台布。
3、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茶吧。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语“我是快乐茶吧的茶艺培训师,今天将带你们到快乐茶吧学习茶艺。”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快乐茶吧。
2、参观完后老师提问:泡茶需要什么?(茶具、茶叶、开水)
3、幼儿相互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茶具和各种茶叶。
4、请茶艺馆的叔叔向孩子们介绍泡茶的方法并演示给大家看。
5、孩子们自己动手泡茶、品茶,做个“小小茶艺师”延伸活动:角色游戏《快乐茶吧》
《茶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说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穿起来。
教学目标:A、全文目标 :
1、 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 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 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 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B、课时目标:
1、 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
2、 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重难点:“卷轴画式结构”、“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教学设想:充分增强感性材料的积累,突破重难点;
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旧知导入。鲁迅小说<<药>>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情节中,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老舍的戏剧《茶馆》更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二、感知:
1、 有关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2、 检查预习:<<茶馆>>三幕分别反映了哪一时代?
3、 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
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边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
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
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
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
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
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
三、突破:
1、 卷轴画式的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就有20多个,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
2、 精读片断,赏析人物:
(1) 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确。
(提示:对难民,他口气生硬,毫无怜悯;对巡警等,他极力讨好,不敢半点得罪。读时要读出他不同的语气。)
3、 评析王利发这一人物:
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但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第三幕中)悬梁自尽。
4、 推广:像这样悲惨命运的,剧中何止他王利发一人!他们悲惨的命运该怪谁?那些像唐铁嘴、刘麻子之类的社会渣滓又为什么能为所欲为?
3、“人民与旧时代冲突”: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指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五、巩固:展示课内练习:判断文中人物矛盾、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联系,做连线题。
六、拓展:课外练笔: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文艺短评。
附:备课小结
<<茶馆>>没有中心故事,只是像一幅长卷;教学中若将其 展开,逐一品评,相信每一幅画面也皆有滋味,但可能会陷入琐屑繁冗的泥淖。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在以“茶馆__社会”为主线,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1.常四爷的形象:
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②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2.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 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 我还像个人吗 '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 '(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刘麻子)
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6.王利发的形象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 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茶馆》资料汇编
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
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_”开始后, 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投湖自尽)。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茶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过程和方法: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简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介绍《茶馆》剧情。
《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四、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1、完成字词积累。
2、这一幕写到了哪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点拨:这一幕出场的人物较多,但他们都是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人物、情节就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前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子恩、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后者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3、这一幕写了哪些事件?用小标题概括。
主要事件: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关系到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兴起、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民不聊生,从而表明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无可救药。
五、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体会剧本如何形象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本文的主要事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三、课堂小结。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四、作业。
1、写一篇人物评论:我看王利发 (300字左右)
2、分成几个小剧组,准备分角色读老师指定的一个或几个片段。
《茶馆》同步练习
1.填空题
(1)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__________”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等。
(2)《茶馆》共三章,依次截取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时期的横截面,采用人物带故事的写法,通过__________茶馆由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变迁,以及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生活的变迁,反映近_________年的社会面貌。
2.判断题
(1)《茶馆》写了清末、民初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并不集中,也没有一组矛盾贯穿全剧,但依然结构严谨,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
(2)《茶馆》没有统一的情节,上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个,却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有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放进去,显得结构散乱。这的确是该剧的遗憾之处。( )
(3)“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这句舞台说明透露出王利发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到牵连、影响茶馆生意的心理。( )
(4)“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中,“硕果仅存”表明王利发善于经营,茶馆利润很高,透露出不安定的社会现实。( )
3.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个特色。下面几句话出自何人之口,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 )
(1)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2)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呀,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3)(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4)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A.刘麻子 松二爷 常四爷 王淑芬
B.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王利发
C.刘麻子 常四爷 松二爷 王利发
D.唐铁嘴 常四爷 松二爷 王淑芬
4.上面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圆滑、谦恭、世故、周到 ②回忆大清国,软弱无能
③油滑、无耻,满身奴性 ④豪爽耿直,常有闯荡江湖的侠气
A.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作文:试评老舍《茶馆》的语言特色,600字以上。
答案与提示
1.(1)舒庆春 舍予 满 剧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龙须沟 (2)清代末年 民国初年 抗战胜利后 裕泰 盛 衰 五十
2.(1)√ (2)×(提示:结构散乱不对) (3)√ (4)×(提示:茶馆利润很高,不对)
3.B
4.C
5.略
《茶馆》测试
一、基础驿站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花哨(shào) 茶盅(zhōng) 腌(yān)菜 咂(zā)摸
B.戊戌(xū) 搭讪(shan) 蛊(gǔ)惑 沏(qī)茶
C.坤角(jiǎo) 惭愧(kuì) 痞(pǐ) 发髻(jì)
D.造孽(nuè) 神龛(kān) 淘汰(tài) 嗜(shì)好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按顺序把它们正确地写在方格里。
引起纠分 横眉立目 冲烽陷阵 陶朱之富
天廷饱满 说煤拉纤 珍珠玛瑙 干戈玉帛
3. 为下面的“老气横秋”选择恰当的解释。( )
常四爷:(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A.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
B.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4.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和话剧《 》、《________》等。
5.戏剧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可分为 、歌剧、舞剧;根据其场次多少可分为 、 ;按 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根据内容的性质可分为 、 、 。
二、综合园地
6.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2)李三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茶馆》教案 篇8
教学要点: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
1、鉴赏王利发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2、了解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熟悉课文,了解剧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剧本有《龙须沟》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
(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
全剧介绍:
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
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讨论题: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要:
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发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发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王利发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五、布置作业
词语注释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体统,身分;光荣,光彩;(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P 1 4 9注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 。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学生表演片段。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表现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四、戏剧主题分析: 在茶馆中,老舍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面有广大市民的代表王利发,有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常四爷,有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松二爷,还有地痞无赖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老牌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等等。老舍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将这些人物展示给我们看,他应该另有深意。这八个人,可以简单地分个类,上面四个,可以归入好人的范畴,下面四个,则应归入坏人的范畴。王利发悬梁自尽,常四爷落魄一生,松二爷惨遭饿死,秦二爷最终破产。好人遭了殃!刘麻子等人却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坏人猖狂无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常说“邪不压正”,可在中,邪却确确实实地压住了正,这其中的根源何在?看来老舍先生批判的矛头已经不仅仅是宋恩子、吴祥子等反面人物了。他要展示的实际上是整个旧时代的黑暗。
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在中,不管是哪个时代,我们看到的始终是漆黑一片,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了吗?戏剧中是否给了我们希望?明确:希望在于以康大力为代表的西山八路!
五、师生共同研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初步感知特殊的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
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六、与《雷雨》比较,鉴赏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分组讨论)
明确: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雄伟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
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七、结束语、课后作业:秦二爷走了,常四爷走了,王利发也走了,我们这堂课也该结束了。给大家布置个课后作业:比较《雷雨》、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同学们再见!
《茶馆》教案 篇9
目标:
1、根据孩子游戏的需求产生新内容“茶楼自助餐”。幼儿能有序的在自助餐区自由取食物,创造性进行游戏。
2、幼儿大胆扮演茶楼工作人员的角色,明确角色意识,知道该做些什么,如何对待客人。
3、使用文明语言,做文明的人,能主动说“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再来!”等等。
重点:幼儿能有序的在自助餐区自由取食物,创造性进行游戏。
准备:茶壶、茶杯、自助餐的'各色食物
过程:
一、情境表演,导入游戏
教师扮演茶楼老板:大家好,今天我们茶楼重新开张,隆重推出美味的自助餐区。每桌都有热情的服务员,顾客可以点茶喝,也可以自己拿盘子去自助餐区拿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哦!
二、角色分配
1、教师根据幼儿意愿确定茶馆经理一名、茶桌边的服务员4名、自助餐区的服务员2名。
2、幼儿集体推选出其他角色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再去请工作人员。
3、指导其他幼儿结伴协商。
三、指导幼儿游戏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参观采访茶楼的自助餐区,及时帮助,指导幼儿。
2、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重点观察自助餐区的活动:顾客如何拿取食物,服务员如何招待客人,如何泡茶,如何端茶,倒茶,如何收拾桌上客人吃完的食物进行回收,负责人如何管理茶馆,碰到问题如何解决?故意设置困难,问茶馆有没有表演?
3、鼓励茶道表演处演员大胆使用材料,使用各种材料进行表演。并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鼓励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活动,幼儿能及时找替代物来替代。
4、使用文明语言,做文明人。
四、游戏讲评
1、教师请在自助餐区用过餐的幼儿展现活动的过程:服务员礼貌招待客人,认真泡茶,端茶,倒茶和回收吃剩的食物。
2、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鼓励和表扬在游戏中表现出色,创造性使用材料,发展出游戏新情节的幼儿,并欢迎幼儿到时收看采访的节目。
3、结束游戏,整理玩具
幼儿将自己部门的玩具分类整理好。
《茶馆》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个半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一、导入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茶馆》诞生始末及命运
那时老舍先生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老舍先生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一个北京的茶馆,写一个时代。他描述了第一幕情节,大家一听叫好,第二幕写了民国、时代。老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最大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生活了。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老舍先生,别写这一幕了。”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不写就不写。”他把手杖一立,起身说:“走,解决了我一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
老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角色。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小演到老,二十几岁演到七八十,一共得有好几百句台词呢!”被老舍这么一说,于是之就有了一股创作冲动。等剧本一公布,他赶紧写了一篇很长的申请书,一再恳切地希望:“就让我演吧。”
听老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二楼北侧会议室。大家一致认为一幕超出一般水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一个意思:“古典”、“够古典水平”。然而与会者对后两幕觉得还不行,需要做进一步修改。老舍极为诚恳地表示:“希望大家帮助,尤其是第三幕反映的年代,我当时不在国内,对情况不甚熟悉,更需大家帮助出主意。”
二、 剧情梗概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三、 具体分析
1、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总结: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其取名用的是谐音法:“王利发”即“望利发”,希望生意兴旺发大财。王利发也确实凭自己的精明能干,顺应时代潮流,使得他的小茶馆在许多大茶馆相继倒闭、不景气的时候,不但能生存下来,而且还有新的发展。王利发的优点是精明、干练,头脑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善于应酬,能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但他也有缺陷——胆小、自私、圆滑。当然,求利图财是商人的本性,这无可厚非。王利发对逃难的饥民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但对巡警、大兵,他却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对爱白喝茶不付钱的唐铁嘴,他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有些鄙夷、蔑视,然而,表面上依然是笑着打哈哈,不愿得罪。
2、常四爷的形象:
①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②常四爷的取名用的是谐音法。“常四爷”即“尝试爷”,一个敢于尝试的人,自然是有见识、有勇气、有创新精神的人。常四爷原是享有清朝特权的旗人,后来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铁杆庄稼”没有了,就凭膀子卖力气、卖青菜。常四爷还是一个有远见、有骨气、乐观豪爽的人。身为旗人,他能看到大清国的本质,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的公道话,被吴祥子、宋恩子二人告密坐了一年半的大牢。他每天五更出来弄青菜,还惦记着王利发的小茶馆开张,买不着菜,于是便主动送去一串腌萝卜、两只鸡;至于价钱,他让王利发瞧着给就行了,后来接了钱,看都没有看一眼就揣在怀里了。常四爷主动请松二爷出去喝两盅,很大方地对王利发说:“我可就不让你啦,没有那么多的钱!”其实呢,他是知道王利发要招呼茶馆的生意,诸事要准备,分不开身去消闲。常四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抱定一个信念:“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对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的常四爷,正是不甘受奴役、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反抗的中国人民的一个出色代表。
3、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4、刘麻子、唐铁嘴等:
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
【补】
刘麻子的取名用的是谐音法。“刘麻子”即留下一身麻烦的意思。刘麻子是以说媒、拉纤、买卖人口为生的“纤客”。先前“走八旗老爷们、宫里太监们的门子”,比如将康顺子卖给庞太监,生活还算过得舒服。后来改了民国,“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刘麻子只能“干瞧着,摸不着门”,所以面临的麻烦事就多了。你看,刘麻子一出场便“丢了魂似的跑来,和李三碰了个满怀”,为啥?人家外面正在抓兵丁呢!难怪刘麻子喘着粗气劝李三:“别,别,别出去!我差点叫他们抓了去!”“我的妈呀,吓死我啦!”待刘麻子刚回过神来,康顺子找进茶馆来认出了他。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康顺子好一顿数落刘麻子:“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在康顺子要跟他算算账,动手打他的时候,刘麻子只得以“好男不跟女斗”为借口,撒腿跑了。在刘麻子重操旧业,准备好好敲诈急于买媳妇的大兵老林、老陈时,被宋恩子、吴祥子二人横里插了一杠子,不但生意黄了,而且最后还让宋、吴二人栽赃被当作逃兵抓了去。这刘麻子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了米——倒霉透顶了。
唐铁嘴的取名用的是谐音加意义的方法。“唐铁嘴”即“荡铁嘴”也。“荡”表明此人是一个浪荡公子,好逸恶劳的市井闲人;“铁嘴”自然表明了他是能说会道、靠耍嘴皮子生存的人,这一点,从他算命、相面的职业就可以得到证实。“铁嘴”之“铁”,一方面说明他的.嘴上功夫好,能将稻草说成金条,善于圆场,很能哄住一些人;一方面又暗示出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式的人物。他爱占小便宜,常到王利发的茶馆里去白喝茶,就是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他算命、相面的生意好了起来,改抽“白面儿”了,也没有打算还茶钱。王利发一提到他所欠的茶钱,他就打哈哈,准备开溜。唐铁嘴拿了报童的报纸,也不想付钱。他居然吝啬到连报童这种小本生意的本钱都不想给付,真是“铁”得可以了。
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崔久峰的取名用的是谐音法。“久峰”即愧疚、讥讽的意思。崔久峰为自己做过国会议员而愧疚。在认清了“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的实质之后,他躲在王利发的茶馆后面天天念经、修持、忏悔。他认清了中国不从根本制度上实行变革,革命也好,实业救国也罢,终免不了“你我都得作亡国奴”的结局。所以,这位年轻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血性汉子,最终走上了“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的道路,过着避世远祸的生活。
吴祥子、宋恩子:
吴祥子、宋恩子二人的取名用的是谐音法。“吴祥子”即“无肠子”,“宋恩子”即“恩义送光,自己丝毫不留”。此二者是没有心肠、不讲良心,没有廉耻、不讲恩义的人:有皇上的时候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给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就给谁效力。这两个奴颜婢膝的小人,专靠告密得些官府赏钱过日子,他们为了盯上一些思想进步的学生而来到王利发的茶馆,还厚颜无耻地提出让王利发给他们发月钱:“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分明是在暗示王利发——月钱不能给得太少了,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真是一副流氓无赖的面孔!在茶馆里听到刘麻子与老林、老陈三人交易的对话时,竟然不动声色地要算计他们。待到军官带人过来盘查逃兵时,吴祥子曲意指证刘麻子是逃兵,轻而易举地吞占了老林、老陈一半的现大洋。临走之时,吴、宋二人也没有忘记要到茶馆后面再去抓两个学生,好到官府去领些赏银。
老林、老陈:
二人的取名用的是拆字法和望文生义法。“林”即两块木头,“陈”即陈旧、落伍。此二人的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陈旧、落伍的木头人。这二人真是老实巴交,太不灵活了,要不然,怎么会“当了十几年兵,连半个媳妇都娶不上”呢?这二人不善言辞,翻来倒去就只有那两句话:“你看,我们俩是把兄弟”“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如此笨嘴拙舌的木头人,难怪刘麻子要敲诈他们,宋恩子、吴祥子要打他们的鬼主意!
5、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补:满清辫子沿革
满清男人留辫子,自有来路。 满族是女真的后裔,他们的发式也继承女真的特征。女真是一个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山林里的民族,那里道路崎岖,猛兽出没,为了多获得山货和野味,经常在林子里一呆就是十几天,遇到危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被树枝钩住而迅速脱身。所以,女真人的衣服和发式都是简洁的,简洁到让汉族人看了,觉得应该用“削发如僧”来形容:头发剃光,只是在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一绺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胡须也只是在鼻子底下留着几根。
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他意识到,“剃发”是祖宗的成法,所以每攻占一地,都要以此作为归服的标志。
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兵攻入北京,努尔哈赤一样,用“剃头”来判断人们是否降清。命兵部发文告:“凡投诚官吏军民皆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刚成立一天的革命军政府发布《宣布满洲政府罪状檄》,文中历数清廷多条罪状,其中第8条就指斥了清廷强令汉人留辫发的罪状。因此,军政府号召全体军民,立即剪掉辫子。11月7日军政府又发布命令,要求军警政三界人士从10日起,限定三日内剪除发辫,否则革除其职。独立各省也都把剪除辫子当成去旧图新的标志。据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一时间,剪辫浪潮如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③大兵:!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茶馆》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
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精读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揣摩结构艺术。
第三课时朗读品味,欣赏语言艺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立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抓住本质,分析概括的过程。例如马五爷是“吃洋饭”的,透过他的威风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势力。又如宋恩子、吴祥子是两个爪牙,可以归入清朝封建势力。
提纲可以整理如下: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社会渣滓
民族资本主义
市民
农民
按照这个提纲,分析剧情,就可以认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
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他“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透过庞总管,可以看到清朝封建主义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她挥起屠刀,血腥镇压维新运动。谭嗣同问斩,还要搜查谭嗣同余党,搞得满城兵荒马乱,一片恐怖。宋恩子之流的特务,充当朝廷耳目,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仅仅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监狱。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
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相面骗人的唐铁嘴,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
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
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
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
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
主要人物分析
王利发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
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把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结构分析
老舍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
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分分类,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是表现封建社会的两极对立。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第三课时
语言欣赏
《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比较是鉴赏的一种方法。如果比较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可以鲜明地领略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例如
①轰出去!
②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③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④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
精彩的语言很值得欣赏。秦仲义向王利发提出:“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王利发的答话不是恳求不要提价,也不问提多少,却说“二爷,您说的对,”还来个“太对了!”还竭力奉承,说“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在秦仲义面前非常顺从、谦恭、竭力奉承,讨人喜欢,可见他的玲珑乖巧,用秦仲义的话来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不滑!”剧作家用精彩的语言刻画了王利发的“滑”。
《茶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2、默读课文第2节,并能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3、了解扬州茶馆的特点,感受喝茶那种平民化的趣味,并引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中国小吃文化。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能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茶馆
2、交流:你有没有去过茶馆?吃过什么茶点?
3、板书:扬州
师述:扬州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山灵水秀,而扬州最的就是茶馆。
4、齐读课题。
5、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国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他朴实的语言中,去感受扬州茶馆那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走进扬州茶馆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介绍作者(出示多媒体)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扬州茶馆的特色是什么?
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扬州茶馆的茶食名称。
3、交流。
4、在那么多的特色茶食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茶食?
5、学生自行准备,然后交流。
四、语言实践和课外延伸。
1、咱们班有的同学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四川,还有其他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小吃,请这些小朋友来介绍一下?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观察,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2、你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特色小点?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吃。
《茶馆》教案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剧的情节,明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2.鉴赏本剧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概括情节
2.鉴赏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学生中是否有知道老舍的剧作《茶馆》的,如果有,是否看过人艺的话剧《茶馆》,如果看过,请同学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1.老舍剧作《茶馆》简介——(课件展示)
【说明】
此处简介只给学生展示剧作的第一、三两幕,为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茶馆》的情景之中,引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应该尽量以客观叙述为主,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以免先入为主。
2.诵读,梳理情节,明晰卷轴式结构特点。(课件展示)
【说明】
在学生诵读完后,让学生对本幕剧的情节作概括。可先让学生大致叙述一下情节内容,然后根据展示的课件概括情节内容。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句式来概括同一表现内容的情节,比如“人民生活苦难”部分用名词性词组,而“黑暗势力横行”部分则用主谓短语,第三部分则是用对仗的句式。
不过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所给的答案只是参考,如果学生有概括的更好的,则应选用学生的概括。
学生的概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的客观叙述,如:康顺子的求工;另一种是加上了学生的感情色彩,如:“难民的哀告”。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朗读,品味语言特点。
【说明】
此过程应该与上述的梳理情节结合起来,在学生概括到一个情节时(一共九组故事),让他们找出他们认为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这样使得学生一边熟悉了课文一边又可以赏析本文的语言。此处只需要学生朗读出感情即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没有必要做分析总结,但如果学生有话要说,则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活动布置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他们喜欢的一幕(本剧的一个情节),并选出合适的人选排练出来,下节课课上演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话剧录像的对比,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1.学生表演《茶馆》的片断
【说明】
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结束后,让大家对表演作一简要评述,重点针对语言表述能否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未表演小组可以课外另找时间表演)
2.看录像
【说明】
在学生看录像时,教师要明确:1.参加表演的同学注意自己表演中的语言表述与录像中的`语言有什么区别;2.未参加表演的同学注意录像中的语言与剧本的区别。并做简要记录。
3.揣摩语言
【说明】
在学生看完录像后,教师可以让参加表演的同学和未参加表演的同学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部分教学实践中,参加表演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语言是完全的按照剧本背诵下来的,缺乏生活气息,未参加表演的同学则会发现而录像中的语言十分的生活化,艺术家们并没有完全的按照剧本的语言来表演,而是有的地方加了语气词,有的地方换了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有的地方有换了语序。而正是这种语言的生活化将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展示给了我们。
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一定要熟悉剧本与录像的差别,要对此有感悟才行。
要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悟。学生的切入点可能会出于教师的考虑,但只要他们的感悟是针对语言表达的,就表明他们已经有了收获,教师不必勉强的做总结评述。
4.表演
【说明】
在学生揣摩完语言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表演一下刚才演出的片断,以巩固刚才揣摩语言所获取的成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搜集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2.评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意义。
教学重点:
评析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意义
教学过程:
1.搜集信息
【说明】
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话剧《茶馆》的相关信息,筛选出有关王利发的分析资料。如果学校的条件不允许,教师可将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的相关材料引发给学生,作为他们筛选的基础资料。
2.整理信息
【说明】
让学生就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做一个总体的概述,要求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3.分析、讨论、评价
【说明】
让学生结合所搜集到的材料以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发表对王利发人物形象意义的看法,并写一篇有关王利发的人物述评。
特别说明:如果学校网络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将数据库中提供的有关王利发的述评资料节选下来,印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
【《茶馆》教案】相关文章:
《茶馆》教案02-28
茶馆教学设计08-05
《扬州茶馆》教学设计04-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