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很神奇,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特点
1.请同学们拿起课文纸,轻轻地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描写了庐山的云雾。
2.默读2、3自然段,找出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
3.指名说,齐读。(板书: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能给人如此奇妙的感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生读,师巡)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成红色) (板书:千姿百态)
2、“ 千姿百态”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样子
3、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样子呢? 一生回答后,老师再与学生接读这几个比喻句:师说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4、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哪一幅图对应书上哪一句话,说说你的依据。
A: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①山头的云雾
②“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③白色绒帽
B: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①半山的云雾
② 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③一条条玉带
C: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①山谷
② 弥漫:充满,布满
③茫茫的大海
D: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①山峰
② 遮挡:遮蔽拦挡
③巨大的天幕
5、齐读这一段话
师述:大家看,这一段中,作者第一句先总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四句再详细介绍庐山的云雾是怎样千姿百态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总分写法。
其次,作者在写每一种云雾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写得既生动又具体。再看,这四句话,虽然都写云雾,但写法又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试着来用一用这些写作方法。
6、出示填空,试着背诵
庐山的云雾( )。
那些( )在( )的云雾,就像是( );
那些( )在( )的云雾,又像是( )。
云雾( )山谷,它是( );
云雾( )山峰,它又是( )。
总结:本段围绕中心句,从四个方位展示了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静态美。(板书)
过度: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瞬息万变。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节,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划出来。指读,齐读。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瞬:一眨眼 息:一呼吸
3、理解“变化之快”,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理解“变化之多”,变成了哪些事物?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仅仅只变了书上的这几种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想象一下,庐山云雾还会有怎样的变化?
理解“变化之大”,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5、怎样才能读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能表现云雾变化快的词句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
6、指名读。评价。
7、齐读。
小结:这一段和第二小节一样,也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庐山云雾的动态美。(板书)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播放画面 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深深吸引了游人,游人都不想回家了。这就是流连忘返
你曾经在哪玩得不想回家呢?用上“流连忘返”造一个句子。
同学们,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出示第一节)当你
庐山的美远不止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引读: 景色秀丽的庐山
同学们请看:播放画面:
六、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古至今,有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深深吸引,从而留下了传世佳作。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著名的两首。
(出示、齐读古诗。)
师:你喜欢庐山吗?为什么?
其实,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到处都是美丽的风光。我们应为生在这美丽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陶醉其中吧,齐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写铅笔字“们、叶、江”
3.朗读背诵儿歌,试着仿写儿歌。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画小手,会拼读词组,知道小手能干哪些事情,围绕小手的用处,练习说话。
2.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学会礼貌地向别人借东西、还东西。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时间: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图上画了什么地方?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
2.指导画小手。
(1)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小手的?画小手需要哪些东西?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快又像呢?
(2)指名回答。
(3)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手示范。
(4)边画边讲解:画小手时,一定要注意把白纸平整地摆放在桌上,左手五个手指分开,按住纸不要移动。右手用笔在手掌和五个手指间画,这样就画好小手了。
(5)学生拿出纸笔,练习画小手。
(6)反馈,集体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3.指导说小手。
(1)出示图画
(2)认读拼音词。
①出示拼音词:pāi píqiú ná kuài zi
dǎdiàn nǎo
②指名读,正音:ná、nǎo(鼻音)kuài、diàn(三拼音节)kuài zi (轻声)
③出示词,认读: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
④指名读,齐读。
(3)小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会拍皮球,会打电脑,还会拿筷子吃饭,手的作用可真大!
(4)说说我们的小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教师相机纠正动词是否用得准确。)
4.练习说话。
(1)指导说好开头第一句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或者:我的小手真能干……)
(2)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我的小手可以( ),可以( ),可以( ),还可以( )。我的小手真了不起!
三、练习
1.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老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认读:们、叶、江
(2)指名按照笔顺书空,这三个字的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左右结构,从左到右书写)
(3)三个字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4)复习描红、仿影要求: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5)教师范写。
3、练习
(1)集体书空练习。
(2)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仿影。
(3)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进行个别辅导。
4.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字,指出书写时存在的问题。
教学读读背背
1.指名读第题目。说说题目中有哪些要求。(朗读、背诵)
2.指导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同桌互查。
(4)指名读。齐读。
3.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1)图上画了什么?
(2)儿歌中把爸爸、妈妈比作什么?把我又比作什么?
(3)“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我得到了父母的爱,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4.练习读背。
(1)自由读,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5.我来当个小诗人
(1)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生活十分幸福,就像小鸟离不开大树,大树喜爱小鸟一样。如果让你来编编儿歌,你打算怎么写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2)出示小诗,读一读。
爸爸是一朵小花,
妈妈是一朵小花。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蝴蝶,
在两朵小花间飞来飞去。
(3)学生仿照着创作小诗,现场说一说。
6.作业:
(1)把创作的小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完成同步导学。
第三课时
一、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说说每幅画的意思。
2.指导说话。
(1)小猴是怎样问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小猴在干什么?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
三、练习
1.指名回答图旁的问题。
2.将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四、反馈
1.同桌分角色表演。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
(1)教师相机点拨:你们看,小猴说话多有礼貌呀,在向别人借铅笔时用了“请”字。
(2)小猴得到了熊猫的帮助,应该对熊猫说“谢谢”。熊猫也会客气地对小猴说“不用谢”。
4.学生演练。
5.评价小结: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用过以后要及时归还。借东西、还东西都要注意应该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礼貌,用上礼貌用语“请”“行吗”“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
五、拓宽内容,强化交际本领。
1.除了借铅笔,平时,同学之间还互相借过哪些学习用品?你是怎样向别人借的?怎样还的?别人又是怎样说的?
2.分小组练习表演。
3.评出最佳表演奖。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近语文,魅力无穷。
1、“家”字解析-----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2、笑话------公交车上超挤,有一女人站在门口。从车后面挤过来一个gg要下车,跟那女的说了一句:“让一下,下车”。那个女的没有动。gg挤过去时就踩到她了。
结果那女人好厉害的,不停地骂:“神经病啊你!神经病啊你!~~”,还超大声,搞得全车都在看。gg一直没有说话,下车时忍不了了,回头对那女人说:“复读机呀你!”
后边有几个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刚才的一幕,甲说:“你神经病呀你!…………”乙说:“你复读机呀你…………”全车人暴笑~!
后来,有个小mm也要下车,挤过去怯怯地说:“我~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经病~!”
全车人再次暴笑~!那个女人没有说话,可是从边上飘来一句话:“你是不是没电了?”
全车人暴笑不止~! (适当分析,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3、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语文的身影?举例说明。
----------日常交谈、广告、对联、合同……
二、语文的概念
1、语文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中国官方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与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今天,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文学表达的结合。
2、“大语文”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3、听--- 学会倾听,听懂表面意思,听出言外之意。
说--- 在听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表达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
读---- 学会阅读
写---- 写作
三、初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
知变化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重,中考压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方法,不能再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
1、首先,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一想语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语文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你就会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要解决四个问题:
a、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包括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b、了解课文大意,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或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试完成课后题。
d、读了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最好能写下来。
e、圈点勾画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勾画圈点的符号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画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点句等)。
“~~~~”画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画在文章段落旁边(精彩语段或结论)
“?”点在生字、生词下面。
“□”圈画出重要的字,词或优美词语。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此处需要认真思考。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学中或听课时有疑问,需向人请教或查阅参考书。
“①、②、③”标在有关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几个要点。
书上做的标记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符号使用,标记符号一经使用就不要随意改变。但应注意不要在书上标注太多的符号,因为标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学会上课听讲。
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
a、眼看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挂图、投影等,看课文内容。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
b、耳听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讲析,听老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力。
c、笔记
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讲的结论也是重点,这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记在哪?语文课上一般记在书上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上,整理总结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
怎样记?充分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如重复、停顿、板书时抢记,逐渐培养听记结合的能力。
d、积极答问
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答。
e、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认真复习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可见,及时复习可以在学习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b、复习之后,再做作业,不能够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找答案。不懂做的题目先放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剩下那些不会做的,就是接下来再次复习的重点。将相应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之后再做作业。一定要做到做完作业,就已经将今天的知识全部掌握下来。
c、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3、关于写作
(1)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养成睡前阅读半小时的习惯,可以读名著,也可以读微型小说,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并学会做批注,尽可能的写读书笔记。
(2)、多写多练。
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并且做到言之有物,不写流水账,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记下来,并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应做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自己学习写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文应从有意识的模仿开始,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本学期教学常规要求
1、练字
每天一页,先摹后临,要求上交检查。并做到一月一个小进步,一学期一个大进步。可以自由写,也可以每天专门只练某一个字。
2、预习检查
准备一本预习本,将预习所做到的步骤逐一写到其中,有些步骤可以附上相应内容,也可以写在书本上一起检查。
3、周记
每周一篇,字数400以上。由教师指定相应主题。
4、读书笔记
读名著,写感受或摘抄并赏析优美句子,或者其他有效形式皆可。
5、作文素材积累
指定主题的人物事例或名言积累。可以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6、名著
《鲁宾逊漂流记》,每周一定的阅读量,并且在单元考中占据一定比例分值。
五、作业
按照预习要求,完成第二课的预习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目的:把握人物形象,《陈奂生上城》..。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
过程:
一、文章导读
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
二、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情节设计精巧,耐人寻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这两个因素使“奇遇”成了自然。
卖油绳的设计。能做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便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预示“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的设计尤为妙巧。高烧时神志不清,锤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三、测试
下面几句的话的语序已经打乱,请排列
①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
②他去卖什么?卖油绳。
③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④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⑤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
⑥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
对下面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陈奂生想到这里,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见他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
A.陈奂生因吴书记送他去招待所这件事非常感动,他的眼泪表示了他对党的关怀的感激。
B.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自己的朋友;吴书记救了他的命是友谊的体现。
C.陈奂生认为吴书记是大好人,大好人就是救人于危难之中。
D.陈奂生身上存有封建的小农意识,他认为吴书记救他是一种“拔刀相助”的讲义气行为,而不理解这是党的干部对人民的关心与爱护。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小结: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指的是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觉得母亲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
四、作业设计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培养你的自理能力,当时你的的想法又是怎样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音乐实践参与活动,体验歌曲的风格与形式,表现少年活泼、欢乐情绪。
2、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的唱法。
3、在歌唱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完整学唱歌曲,并有感情地演唱。
2、学生能用自信、坚定、雄壮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观看图片
雄鹰雏鹰: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看他是谁?【图—鹰】
生:鹰、老鹰...
师:大家说对了,是鹰,你看它在天空飞翔的姿势帅不帅?。。。。帅,但是它可不是生来就会飞的,为了让他们学习飞行,鹰妈妈会把他们从高高的悬崖上摔下去,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残酷训练,那些胆小的幼鹰最后会被摔死,只有那些勇敢的雏鹰凭着自己不怕困难的信心,最后张开翅膀学会了飞翔。那你们觉得我们是不是该学习它们这种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是的。
师:为了让更多人学习这种精神,人们还专门写了一首歌《雏鹰之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背景这首歌是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背景下创作的。所以说这首歌专为你们这个阶段的少年写的一首歌,今天那就让我们自豪、自信地来学习这首《雏鹰之歌》吧!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8页。
二、新课教学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请同学们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说的很棒)
2、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思考两个问题:你觉得这首歌
可以分为几部分?演唱的顺序是怎样的?看看哪个同学听的仔细认真。
(两部分)生:···前两行的歌词读2遍。因为这里有个【反复记号】,那其余的部分读
也是两遍,这里有个D.C.【从头反复】,那这两遍的结束句是一样的吗?...不是....大家观察的`很仔细。
三、学习歌曲
1、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接下来大家跟我把歌词读一读。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生:···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整齐,也很认真。
2、学唱旋律
师:
下面跟着老师的琴分句学唱歌曲旋律,
3、用啦轻声演唱歌曲
4、我弹一句旋律,请你们把歌词填进去。准备好了吗?
5、歌曲难点教学
①后半拍起唱6202
越过高山
②一字多音
6.565少年啊
③歌曲重点句的演唱。祖国明天的雄鹰。上行收尾
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
④音乐记号:认识下滑音记号。了解下滑音作用:活泼诙谐(同学们在唱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音乐记号?)
生:....下滑音,上滑音。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同学们看这一句,----(图符1)有下滑音的地方听
起来,有什么感觉呢?你听,-----师范唱【蓝天里...中】谁来说一说?生:像坐滑梯一样滑下去。
师:你的感觉真准,你说的真形象,请坐。
师:接下来我们连起来唱一遍
6、跟琴连起来唱一遍。
7、加入节奏(拍手)(合伴奏)
师:刚才在唱歌的时候我还发现第一行中有几个拍手的节奏型。你会吗?(生自由思考。)师:大家拍对了,你看,----
师示范。大家一起来试试。。。生示范。
师: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拍拍你的小手,来给演唱加上这两处拍手伴奏。跟着伴奏唱一遍。
8、分男女声演唱。
四、拓展延伸体验音乐
1、观看图片
进入了21世纪不少作曲家谱写了很多少年儿童励志歌曲,其中在512汶川大地震英雄少年表彰晚会上的歌曲《英雄少年》最为激人奋进。
2、聆听《英雄少年》
五、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雏鹰之歌》,也学习了下滑音记等一些音乐记号,并体会到了音乐记号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像歌里的雏鹰一样,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做个坚定自信、勇往直前的好少年。
教学反思:
《雏鹰之歌》是一首比较新的歌,而且好听,很有劲,学生挺喜欢的。这首歌有两个特点,一、是带有新疆地区的音乐风格。二、是有许多的下滑音。因此,我设计了考核的环节,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在教授《雏鹰之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下滑音,及无形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再次,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我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我还在教学中加入了律动环节。孩子们在感动中一步步学习体验歌曲的旋律走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广玉兰特点的句子,品读感悟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理解作者喜爱、赞美广玉兰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的赏读,体会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搜集有关具有坚韧不拔品质的植物的诗句。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有这样一种树,它高大挺拔、花朵高雅、叶子常青。它就是-----广玉兰[板书] 真美啊!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广玉兰》的第一课时。广玉兰的气味幽香,花瓣纯洁。在陈荒煤先生的细腻描绘下广玉兰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用书中词语说说广玉兰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 二)、精读感悟
1、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幽香、纯洁的广玉兰。但比起它的幽香、纯洁。作者更爱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来仔细欣赏广玉兰开花的不同形态。
2、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形态的广玉兰花?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呢?把你最喜欢的这一种形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自读,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出示四幅图]含羞待放
(1) 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含羞待放]
(2) 你仿佛看到什么?这就写出了广玉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你能读出害羞的语气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刚刚绽放
(3) 这个句子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个词看出来?[迫不及待] 这个词写出了小蜜蜂什么心情?
(4) 为什么小蜜蜂那样迫不及待钻进花苞?猜猜看?[花香花美] (个别读、齐读)婴儿的笑脸
(5) 这句话把盛开的广玉兰比作什么?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纯洁甜美的。) (个别读)
(6) (美吗?听到甜声,可没看到同学们的甜美的笑脸,谁能再读一读?)
(4) 有没有谁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个别读)
(7) 为什么喜欢凋谢的广玉兰?你从凋谢了的广玉兰感受到什么?
(8) 对呀,这颗粒就是新生命的种子。这虽然没有其余几种形态花美丽。其实里面蕴含着一种美。生命之美、希望之美、力量之美。
(9) “数世同堂”是什么意思?周围数世同堂的家庭是怎样的? 放在这段话里怎么讲?
(10) 出示:这就叫数世同堂。有的话凋谢了,旁边又盛开着。这一朵刚开,那一朵含羞待放。不断有花谢,不断也有花开着。这就叫——生生不息。 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生命力]齐读。
5、师:同学们仿佛看到了美丽洁白、生命力旺盛的广玉兰花。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图,引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一种形态的花。
6、这么优美的文字,我们怎么不把它留在心间呢。选择最喜欢的试背。(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指名背诵。
7、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敢说这不仅仅是一株美丽的树,更是一株充满生机的树。
作者为什么把广玉兰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总分总结构、结尾呼应、并列关系、运用比喻拟人等。 的确,作者深受广玉兰,所以用心观赏,用心感悟。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才把广玉兰写得生动具体。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导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3)教师追问: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
(4)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
预设①: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团黑影。
预设②: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走进夜晚,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好,说出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兴趣学习。
二、初读诗歌,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厂”。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胆子、勇敢、往来、外面、窗户、忙乱、偏见、散步、原来、好像、微笑。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适时纠正字音。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悟教学。通过出示《静夜思》背景插图,优美的配乐,李白的图像,以及理解“霜”这个词的图片等,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
(3)游戏环节――小火车过站台,每过一个站台出示一个本课生字,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记忆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诗歌大意的同时认读生字。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朗读中识字、认字,通过圈画生字、拼读生字等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1.逐段朗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1)在第一小节中,找出描写“我”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读这两句时,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指导。
(4)全班齐读,读出小朋友对夜晚害怕的心情。
(5)第二小节中,找出描写“我”从害怕夜晚到变得不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本是“我”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读得轻一点儿、慢一些,仿佛真的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7)指名学生朗读汇报,注意伴随着小朋友心情的变化,朗读语气也要发生变化。
(8)朗读比赛,读中体会小朋友从害怕夜色到喜欢夜色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以读为主,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汇报朗读、多种形式来诵读课文,仿佛看到了夜色神秘而又迷人的景色,体会小朋友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逐段品读,突出了段落的呈现特点,又降低了读课文的难度。
四、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1.过渡:通过诵读诗歌,我们体会到了小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语言当中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生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指导书写生字――看、笑、外、晚、再。
(1)学习生字――看。
①引导学生在第一小节中找出生字“看”,并读出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学习“看”: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运用字形记忆法识记生字。
③读出诗歌中带有“看”字的这句话,体会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理。
(2)学习生字――笑。
①教师在黑板演示,学生书空,学写生字――笑。
②师生互动,做一做微笑的动作,体会微笑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生字――外。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生汇报识记方法。
(夕+卜=外)
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汉字,学生书空。
③注意“卜”的写法,先写垂露竖,再写点。
(4)学习生字――晚、再。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习书写。
②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3.比较识字法:书写带有“巴”的生字――“色”“爸”。
(1)观察生字“色”“爸”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上下结构,下面都是“巴”字。
②不同:书写“色”字,上面稍小一些。书写“爸”字,上面稍大一些。
(2)比赛书写汉字,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汉字,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得美观、大方。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生字的含义,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掌握字音,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仅记住字形,还理解生字的意义。
五、总结全文,再次感受夜色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诵诗歌,感受小朋友对夜晚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体会了诗歌优美的语言,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体会夜晚美丽迷人的景色。
2.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带着对夜色美好的情感诵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
板书设计
夜色
害怕――不害怕
从前胆子很小――现在喜欢夜晚
教学反思
《夜色》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本文以小朋友对夜色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夜晚,感受深夜时,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诗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训练中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在读中识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9
《散文诗两首》之——荷叶 母亲
冰 心
学 习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
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
会人间至爱亲情。
作 者 简 介
宋体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解释下列词语:
听 读 感 知
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研 读 感 悟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2、请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精选)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