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考虑: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局部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考虑。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局部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身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规范: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整体掌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身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身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三.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继续习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植树造林的道理。
认识11个生字,会字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书写“以、更”。
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插图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松鼠吗?你们知道松鼠是什么样的?谁愿意说一说?[板书:松鼠]你们对松鼠有些什么了解?[板书:松果]
齐读课题。
小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生字词的情况,通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小松鼠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以下生字词(带拼音):(指名读)
[ 聪明 活泼 忽然 眨 眼睛 如果 总有 以后 主意]
3、学生认读去掉拼音后的词语。(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4、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挂图)说说小松鼠在森林里干什么?
2、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看着绿油油的松树,吃着香甜的松果,你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五、指导写字“以”、“后”、“更”
1、注意观察“以”:哪些笔画落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一点。
2、注意观察“后”的两个撇:“平撇”和“竖撇”(平撇要写平,竖撇要先竖后撇)
3、注意观察“更”的.“竖撇”,要先“竖”后“撇”。
4、学生描红,教师范写“以、更”。
5、写字练习,展示作品,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2、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出示投影)引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学习自由读句子)
讨论:读了这句话,大家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出担心、惊讶的语气。
大家想一想,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到处是(读词)光秃秃的,小松鼠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松鼠为了自己有吃的,有住的,想出好主意了。
(出示投影3)你们看小松鼠在干什么?
如果你是小松鼠,你还会怎么做?
2、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到了春天,小松鼠种下的松果怎样了?
(出示投影4)小松鼠成功了吗?我们用欣喜的语气来读第五自然段!(师范读,生自由读。)将来这里会怎样?(齐读最后一句)
讨论:小松鼠在这松树林里生活得怎样?
五、写字指导“主”、“意”、“总”。
1、注意“主”在田字格中笔画的位置。 、
2、区别“意”与“总”心字底的不同。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评议。
六、扩展活动
小松鼠和其他的小动物们在松树林里生活得怎么样?动手画一画未来的森林。
板书设计:
松鼠和松果
松鼠 ————吃————松果
(种)
长 松 树
教后记: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陶行知用四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学习陶行知理解他人的宝贵品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陶行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主动认识了错误。
2、 王友为什么会流下悔恨的眼泪,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课 型:阅读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1、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曾用四块糖使一个同学主动认识了错误,你相信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篇内容。
(2) 小组互动。小组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 集体交流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自主读书情况。
3.抓住词句,理解课文。
(1) 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围绕“陶行知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和“王友是个怎样的学生”这两个问题,相互讨论交流。画出相关语句,用多种形式朗读。
(2) 自主合作,练习对话。
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从而体会到陶行知是用四次层层深入的话语对王友讲道理 ,使他主动认错的。而王友也不是坏孩子,他是个正直,善良的学生。
4.检查识字。
5.作业:回忆自己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当时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进行口语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公输》教案09-18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