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m2 1 m2=()dm2 1 dm2=()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dm 23 km2=()m2
(2)3400 dm2=()m2 9000000 m2=()km2 580cm2=()dm2
(3)70000000 ㎡ —7k㎡=()k㎡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2
教材分析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出示检验结果。
4.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 脂肪不超过50克
(≥) (≤)
荤 素 搭 配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 = ( )元
9分米 =( )米
7分 =( )元
135克 =( )千克
3元4角 =( )元
3分米2厘米 =( )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 ),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2.0.78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 ),
读作:( )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 零点零八 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
(2)4.32是三位小数。( )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 )
0.926( )
0.296( )
0.269( )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2、3题
2、完成相应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4分米=( )米
52厘米=( )米
450克=( )千克
69克=( )千克
5元6角7分=( )元
1米5分米 =( )米
2、(1)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0.36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0.4米里有( )个0.1米。
(4)0.5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四)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48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3、培养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名数改写与小数点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得数。
45÷1000=3.14×1000=
9.6×100=43÷100=
105÷1000=2.9÷10=
2、回顾什么是名数?什么是单名数?什么是复名数?(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用小数表示的名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出示课件例1
师: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里有四个小朋友,他们在比身高,
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吧!
(1)提问:观察情景图,这些小朋友的身高各是多少?(80CM
1m45cm1.32m0.95m)
(2)提问:这些身高数据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有用“米”或“厘米”作单位的单名数,也有既用“米”
又用”厘米”作单位的复名数。
(3)提问:能直接比较他们大小吗?怎么办?
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的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
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小数与单位换算)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可以怎样改写?
预设:?把它们都化成相同单位再比较。
?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把它们都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5)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
出示:80cm=()m
提问:看一看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师: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高级单位,较小的单位叫低级单位。这道题
就是把“厘米”作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单
名数。
师:应该怎样改写?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80
80cm=m=0.8m
100
80cm=(80÷100)m=0.8m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要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板书:
÷进率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小数点向左移动)
(6)学生练习
24dm=()m
1450g=()kg
13mm=()dm
2、学习含有低级单位的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出示:1米45厘米=()米
(1)提问: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方法一:1米45厘米=1米+45厘米
=1米+0.45米
=1.45米
方法二:1m45cm=145cm=1.45m
(2)提问:怎样把含有低级单位的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小结:复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相同单位的数不变,低级单
位的数除以进率变成高级单位的数,和原来的整数相加。
(3)练习
6km350m=()km
8t40kg=()t
5㎡20d㎡=㎡
()
3、回到例题,给四位小朋友排队。
1m45cm>1.32m>0.95m>80cm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1)305kg=30.5t(×)
(2)25dm=250m(×)
(3)1250cm=12.5m(√)
2、学生之间互动
同桌出两道“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老师抽选两组同学
练习题,出题小组代表把练习题板书到黑板上,抽取同学回答并做
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可提出这节课还没有涉及到的其它单
位的换算。
3、小结“小数与单位换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板书:(1)明方向(2)确进率(3)移小数点
四、拓展提升(用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是把一块长方形麦田的长和宽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后画出的
图形。5
求这块麦田的实际长
和宽是多少米?
五、潜能开发
乐乐的书桌桌面长90cm,宽50cm。如果书桌的长不变,宽延长
20cm,那么延长后的桌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合多少平方米?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来分析讲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
七、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80cm=()m1米45厘米=()米
80
80cm=m=0.8m
100
1米45厘米=1米+45厘米
=1米+0.45米
80cm=(80÷100)m=0.8m
=1.45米
÷进率
1m45cm=145cm=1.45m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
(小数点向左移动)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7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本单元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以下两点:
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动力。通过计算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0.3×0.2的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计算小数乘法,再次设疑:同样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积是一位小数,有的积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设疑: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探索,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习题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习题以闯关形式出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题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巩固和深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使全体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同学们,市政府修建了一个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的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街心广场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引导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长方形)
2.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3)地砖的面积是多少?
(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计算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汇报)
(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为30×20=600(米2)。
(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
师:地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6.汇报结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转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30×20=600(米2)
花坛的面积:3×2=6(米2)
7.引导:看一看这两个长方形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这两个长方形的长由30米到3米,缩小到原来的;
(2)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由20米到2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面积从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缩小到原来的。
师:用上面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9
内容:
小数加减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20xx年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沏茶”“烙饼”等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应该要珍惜的是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优化的思想去学习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课题:优化)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一:沏茶问题
1、问题导入: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3、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想一想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
4、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5、互相交流,展示方案。
课件出示流程图:
方案A:一件一件的做:
方案B:几件事同时做:
6、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考虑先后顺序,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像这种使用最短时间沏好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这种思想就是“优化”思想。
情境二:烙饼问题
1、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组织活动:接下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
引导学生用硬币或纸片摆一摆,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说一说用了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烙饼示意图:
3、小结:这样的安排,用时最少,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探索烙4张饼,5张饼……所用时间的规律。
知道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那么烙4张饼、5张饼的最优化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讨论操作寻找最优化方法,并记录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当堂训练
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
24+4806=答案
20558=答案
432-23+55=答案
2518-400=答案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小数的值扩大(或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等。
2.掌握一个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等,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
3.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活动,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理清思路,熟练规律,并渗透归纳、整合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1.口算:
0.1810= 4.310=
0.18100= 4.3100=
0.181000= 4.31000=
2.利用小数点移用的规律计算
计算 结果
93.0710 930.7
93.07100 9307. 这里的小数点能省略。
93.071000
93.0710000
93.0710 9.307
93.07100 0.9307 小数点前无其他数时,应补上0。
93.071000
93.0710000
总结: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还要添一个0。
(2)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不能搞错。
[在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运用中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3.下面各小数和8.73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8.73 87.3 0.873 0.00873 8730
10
8.73 87.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乘10。
10
0.873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除以10。
总结:
1.判断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如果是向右移动,就是8.73乘10、100、1000如果是向左移动,就是8.73除以 10、100、1000
2.观察小数点移动几位,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是乘(除以)10,100,1000,(移动的'数位和0的个数相同)。
[经过二部分的对比训练和比较,使得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4.在( )里填写适当的数。
10 1000
30.07 ( ) 0.062 ( )
10 100
3.732 ( ) 37.32 ( )
5.填空: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3)把21.3( )是2130,把( )除以10就是0.72。
6.在 内填、,( )填适当的数。
3.8 10=38 47 100=0.47 0.0081 100=8.1
17.5 10=1.75 62.7 1000=0.0627 0.084 100=8.4
5.27 ( )=527 10 ( )=0.01 3210 ( )=32.1
0.063 ( )=63
7.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应注意什么?
【通过对比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设计使得知识点得到了强化,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增强了实践运用中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14
数学下册教案02-0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1-11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2-1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3-1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四年级的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07-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