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时间:2024-04-08 07:54:28 教案 我要投稿

第六单元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六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贺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1)小组合作探索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数学

第六单元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太阳》《月球之谜》。有展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果园机器人》。每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介绍相关互联网的知识。这组课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组课文中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对于有的学生用过过电脑上过网,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很感兴趣。对《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这三篇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用列举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但由于学生经历体验不太深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是由于现在信息量很多,到课外书、网上查找资料来理解课文。神奇宇宙、太空探险。我国杨利伟到太空,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整体教学设想:

  1、与生活链接。通过搜集和网络有关的资料,上网查阅与太阳有关资料,搜集阅读与太阳、月亮有关故事、诗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感觉到宇宙的奥秘。

  3、通过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4、鉴于本组课文的特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单元元的所要求的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句。

  3、理解本单元的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图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有关太阳、月亮传统诗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激发他们想学这四篇课文的欲望。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情、读中想。

  2、课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设置一些优美的语句识字,自主探究识字方法。

  3、用变戏法的方式复现生字,巩固认识的字。

  4、要写的字采取自学。师指导写,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

  三、各有侧重:

  (一)《太阳》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太阳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月球之谜》

  1、激趣导入。

  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的了解太阳知识,让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

  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会有月亮悬挂在天际,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亮故事,你能讲一讲吗?月亮中的嫦娥使我们望而兴叹,究竟她什么样?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才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但它却仍然产生了迷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

  2、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收集的图片。

  3、把收集到描写月亮的诗句,展示出来读一读。

  (三)《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悄然走进各个家庭。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哪些功能?学生自读。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你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果园机器人》

  1、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了解机器人吗?同学们交流。

  (2)播放机器人资料片。

  师讲解机器人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有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同人类朋友并肩战斗,它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今天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果园机器人。(板书)

  2、讨论交流机器人有怎样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交流展示:

  1、学习这四篇课文,组织学生召开交流会,把收集到的美的诗句读给大家听看谁收集到的多。

  2、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出来,搞一个太空图片展。看谁收集的最多最美。

第六单元教案3

  1、同学们,如果在放学路上突然下雨了,而你又没有带雨具,正巧有一个同学带雨伞了,并且他把你送回家了,这时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又会怎么做呢?

  2、板书课题《感谢与安慰》生答:感谢

  安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表达态度,从而进入交际的话题。

  生活中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思考:

  1、哪些人帮助了我?我是怎样感谢他的?

  2、谁需要我的安慰?我是怎样安慰他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初步体验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在班上说一说。

  1.说一说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怎样表示感谢的?

  2.说一说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

  3.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4.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一、说一说

  1、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是怎样表示感谢的。

  2、我是怎样安慰别人。

  二、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三、在充分练说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评议。

  四、小组讨论,开展献爱心活动。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知道感恩别人。同时让学生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一、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从两个情境中选择一个,试着表演,分角色进行感恩。

  对自己帮助最大让自己最感动的事,自己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二、全班分组进行感恩。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三、集体评议。

  四、以《感恩××》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找出自己最需要安慰的事情,让小组中成员安慰自己。

  2、全班分组进行感恩。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3、师生评议。

  4、写话练习。

  5、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6、全班交流。

  让学生知道感恩我们的大自然,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感恩我们的祖国,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着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六单元教案4

  一、学情分析

  《芦花鞋》改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

  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边读边想,前后联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带给学生一次精神的旅行和享受,激发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人物的形象。

  2.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积累词语。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出小标题,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按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和感悟。尝试阅读长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感导入感知文本】

  1.以图导入:观察不同种类鞋子的特点。

  2.揭示课题:《芦花鞋》

  (1)体裁:小说。选自《青铜葵花》

  (2)特点:以物命题——写作线索。

  (3)揭示主题:围绕“芦花鞋”讲述的故事。

  3.走近作者:介绍曹文轩与他的作品《青铜葵花》。

  4.阅读课文,导读提示:

  默读课文,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5.检查预习:

  (1)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3)文中芦花鞋的特点描写:_____________

  (4)本文篇幅长,你是如何阅读的?

  6.字词测读:搓进cuō葵花kuí祈求qí遗憾yí hàn污迹wū雪屑xiè

  第二板块【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阅读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3)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交流和旁批。

  (4)思考: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2.根据课文的空行标示,把课文分成相应的几部分,并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8):全家编织芦花鞋。

  第二部分(9-14):坚持冒雪去卖鞋。

  第三部分(15-22):意外卖掉十双鞋。

  第四部分(23-30):卖掉脚上芦花鞋。

  3.串联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青铜一家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青铜冒着风雪,三天便轻松卖出九十双。后来,意外地把最后十双鞋子也卖掉了,并准备把自己脚上的那双也卖出去,赤脚赶路的故事。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总结芦花鞋的制作工序及特点,感受家人编织芦花鞋的心情。

  全家编织芦花鞋:

  (1)制作工序:___________________

  (2)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虽然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但是他们都很乐观向上。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作用。

  “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

  天气:

  边读边想:在这样的.天气下,青铜仍坚持去卖鞋,烘托出青铜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读一读家人劝“青铜”不要冒雪卖鞋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奶奶:今天就别去镇上卖鞋了。

  爸爸妈妈:剩下的十一双,一双是给你的,还有十双,卖得了就卖,卖不了就留着自家人穿。

  葵花:哥,今天就别去卖鞋了。

  青铜: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家人的语言表现了他们对青铜的

  青铜的语言突出了青铜的性格。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找找最能体现青铜性格特点的句子。

  “到了镇上一看,街上几乎没有人,只有大雪不住地抛落在空寂的街面上。不一会儿,挂在绳子上的十双芦花鞋就落满了雪。

  对面屋子里围炉烤火的人招呼青铜:‘进屋里来吧,这里能看到你的鞋,丢不了。’青铜摇了摇手,坚持守在芦花鞋旁。”

  理解:通过运用____、____描写方法,反衬出青铜________的性格特点。

  5.“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思考:他们这么喜欢芦花鞋,为什么“青铜”没有涨价?

  批注:这体现了青铜的品质。

  6.阅读课文第四部分,体会青铜当时的心理描写,找出原因交流。

  思考:看鞋:我还穿着一双芦花鞋呢。

  看天:天还在下雪呀。

  看雪:地上都是雪,如果光脚得多冷啊!

  矛盾:再看鞋:要不要把这双芦花鞋卖给那个人呢?

  做出决定: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了过去。

  原因(联系上下文):(1)为了不让买不到鞋的那个人失望。 (2)帮助家里多挣一份钱。

  这衬托了青铜的品质。

  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自我提升】

  1.文章最后写到:“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提示:(1)青铜赶上那个人了吗?那个人买了青铜脚上的芦花鞋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2)如果青铜卖了他脚上的芦花鞋,在回家的路上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2.阅读、积累曹文轩经典语录。

  (1)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2)读书是世界上最优雅的姿态。

  (3)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4)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读哪来写啊!

  第五板块【师生归纳课堂小结】

  1.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哪些,为什么感受最深?分享心得体会。

  交流: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抒发感情:读后心情:

  2.主题归纳:

  本文围绕“芦花鞋”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青铜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冒雪到镇上去卖芦花鞋,最后准备卖掉自己脚上的那一双鞋子,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赤足行走。赞美了青铜朴实、坚强、勇敢的性格。

  3.我的收获:

  (1)积累:我喜欢的词句

  (2)人物品质:我知道青铜是一个xx的人。

  (3)写法特点:通过语言、环境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第六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

  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

  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适时评点后,学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同学们的调查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调查早餐情况的,有调查阅读情况的,有调查上网情况的等等。但其中一些同学的调查过于简单,或者直接出示了百分比,或者所作调查与感受不相干,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真正进行了调查,起到了调查的实际意义。

第六单元教案6

  1.认识“晋、扭”等13个生字,读准“囊、吧”等4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6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一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

  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一部分内容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分:勇斗鬼子

  第五部分:河沿枪声

  第六部分:机智逃生

  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四部分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四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六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抗战时期,地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更完整了。)

  四、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四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六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细节等。

  三、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一)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预设一: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一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的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二: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一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一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人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四部分的重要片段,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三)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热爱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四、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

  小英雄雨来

  坚强不屈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按顺序概括小标题,并通过列小标题的方式,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分析小英雄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研读重要片段、重点词句。在“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明白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的感悟与探讨,让学生在感受雨来人物品质的同时也进行着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

第六单元教案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过节时,老师先买一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

  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教师归纳:

  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

  3、各组学生都摆一摆,说一说。

  活动三:说一说那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长。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2、讨论,谁说的对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1、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回顾小结

  今天我们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课桌有多长(第1课时)总课时2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第六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诵读三篇描写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搜集一些描写科学家故事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的一生,生命最为宝贵。然而在追求科学的征程中,有人竟不顾自己的性命从事科学研究。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为科学而献身》。

  二、指导学习《为科学而献身》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可敬的卡尔施密特博士去世了,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为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3你想对卡尔施密特说些什么?

  三、学习《“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1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为什么会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这说明了什么?

  2当后来有人问起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3出示“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齐读。

  四、学习《女宇航员的故事》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位女宇航员?用自己的话说说她们的故事。

  2出示“巾帼不让须眉”。齐读。

  五、交流各自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

  《亲近母语》第十四单元雷雨

  日积月累7

  教学目标:诵读描写雷雨的一组课文,感受雷雨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奇特想象。学习《日积月累7》,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组词语:雷声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大雨如注瓢泼大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

  2这组词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过度:雷电、暴风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少作家都曾把目光投向它。

  二、学习选文

  1指名朗读这三篇课文,正音。

  2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使我们感受到了雷雨的魅力。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描写?画出来,好好读一读与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3你注意过雷雨吗?现在正是梅雨季节,你是怎样感受到雷雨的存在的?你能像作者那样写一写雷雨吗?

  三、学习《日积月累7》

  1汉字解说

  (1)认读“比、丽”的古文字

  (2)根据古文字形解说“比、丽”的意思

  2词语

  (1)记一记这些成语。

  (2)你能再说几个含有动物的成语吗?

  3名言

  (1)指名读,正音。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来吗?

  (4)背诵。

  4古诗

  (1)指名朗读,正音。

  (2)根据注释,试着理解诗意。

  (3)背诵。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请背一背。

第六单元教案9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课时安排:

  大约14课时

  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盒里的7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2、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2、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7×1=7 7×1=7一七得七

  2×7= 7×2=二七( )

  3×7= 7×3=三七( )

  4×7= 7×4=四七( )

  5×7= 7×5=五七( )

  6×7= 7×6=六七( )

  7×7=七七( )

  3、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

  □+◎=35 ◎=( )

  ◎+○=45 ○=( )

  七、板书:7的乘法口决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7×1=7 7×1=7一七得七

  2×7= 7×2=二七( )

  3×7= 7×3=三七( )

  4×7= 7×4=四七( )

  5×7= 7×5=五七( )

  6×7= 7×6=六七( )

  7×7=七七( )

  教学后记:

  通过前面2、3、4、5、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去编写,并且学生交流自己熟记口诀的方法,知道口诀是怎样得来的,更有利于掌握口诀。

第六单元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大胆创新。

  2、通过演想自悟,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检查学生识字、读诗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能续写课文,培养想象力。

  2、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板书:我想,释:想就是希望,愿望,那诗歌中的小朋友有什么愿望呢?你想知道吗?他把他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快来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

  1、老师给大家5分钟,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谁先读熟了,告诉老师。

  (学生自己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师及时表扬读的好的同学和认真听的同学。

  (请同学们一边注意仔细听准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一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师在评价表上评分。(正确、流利、奖个“小麦克风”)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花苞、牵'万缕、湿软、汲取、营养、帐篷、风筝、柔软、生辉、柳絮、蒲公英

  (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

  (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4、对于个别容易认错的生字,教师可利用与形近字对比的形式,来记忆字形。

  汲——吸 缕——楼

  (学生认读形近字,给形近字组词。)

  5、这些词语,有无不懂的?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思考、质疑:(解决策略)

  (1)“汲取、柔软、湿软、”读书中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柳絮、帐篷”一词试着说一句话。

  (其他的词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三、再读质疑

  6、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7、师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整体感知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指导书写

  湿;与温区别。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指名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2、师:你喜欢哪个小节,就去读哪个小节?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先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可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来说)

  注: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问题)

  (教师要抓住亮点给予及时的评价)

  (1)如果学生说到喜欢第三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望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第3小节再编一段。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于一格。

第六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预习反馈,以学定教——读

  (一)反馈预习单

  (二)针对预习单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1.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针对学生觉得难读的句子,指导读好停顿。

  (1)家贫(pín)/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2)过是溪,逢(fénɡ)老媪(ǎo)/方磨铁杵。

  3.展示学生写的字,评价、指导后再次书写。

  4.指导朗读两则文言文,读流利。

  二、学习方法,理解文言文——解

  1.交流预习中的理解。

  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词语,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预设: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出示课后第3题,完成练习。

  ①先读范例,说说这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请你也给“贫、弃”组几个词,然后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填进括号。

  (2)小组梳理出不理解的词语。(预设:盛、焉、媪、问之的“之”)

  (3)小组讨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看注释、组词”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呢?试着用你会的方法理解这些字词。

  提示:问之的“之”,联系上下文了解到是指老奶奶;“媪”可以联系旧知,《清平乐·村居》中学过“媪”是指老妇;“盛”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或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

  (4)小组派代表说说两则文言文的大意。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诵读这两则文言文。

  三、想象补白,感悟品质——悟

  1.想象补白。

  (1)想一想,写一写:车胤“家贫不常得油”,但是又热爱读书,他是怎样想到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请把你想到的补充在横线上。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胤见,心想:。于是,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想一想,说一说:李白离开途中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此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2.引导质疑。

  (1)再用心读读这两篇文言文,有没有让你疑惑的地方?

  疑问举例:

  关于《囊萤夜读》:

  ①萤火虫在天上飞着,要捉住一只萤火虫并不容易,可是车胤每天要捉几十只萤火虫来照明,是不是要费很多时间?而且,萤火虫的成虫生命很短,有可能一夜就会死去,那么,车胤不是每天都要捉萤火虫吗?

  ②萤火虫的光真的能照见书上的字吗?实验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光确实能看清书上的字。但是萤火虫的光一明一灭,要在这种忽明忽暗的光亮下看清楚书上的字,至少需要20xx只以上萤火虫。

  关于《铁杵成针》:

  ①铁杵真的能磨成针吗?有人用科学知识做过计算,假设老奶奶的力气相当于一个青壮年,不吃不喝不睡,一天24小时保持着最大的力量不间断地磨,需要的时间至少是100年。

  ②李白为什么对一件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此感动呢?

  (2)引导探究这些疑问。

  (3)这两个小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还被编者编进了课本?难道千百年来人们就没有怀疑过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科学性吗?(引导学生说出编者意图,学习人物品质。)

  (4)诵读文言两则,尝试背诵《囊萤夜读》。

  四、迁移方法,拓展阅读——练

  1.总结方法。

  (1)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板书。

  2.迁移阅读。

  (1)出示文言文版《凿壁偷光》,学生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凿壁偷光》故事的大意。

  (3)出示其他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课后自主阅读。(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程门立雪)

  [教学板书]

  18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勤奋苦学

  铁杵成针——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

  一、凡事预则立。让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前反馈预习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二、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时,我指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句篇理解,从独立理解到小组探究理解,从一知半解到完全理解,最后又从理解到诵读,用诵读促理解。

  三、在“想象补白,感悟品质”环节,我设计了两次想象补充,一次安排了写,一次安排了说,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第六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勤劳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识记“葡萄沟、碉堡”等词语,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教具学具:

  葡萄相关的视频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葡萄沟这个地方可真美呀!大家喜欢“葡萄沟”吗?(生述)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葡萄沟。

  2、质疑:你都想知道关于葡萄沟的哪些信息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导读: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呢?那里是干什么的?都出产什么水果呢?人们最喜爱什么水果?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2.为什么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这个问题。

  四、学习本课要写的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分析识记字形

  3、练习写字,重点指导难记易错字

  4、给生字组词

  五、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

  二、多元对话,合探解疑(重点)

  (一)学习第二段同桌交流汇报。

  1、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玩一玩好不好?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

  2、葡萄沟到了。快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画图理解“山坡、梯田”。)

  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看图理解“茂密”。

  (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图片感受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3)课件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

  (4)“我”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是怎么吃?

  (5)请送给老乡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也好!(热情好客)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5、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

  (二)、学习第三段

  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看看阴房是什么样。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板书:色鲜味甜)

  五、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你们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为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参观游览的真开心。就要离开葡萄沟了,你有什么话要对新疆老乡说?

  六、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夸夸自己的家乡,收集家乡的资料。

  板书:

  11.葡萄沟

  出产水果品种多葡萄五光十色葡萄干色鲜味甜

  老乡热情好客真是个好地方

  12.《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青蛙和小鸟的故事。

  二、新授(播放动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课题是什么?(坐进观天)生字组词:沿(沿着)(边沿)答(回答)(答案)渴(口渴)(渴了)喝(喝茶)(喝水)话(说话)(讲话)弄(弄错)(弄堂)错(犯错)(错误)际(边际)(国际)哪(哪里)(哪边)抬(抬头)(抬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本课要写的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分析识记字形

  3、练习写字,重点指导难记易错字

  4、给生字组词

  五、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青蛙坐在井里干什么?

  小鸟从哪里飞来?(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井沿就是井的边

  2、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一边听一边看看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第一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三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青蛙小鸟对话

  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

  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你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吗?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那小鸟呢?(指读)

  你们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那你们还能举例子说说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草原。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讨论谁的说法对

  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因为青蛙生活在黑暗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很小。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把书本卷起来看天花板,看到的天花板有多大?小圆点。现在把书拿开看天花板有多大?很大。是什么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纸筒。那是什么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井壁。

  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

  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因为小鸟飞在天上,看到的东西多,见识广。但是青蛙总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青蛙和小鸟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青蛙和小鸟第三次对话。(生齐读)

  青蛙为什么笑了,它笑的对不对?青蛙自以为是,相信自己是对的,小鸟说的是错的,它在嘲笑小鸟。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它笑什么,它是怎样帮助青蛙的?读小鸟的话。现在谁把他们的三次对话表演出来?看看谁最棒。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三、拓展:想一想: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

  四、全课总结:

  演一演“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板书:

  12坐井观天

  小鸟见多识广青蛙见识短浅

  13.寒号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8个生字。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2.布置自学。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检查自学情况。(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2)读一读划出的生字词语。(互相交流评点)(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5.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全文。(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3)齐读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复习生字词

  2.读文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2.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寒号鸟不听劝告,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9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寒号鸟也做窝会是怎样的?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寒号鸟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直打哆嗦————住暖窝最后哀号————熟睡不幸——————幸福

第六单元教案13

  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六单元教案15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打下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题前后的联系。

  教学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1课时)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乘法(7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数字编码(1课时)

  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身份证号码蕴涵的信息和编码的含义;给学生编学号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2.掌握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3.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第六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04-03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06-09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24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11-08

《第六颗钻石》教案02-25

《统计》单元教案02-23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06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04-04

《第六颗钻石》优秀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