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

时间:2024-04-08 08:29: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1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佛香阁、画舫、神清气爽、耸立、绿漆、栏杆、掩映、远眺、金壁辉煌、痕迹、雕刻、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大殿、长廊、佛香阁、画舫、神清气爽”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段落。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会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丽景色,会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自己照片,激发阅读兴趣

  1、看图激趣: 同学们上课真有精神,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教师播放自己游览图片)这是谁?知道在哪儿吗?简单地说说看后感受。

  2、交流信息: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关于它,你了解哪些信息?

  3、揭题:虽然你没能亲身感受到颐和园的美景,但只要这节课用心读,大胆想,就一定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快速翻开书87页,大声朗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找出作者直接、概括地写颐和园景色美的句子。

  2、检查词语

  1)指名带读书上划出的词语,及时正音并多读几次。

  2)准备抽查,自读。

  3)检查读(出示词语:大殿、楼阁、长廊、建筑)

  A、找共同点:是否发现了他们间的小秘密?前三种都是建筑。

  B、了解特点:我国古代的建筑形式非常多,你了解其中的哪一种?(随机教学)

  殿:是帝王处理事物的高大建筑物。这里的大殿就是指仁寿殿。(出示图片)课文里还讲到了——排云殿(出示图片)它是慈禧太后处理朝政的地方。

  阁:课文里介绍的是——佛香阁。(出示图片)阁这种建筑一般建在高处,呈四方形、六方形或八方形,周围开窗,可以凭高远眺。

  廊:长廊就是走廊,有顶的过道。(出示图片)联系校园长廊来理解。

  3、了解整体情况:

  颐和园可以分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中心的生活区,和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的风景游览区。今天我们主要欣赏的就是风景游览区。(出示地图了解)

  4、整体定位:作者是怎样概括地写颐和园景色的?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齐读

  三、理清脉路,学习过渡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来。

  2、反馈:依生说,相应板书:昆明湖 万寿山 长廊

  1)指名讲,提示划文中句子。提示可以到课文中找找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对你绝对会有帮助。(生划)

  2)反馈:

  A、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进、绕、来到:根据景观布局特点,运用恰当的动词。(地图演示)

  B、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

  走完、来到

  C、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登、站、望:动词;

  前面:方位;

  大半:数量。

  D、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第四句我不用找也知道了,可定是:从万寿山下来,来到了昆明湖。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意思不是一样吗?(重复,语言要有变化,不然游客会听乏味了的。)

  3)齐读句子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4)小结方法:作者用上一些句子,能很自然地从对一个景点的介绍,过渡到另一个景点,这样的句子叫作——过渡句。而一边走,一边把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的方法,就叫作——移步换景。(板书:过渡句、移步换景)你在介绍其他景区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四、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长廊的长与美

  1、说了这么多,赶快进园看看吧。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那句话或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长廊。(生读)

  2、反馈:(随机)

  1)长:

  A、找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师:眼睛告诉我们这长廊——很长。(出示图片)(板书:长)

  ◎过渡:还有从哪些语句感受到长廊的长吗?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是一组确切的数字。

  B、练读:指名读,小组读:它延伸得多长;这可是相当于我们学校的三圈跑道那么长呀!

  2)美:

  ◎过渡:这还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A、找句子一: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五彩:色彩斑斓

  人物、花草、风景:内容丰富

  几千幅:数量众多

  ※ 师: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长廊的横槛上总共画有14000多幅画呢!素有“画廊”的美称。

  ※ 读句子,奖励看图片。

  谁来读这句话?( )

  B、找句子二:

  ◎ 过渡:长廊内部的画让我们赞不绝口,还有哪些景色也能感受到美?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此花未谢,彼花已开,这不是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姹紫嫣红、万紫千红吗?

  3)想象理解:神清气爽

  A、师描述:

  请闭上眼睛想象,夕阳西下时,你正慢慢地走在这古老而悠长的廊道中,细细品味着古代画师留下的一幅幅杰作。此时,一阵微风拂过,还带着淡淡的花的芳香,你觉得——谁来说说?(舒服、高兴、真美、神清气爽)

  B、解词:是的,它会让我们觉得头脑清醒,心情愉快,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3、师生合作读

  1)酝酿:

  来,深吸一口气,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了,我们来合作读读这小节,注意默契指数。

  2)合作读:

  今天,我们首先游览的是颐和园的长廊。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你可知道这长廊有多长——这长廊不仅长,还很美呢——走在这样的长廊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4、尝试复述或背诵:

  真美!你们可以像我们刚才合作得那样,加上一些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讲景色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就像这段话一样,简单明了地介绍。

  5、反馈:指名介绍,齐背。

  6、结语:仅一条长廊,就吸引着我们,举足不前,那么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将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完成作业本T1、2、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画舫、耸立、掩映、远眺、金壁辉煌、痕迹、雕刻、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依次游览了哪几个地方?

  2、读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在悠扬的乐曲中,再次感受著名的.长廊的美。(齐读)

  二、讲读三、四小节,游览万寿山

  1、作者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他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欣赏了哪些景物?(读、圈)

  2、反馈: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山上:下面: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

  东面:城楼、白塔

  3、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根据反馈,随机理解,适时进行朗读: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

  2)“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颜色多,山很高,隐隐约约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静得像一面镜子”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 ”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也说明水质好。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是指船“划过湖面”,但能改用“划”字吗?

  “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说明昆明湖的静。闭上眼睛,想一想,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学生边讲解边练习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能充分展示出在万寿山脚下所感觉到的那种壮美气势。教师给予评议和指导。)

  4、师生合作读,点明是按方位顺序来写的。

  三、学习第五小节

  1、过渡:在万寿山脚与上面,能欣赏到大半个颐和园的景色,在昆明湖畔又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反馈(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设: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拓展,相应出示图片欣赏: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学生自由回答:例如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2、引读: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引读)“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T4、5、6、7。

  2、读同步阅读《颐和园》。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4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开火车读

  ④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6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7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齐读课文。

  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句。

  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8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颐和园】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03-10

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06-09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02-25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语文教学反思01-24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集锦03-24

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案03-01

教案:颐和园07-13

《颐和园》教案03-07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