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教案 推荐度:
- 《登高》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登高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高的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色彩组合绘画登高的意境。
2、继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范例一幅、颜料(咖啡色、黄色两种,红色、黑色、蓝色等)、粗细不同的笔
2、知识准备:登高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每年的重阳节,爷爷奶奶们都要登高,你知道什么是登高吗?
2、小结:重阳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动。
3、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登高”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引导幼儿欣赏图中人们登高的情景。
(二)教师讲解示范
1、先用蓝色颜料画山,留出石阶的地方。
2、用深浅不同的咖啡色画石阶。
3、在纸的角上画红色的、扇形的太阳。
4、用深浅不同的黄色画太阳的光芒。
5、添画树和人。
(三)幼儿作画
1、提醒幼儿作画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安排和整洁,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儿大胆、有序地绘画
(四)、展示评价
展示登高图,请幼儿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登高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与潜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潜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潜力。
【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位体弱多病的老者独立江边,看着低低徘徊的飞鸟,随风萧萧而下的秋叶,以及滔滔而逝的江水,耳畔传来猿鸟的声声悲鸣,心中感慨万端,个人才华为何得不到施展,是xx的时局,是个人性格因素,还是……你想走进老者的心灵深处吗?请随着《登高》一齐走进走近杜甫。
二.把握情感,诵读全诗:
①杜甫的《登高》一诗历来被称作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古人有这样的评价:“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天下七言律诗之冠”。让我们一齐来听朗诵,初步感受这首奇诗。
②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是一个——“悲”字,此刻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一分钟,力争读出悲意。
③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④让我们群众诵读。
三.质疑讨论:
1.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应对秋天,诗人用一个“悲”字概括出他内心的感受,“悲”字就应是全诗的诗眼。那么,直接书写他内心“悲”的感情的两联诗是——万,百,艰,潦。
(1)“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作客”和我们去亲戚朋友家作客是否一样感到愉快呢?
当然不一样。那那里的“作客”意思是——在他乡漂泊流浪。“常”字证明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长久的。确实如此,杜甫从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为止的,一向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漂泊在外已有8年了。“万里”是特指万里之外还是泛指离家很远的地方?——泛指离家很远的地方,长期漂泊在遥远的异乡。又恰逢秋季,中国的文人向来是有“悲秋”的传统的,从宋玉开始,杜甫也不例外。这一切,怎不令诗人思乡情切,伤感倍增呢?七个字,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
(2)“万”写诗人的羁旅之愁,那么,“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诗人哪方面的悲哀呢?
诗人登上高台,他想做什么?本是为了排解心中的绵绵乡愁,他望见故乡了吗?——没有。登台望乡乡不见,乡愁倍增,何况是“独登台”,写诗人孤独无伴,而又年老多病。请设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杜甫,又会生出怎样的感叹来呢?——此时,便会有人生有限,归乡无期,形影相吊的,极写诗人的身世之苦。
(3)但是,使诗人两鬓白发增多的`原因,除了前两句所表现的诗人自身命运悲苦艰难苦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艰难苦恨”,“艰难”主要指国运和时政的艰难。诗人又为何而恨呢?——恨国时艰难之际,自己却白发增多,年老多病,想为祖国出力却不能。
(4)诗人如此潦倒,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能饮杯浊酒,借酒浇愁也好阿,却偏又因病停酒,满怀愁绪不能排解,真是愁上加愁,无限悲凉阿!
板书:作客(万里、秋、常)——羁旅之愁忧
登台(百年、多病、独)——身世之苦国
悲艰难苦恨———————国时之恨伤
新停浊酒———————无以解忧之悲时
请思考,在“悲”的这四个原因中,哪一个原因才是使诗人“愁绪满怀”的根本原因呢?
国时之恨,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国运衰败,时局动荡的现实,又怎来诗人的羁旅之愁,身世之苦和无以解忧之悲呢?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这种忧国伤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并使他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学们能不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
(5)看着大屏幕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两联诗背出来?
(6)如果去掉提示,还能背吗?
2.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透过景物描述来表现内心的悲苦的呢?写景的两联诗是——风,渚,无,不。
首联和颔联各写了哪些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带着“悲”情观物,景物也染上了“悲”的色彩,它们分别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风急,使人感觉寒冷,这冷既是身体上的感觉,更是心灵上的感觉。
天高,使天底下的人显得渺小无依。
猿啸哀,“猿鸣”是中国文人表示哀愁的典型意象,郦道元《水经注》中载有这样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见,猿的鸣叫总是会使人感到一种悲凉的。
秋风劲吹,天高地阔,猿猴哀鸣,多么令人伤感的图画。
②渚清,清有清澈、清凉、清冷、凄清的意思,“渚”,水中的小洲,应是给人凄清之感。
沙白,白色——冷色调。
急风中,鸟儿飞舞盘旋,它在做什么?也许是在找回家的方向,可诗人呢,却仍在外漂泊,显得多么孤独无助。
③颔联的落木无边和诗人内心的悲苦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无边”写落叶范围很广,就仿佛诗人内心的悲苦广阔,无边无际。从范围上状诗人悲苦之广。而看到落叶飘飞,想到自己的生命正像落叶一样飘零,韶华不再,老之已至。的确,写这首诗时,杜甫已55岁,三年后,他孤独地死去。
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貌,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色彩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色彩,枯黄。
那那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④“长江”的“不尽”“滚滚来”又同诗人内心的悲苦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见,“不尽”——从数量上写诗人悲苦之多,犹如流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绝,滚滚而来。
(3)两联的景物浑然一体,呈现出萧索苍凉的特点。
(4)齐背
板书:
风(急)——冷
天(高)——渺小无依
猿(啸哀)——悲凉萧索
首联渚(清)——凄清苍凉
沙(白)——色冷
鸟(飞回)——孤独无助
颔联落木(无边、萧萧下)——状悲之广(从范围上)
长江(不尽、滚滚来)——写悲之多(从数量上)
3、小结(1)诗人本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极度郁闷而抱病登台的,却触景生情,萧索苍凉的秋景触发了诗人浓重的悲伤,满含悲伤观物,又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凉的色彩。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完美融合,营造出沉郁、忧愤、悲凉、深沉的意境。
景:萧索苍凉意境
情(悲):忧国伤时沉郁、忧愤、悲凉、深沉
(2)此刻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出杜甫潦倒悲愁的形象,自由背诵全诗。
(3)我们一齐来背。
四.巩固迁移:
归纳古诗鉴赏方法
刚才,我们主要从资料上鉴赏了《登高》一诗,此外,还能够从表现形式上去鉴赏古诗。总之,古诗鉴赏方法很多,可有所选取,不必面面俱到。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分析意象,把握特点
感悟深情,体味意境
深入理解,明析主旨
明晰典故,加深理解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明辨手法,探寻技巧
登高的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2、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叫“盛唐”。唐代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诗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此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背景:
作为能够写出“诗史”的“诗圣”,杜甫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学都知道,发端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登高》的艺术成就:
提示:可以从句式和抒情手法的角度去考虑。
(五)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悲”的内容
(六)拓展阅读----《江汉》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请解析杜甫《江汉》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七)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参考答案:
(二)诵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研读鉴赏
1、律诗基本知识
2.诗眼:悲
3、作者在悲什么,因为什么而悲?
(1)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2)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4、鉴赏写景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四)《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登高的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
吟诵,讲析,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导引: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导引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
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板书: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三、迁移延伸提高能力
导引: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四、课堂总结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五、作业
1、选做题:
(1)把《登高》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
(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首诗。
要求:①写诗要注意韵律;②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③写诗要意蕴丰富;④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诵《登高》。
登高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学习《登高》,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学习《登高》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情绪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资料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之后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述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述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证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应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情绪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
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个性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个性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证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的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不单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式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在前面学过《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歌风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阳登高而写的《登高》一诗,就要继续在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在朗读吟诵中提高对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从而进一步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诗意,把握诗歌悲壮的情感基调。
2.通过深入吟诵和小组合作交流,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揣摩诗歌意象,疏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难点是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学课时:
40分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杜甫晚年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本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登高》。明代学者胡应麟说,《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和杨伦也曾评价说《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登高》。
二、初读文本,共同感知
1.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本诗。
2.悟读:学生带着情感体悟个读。
3.尝试为本诗划分节奏,再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4.鉴赏诗歌,整体读完后都会对诗歌的情感氛围有一个把握,我们通常称之为情感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悲壮。
5.律诗的常见结构为“起承转合”,“转”往往是在颔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为尾联蓄势。那么,在本诗的“转”上,诗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感。
三、细读文本,品读语言
1.下面我们细细读一读本诗的首联和颔联,也就是诗人登高所见,来品味其中的意象,并请大家谈谈你喜欢的景物描写以及喜欢的理由。
明确:“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2.请大家先看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3题,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过,《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颈联十四字呈现给读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层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叹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忆平生的意味,不宜拆开来孤立理解,从而消解诗意。
3.结合最后两联,请大家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愁,却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诗歌的后两联一下转到诗人的个体命运上来,呈现出一个“潦倒”的、年老多病穷困忧愁的诗人形象。
4.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全诗谈谈。
(1)“落木”能否换成“落叶”?
明确:“落木”从屈原《湘夫人》的“木叶”转变而来,更古雅,更有体积感,更能显出悲秋的沉重心情。 (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萧萧”“滚滚”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不只写出叶与水之“声”,也写出叶与水之“形”———“萧萧”显出落叶众多,“滚滚”显出江水浩大;不仅写出秋之“形”,也写出秋之“神”———既萧飒苍凉又寥廓壮大。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且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3)有人说“无边”“不尽”“万里”“百年”等字是无用的“冗字”,你怎么看?
明确:这些字并不是冗字,去掉这些字就丧失了阔大的时空感,并且丧失了悲凉感慨一唱三叹的意味。
四、体味“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吟诵和细读,疏通了诗意,把握了感情基调,也对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有了深入的体味,也许对胡应麟和杨伦对《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许了解。接下来,我们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尝试背诵,我们再进一步来体味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PPT呈现:“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杜诗提要》)一般认为,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杜甫诗歌《登高》“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首联颔联写景
颈联尾联抒情
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拓展阅读杜甫的其它诗歌作品
登高的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 潦倒 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登高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像资料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登高的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味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①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③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⑤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⑥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⑦河──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会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结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8、小结
本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九、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登高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登高的教案 篇11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
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
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
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
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
登高的教案 篇13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的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07-14
九九重阳节登高活动策划方案11-0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中班教案好吃的蔬菜教案11-17
小班美术教案柳树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