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对称一词吗?你们认为对称是什么样的?”
生:“听过”或“没听过”。
师:“那么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疑问或想知道的?”
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的?”
生:“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它有轴吗?”
生:“它是一个图形吗?”
师:“哦,看来同学们都有许多疑问,那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观看小视频,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视频,请同学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1)你发现视频中画的.画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视频中只要画一边另一边就会出现”
师:“注意老师提的问题,视频中的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视频中画的画两边一样”
师:“仔细观察,左右两边的画是一模一样的吗?比如这幅图中小女孩的留海,方向一样么?”
生:“不一样”
师:“看来我们用两边一样这个词来形容并不准确,只能说形状大小是一样的,但方向是相反的。”
师:“老师这有一个羽毛的羽字,同学们看看它的两边如何?”
生:“都是习字,是一样的”
师:“可是他并不是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方向也一样了。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从形状大小和方向三方面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形状大小都一样,方向相反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方向是相反的,请同学们想象,如果老师将这幅图对折,两半的图形会怎么样?”
生:重合
师:刚才的这个羽字呢?对折两半会重合吗?
生:“不会”
师:“所以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称为轴对称图形,如果对折后两边不能够完全重合,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你能说说生活中你都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回答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对称轴
师:“课前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准备了圆形的纸片,第二组准备了正方形的纸片,第三组准备了长方形的纸片,第四组准备了菱形的纸片,你们手上的这些形状的纸片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有什么办法进行判断?”
生:“可以折一折,如果对折能够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动手折一折。
师:“同学们你们对折后,纸上都有一条折痕,那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就称为对称轴,圆形的对称轴只有这一条吗?”
生:“有许多条”
师:“无论你怎么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条折横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圆形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请同学们折一折手中的纸,看看这些形状的纸分别都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汇报:圆形有无数条,正方形有4条,长方形有2条,菱形有2条。
师:“咱们学过的数字0--9中哪些数字是轴对称的?”
生:“0和8”
师:“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都有两条,分别是横着和竖着。”
2.剪一剪
(1)小组探究如何剪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我们就用你们手中的纸,剪一剪,看看能不能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好看的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形状大小一样,方向相反。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通过看表格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例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的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1)全班共有( 38 )人。
(2)最喜欢( 蓝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蓝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班级收集的数据不够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全校学生的喜好,应多收集其他班的数据,再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最终得出结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小磁铁。
学具: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熊猫图片。
师:它是谁?(熊猫)你喜欢它吗?今天我们去帮熊猫分竹笋。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用手中的水彩笔分一分。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
指名上黑板,摆一摆。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来说说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补充板书:每盘放3个。
3、课件出示,分竹笋图。
师:回忆摆的过程,结合图说说图的含义。
同桌互说。
三、算式表征,突出含义
1、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说。
2、教学除法。
师:在数学上用除法来表示。 板书:除法
认识 除号。
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12÷4=3
3、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说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写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6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4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2个。
2、读出下列除法算式。
8÷4=2 读作:
9÷3=3 读作:
6÷2=3 读作:
15÷5=3 读作:
24÷4=6 读作:
3、“做一做”第1题。
4、“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
除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26~27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六)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2.通过复习和练习,能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
难点:利用除法运算提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单元知识整理。
师:本单元有哪些知识要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议一议,各小组汇报并展示整理的结果)
2.单元复习。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3)复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①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小结)
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教师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主题图。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指名学生读出所写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
(4)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2×6= 5×6= 12÷6= 30÷5=
12÷2= 30÷6= 4×5= 3×5=
20÷4= 15÷3= 20÷5= 15÷5=
①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教师总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任意指一句口诀,要求学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5)复习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汇报1:根据4个““相加的和是8,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即=2。
汇报2:根据3个”“的和是12,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 =4。
……
2.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问题。
师:想一想,有12盆花,要把它摆成一个长方形花坛,可以怎样摆?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设计。
(2)设计方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设计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小组指派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1:摆成2行,每行6盆,列式为12÷2=6(盆)。
汇报2:摆成3行,每行4盆,列式为12÷3=4(盆)。
汇报3:摆成4行,每行3盆,列式为12÷4=3(盆)。
……
师: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分法不唯一。但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第2题:
(1)14÷2=7
(2)30÷5=6
(3)25÷5=5
第3题:24÷6=4(本) 24÷4=6(人)
第4题:
(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对于本单元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拓展应用”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交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会到练习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平均分(一)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活动中,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情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究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操作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平均分,寻找平均分的方法,为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做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果、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狐狸分肉》,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狐狸是怎么给两只小狗分肉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如果让你们帮他们分肉,你会怎么做?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2、同学们,两只小狗也知道自己上了狐狸的当,为了使自己以后不再上当,他们今天也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平均分,你们愿意给他们教吗?
①现在让我们看看下面哪一组每份分得同样多。(教师播放课件)
②教师提问:那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平均分概念。
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
③教师用“老师大声说你就小声说,老师小声说你就大声说”的方法帮学生记住概念。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就让我们来分一分吧!
①男女生比赛分水果:把18个水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
②让分水果的同学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③教师小结不同的分法: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先放两个,再放一个;也可以直接给每位同学分三个。
[在活动中以“操作验证-归纳方法”的模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2、同桌合作分小棒。
①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学生操作后回答)
②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学生操作后回答)
③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操作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运用“平均分”。
同学们的小手表现得真棒,下来让我们带着两只小狗去做做练习题吧!
1、练习一:把8个桃子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学生回答)
2、练习二: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上黑板操作)
3、练习三:把8枝花,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枝花。
把8枝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枝花。
[分层设计练习,逐步增加难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现在还记得什么是平均分吗?现在让我们去看看两只小狗学会了没?看来同学们这小老师当得很不错,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
五、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材解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的第二节“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已经安排了“平均分”的教学,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因此,“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符号表征),并理解除法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除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安排了例4和例5两个例题,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例5是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本节课将例4和例5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对比两个例题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平均分都能用除法算式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与理解。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而除法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分东西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认识除法的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两种情况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2. 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除法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2.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动物世界游一游,一起帮小动物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新授例4
1.出示情境图,提取信息和问题。
问: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 )个。
2.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1)摆一摆,分一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边摆贴边说分的过程和结果,生集体把题目补充完整,师板书:3。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尝试用符号或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问:你能用符号或算式表示刚才(指例4)平均分的过程吗?
生尝试在学习单的反面记录下来。
全班反馈:
学生介绍这两幅图的含义。
小结:虽然这两幅图的画法不同,但是表示的含义是相同的。
预设3: 3×4=12
学生说想法。(想到了三四十二。)师跟进:这道算式能解决每盘放几个吗?
预设4: 12÷4=3
学生说想法。(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进行图或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感受符号的简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4.认识除法算式。
(1)师板书除法算式:12÷4=3。
(2)介绍除号。
介绍这道算式中新的运算符号--除号,并板书:除号。
介绍除号的写法:除号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所以我们写除号时,先画一条短横线,然后上下各画一点,注意:圆点要对齐!
学生集体书空一遍。
(3)学读除法算式并说说除法的含义。
学读除法算式,生读,师板书:读作:12除以4等于3。
说说除法的含义。问:这道算式表示什么含义?(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5.揭示课题
师: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运算方法--除法。揭题并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6.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学生思考。
(3)反馈:学生口答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把12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6)个。12÷2=6)
7.做一做。(分一分,填一填。)
(1)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
(2)投影反馈:校对答案;读算式并说含义;对比这两小题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二)新授例5
1.出示情境图,提取信息和问题。
问: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学生在学习单第2题中独立完成。
反馈并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20÷4=5。
生读一读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小结: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生答,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说一说12÷4=3的各部分名称。
小结:除号的前面都叫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除号的后面叫除数,表示你是怎么分的,等号的后面叫商,表示分得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动手操作和语言描述为基础,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例4、例5中的两个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4.通过例4、例5的对比,体会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1)借助板书,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小结:不管求每份是多少,还是求平均分成几份,都包含了平均分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例题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平均分都能用除法算式表示,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与理解。】
5.做一做。(分一分、填一填。)
反馈:借助投影反馈。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同时加深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三、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两种除法的对比)
A.10÷5=2 B.10÷2=5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出手势选择。指名学生说想法。
2.
A. 20÷5=4 B.20÷4=5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出手势选择。指名学生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两种平均分情况和除法的关系,并逐步培养学生用简洁地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二)趣味列式。
山上一群牛,低头吃青草,腿有十六条,请问牛几头?
1.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先说答案,再列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中的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比较除法算式中两个“4”的不同含义,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师根据生的回答简单提炼。
五、课堂作业
完成数学书P16,第6题。
写出除法算式。
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反馈:
小熊卡片上的题: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熊猫卡片和兔子卡片上的题: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小猪卡片上的题:让学生齐读算式。
【设计意图: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对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巩固,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读法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练习回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写法。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安排:
课件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总共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第1题图文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2)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3)9根小棒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
(4)画了2组圆,每组5个,一组一组地圈,是平均分。
(5)你们可以根据自己说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吗?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图文。
(1)乘法口诀是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组织学生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复习一个乘法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读文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认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教材第27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各小题的意思,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想一想这些问题各自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决。
课堂小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大家对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解决问题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已经较熟练地这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比较与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项思维,有助于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 24+63=46+53=
62+17=35+24= 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 42+3=72
1 7 5 0 4 2
+2+ 2 6 + 3
1 9 7 6 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 4 5
+ 2 ? + ? 4
5 9 79
开放题: 3 6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23+7556+30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6 71 7 9
+ 3 9+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6 5
+ 4 4 +3 9 + 3 5
8 3 6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31+( )=( )54+( )=( ) 13+( )=( )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 7 3 2
+ 6 9 +9 + 2 8 +6 +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40+38=16+52=23+72=
36+47=28+59=8+75= 43+37=
24+68=19+49=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教学后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 面包车 | 大巴车 | 小轿车 | 摩托车 |
辆数 | 6 | 8 | 33 | 12 |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 ◇ △ ¤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 ()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2-02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2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06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7
(实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7-26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