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答谢中书书》达标检测
1、解释加点词:(5分)
⑴答谢中书书书:.
⑵五色交辉辉:.
⑶四时俱备。时: .
⑷晓雾将歇歇:.
⑸夕日欲颓颓: .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2分)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7分)
先仰视“”,再俯视“”,又平看“”, “”,最后又分“” “”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等。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4分)
7、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字点明了全文中心。(3分)⑵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结构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在欣赏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六、体会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1、提问学生之所得
2、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3、模仿本文语言特色描写你身边的一处景致
板书设计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愉悦自得 热爱大自然 归隐之乐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反思】
我觉着发现美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将美的体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注意到了反复诵读,然而课堂处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师生都没能彻底放开,使课堂氛围显得紧张而压抑。尽管教学目标大多都已经达到,但总觉着不得劲。细想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识,而是以重知识清学生的模式进行的,课堂应对乏力,师生之间默契不足。今后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预设问题并设法引导。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通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最后,一起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机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一、题 解:
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教学活动二:
二、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道 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一、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整体把握之字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2、情感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3、意境美, 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笔一画的写。上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的收获,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要进行第八次战斗呢?(因为七战七败等)
二:精读课文
(一)“几乎”。当你作某件事情,但是没有成功的.时候,请问你的心情是什么?经过两三次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又会怎样想?布鲁斯七战七败,他的心情怎样?课文是怎样写布鲁斯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找一找,画一画。读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想想从中体会出什么?你从那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几乎.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能把布鲁斯那种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读出来。
2、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写了布鲁斯的感受,--唉声叹气,谁来学一学布鲁斯不断地“唉声叹气”?大家想一想这时的布鲁斯可能会想些什么?
3、通过你的朗读把布鲁斯的心情读出来,一起读: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二)读通“蜘蛛结网”
1、就在他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抓住关键词句仔细体会,然后用笔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体会。
2、下面,请大家来交流自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智慧。
突然,一阵大风……(呵呵,蜘蛛和我一样失败了)
蜘蛛又重新扯起细丝……(别百费力气了,还不是和我的命运一样只能失败)
就这样结了段,段了结,一连接了七次(呵呵,白费力气啊,可怜的小东西,你不会成功的,你怎么可能战胜风呢,你的力量太弱小了啊)
课蜘蛛并不会心(那么弱小的蜘蛛竟然能做第八次,真让人感动阿,我还不如蜘蛛啊,我为什么不能啊,)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
王子的内心世界都让你们走进了,相信一定能读的特别好,谁来读?让蜘蛛结网的情景在现在我们面前。
(三)是的,看到这一幕,王子再也忍不住了,他感动极了,他(生齐读——他猛地跳了起来,喊到······)
(四)王子感动极了,他决定也要干第8次、第就次,于是他········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生自由读书)
1、受到启发的布鲁斯四处招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们起来反抗,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些残兵、败将经过七次失败早已变得灰心丧气,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样说服这些士兵鼓起作战的勇气的?我们来比一比,谁动员的最棒?(小组讨论)
2、说的真是太好了,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蜘蛛结网的故事启发了失败中的布鲁斯,如果你面对失败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把你说的话写到上面就是一句名言,把你的名字写上.板书:学生写的名言
有一首歌曲是这样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进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经过这次学习,你们都会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的,让我们一起读老师送给你们的三句话,希望能够伴随你的一生,激励你永远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庄伟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3年级2班全体同学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在失败面前不低头,相信自己永远都是最棒的,让我们把这几句话记在心里,再一次放声的读)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
1.题解
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教师配乐朗诵(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 (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一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学生再读课文。(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 学生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 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全文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重点突出“美”这个特点。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 学生思考讨论:
山川之美,美在 。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C、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D、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1).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2).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选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
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五、教学重点:
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六、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七、教学过程:
(一)解读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2、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3、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4、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1、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1、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3、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4、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八、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12-30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12-24
【优选】《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04-01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06-15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05-19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07-21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0-26
答谢会策划书11-10
书的教案推荐11-26
石头书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