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重难点分析:
读韵文,想情境,感受那静谧、和缓、诱人、自然的乡村风光,激发学生对淳朴的农村生活、对大自然挚爱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花篱笆》一课。
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学生自由抢答。)
师:课文把咱们带进了那沁着新翻泥土气息、飘着草木清香的乡村,多美啊!今天想不想和老师走出城市,再到静谧的乡村去玩一玩呢?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江南生活的图片、照片或资料。 教师补充一些图片资料,有条件的还可制成课件播放。
师:一位作者还把江南生活写成诗歌,想不想读一读?板书课题。
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前搜集资料,制成资料卡片,丰富了学生对江南生活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一做法,也将综合学习三中制资料卡片的学习方法渗透、落实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二、自主合作,读文识字
1、师: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识字能力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5、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组内识字情况,力求做到“组内所有的人认识所有要求认识的字”,全读对的同学奖给一张小笑脸。
尊重其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其自主识字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安排在小组内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 读中悟,悟中读。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可真好!读完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想说些什么?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想法,不要脱离文本。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想象课文情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4、随机指导朗读。配乐读。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
6、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把对语言的感悟变成有形的画面,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也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感悟。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编有趣的儿歌来记忆),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若遇到学生难认的'字可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既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描写乡村的其它文章。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采蜜集”上。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一、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他们有些什么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小弟弟归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7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二、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三、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呢?
四、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设计说明】此题旨在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体会作者融入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接受大自然的恩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使学生同作者一起领悟大自然,热爱生命,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拓展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创造性对话。
【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第4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上长出了根须……”观察一下身边的大自然,展开想像的翅膀,写一个片断或一篇小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深切感受到鸟岛上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鸟岛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鸟岛》。不过,你发现今天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吗?
(课题前面多了一条横线)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些词语宝宝可以到上面来报到?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当一次小游客,到那里去看一看,走一走,欣赏欣赏,好不好?请大家翻开课文,大声地读一读。读完以后想一想:你喜欢什么时候去鸟岛?为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2、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你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的,请你来读。
3、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4、“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指名读,换个词说说它的意思(驰名中外、中外闻名)
齐读,放在句子中读,说出你读的感受。指:自豪的语气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看鸟岛的景象吧。播放鸟岛录像。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鸟儿们从什么时候到鸟岛来的呢?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3、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画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养育后代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
7、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转眼间到了六月,这时的鸟岛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你们这些小小的游客一定等到急了吧!走,我们快来和这些美丽的鸟尽情地欢乐吧,和它们共享这六月的好时光。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2、交流:六月的鸟岛有三多,知道是哪三多吗?自由读一读,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读一读。
(1)鸟儿多(板书)
A学生读有关语句,哪些词语能说明鸟儿多呀?(各种各样鸟的世界)你们见过鸟的世界吗?你们猜一猜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B出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有的-----有的-------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C指导朗读:多开心、多快乐的小鸟啊,谁能再读读这句。
(2)鸟窝多
A学生读有关语句
B哪些词说明鸟窝多?
C学生再读体会。
(3)鸟蛋多
A学生读有关语句
B哪些词说明鸟蛋多?
第三小节向我们介绍了鸟岛的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难怪有人称这里是鸟的世鸟的天堂了!
B喜欢各部分的学生合作读。
C指导背诵:这么有意思的一段课文,你们愿意背一背吗?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1、游人对鸟儿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爱鸟)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3、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你真棒)
: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现在让我们拿好书,来读读这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六、练习
1、照样字写词语。
一群一群的鸟儿
一()一()的鲜花 一()一()的禾苗
一()一()的() 一()一()的()
2、比一比,再组词。
密( )育( )玉( )
蜜( )盲( )主( )
3、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上课了,同学们( )走进教室。
吃完晚饭,我( )业。
姐姐( )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4、同学们一定希望人们都爱护鸟吧,我们也来照样子创作一条爱护鸟类的广告语吧!
例:让鸟儿和我们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吧!
附板书: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 鸟蛋多
游人多 (爱鸟护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习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六、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七、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八、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复习导入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8-1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1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