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有关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抓文章关键句,并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看到标题,同学们一定有不少问题吧?自然界的生物怎么会成为侵略者呢?你想了解它们哪些信息呢?
明确: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它们有哪些危害?
造成他们入侵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将采取哪些对策?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与课文进行一番访谈,看看文中是怎样解答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三分钟
要求:自然段加序号,疏通生词及字义,留意段落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三、文本研究
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问题:在哪段说明它的定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文中告诉我们生物入侵者的五个特征是什么?(略)
明确:下定义说明方法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一段中破折号后写了什么?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下文那几段照应?(3、4段)什么危害(注意概括中心的过渡句,第四段首句)
第二段写什么?可不可删?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例子中的生物是入侵者吗?不是的话依据是什么?(注意第一段中入侵者的五个特征并加以比照)
明确:第二段是对入侵者的界定,强调生物入侵者一定存在人为的干预因素,这也暗示了要重视入侵者的'途径及原因。那么它统领下文哪几段?(第五段)怎么看出的?(第五段第一句中心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课文思路得到这些观点,如危害途径等,如果这些观点孤立存在,你估计不会服气,那么作者怎样支撑这些观点?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下面分析三、四、五段。(还运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增加阅读兴趣)
接下来,6、7段又在说明什么?(对待入侵的态度)
两种态度你支持哪种?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不管你们反对还是支持,老师先列一组数据你们再发表意见(文字略)我想大家面对此现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应该积极干预它们的入侵,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如果无同类竞争及天敌会无节制繁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所以要采取措施,
那人们会采取哪些措施呢?(第八段)
同学们有哪些好措施?说说议议。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事理说明文,按照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接着分析问题(入侵者的界定、危害、入侵途径、态度),最后解决问题(提出措施)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学习本文,希望同学们不仅获取一定的生态知识,也要对这一社会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我们社会责任感。
如第一段所说,如果我们在路边或院落中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甲虫时,应像生态学家那样感到惊讶:甲虫从哪来?如何来的?对当地生态有无影响等,每个人都有生物学家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会越来愈好,我们的地球家园会越来越美丽。
板书:
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定义-----à提出问题
第二段:界定----à分析问题
三、四段:危害(经济损失、威胁物种多样性)-à分析问提
第五段:途径及原因---à分析问题
六、七段:态度---à分析问题
第八段:措施---à解决问题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
2、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
3、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学习例文,归纳写法。
1、轻声读例文,完成练习。
(1)《给爷爷洗脚》主要写()的事。
(2)小作者在叙述给爷爷洗脚这件事时,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重点写()。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讨论”,归纳写法。
(1)写一件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写事情要有重点,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板书:按顺序写具体)
(三)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1、仔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么样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写具体的?
2、归纳小结:小作者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成了几个部分:打水-脱袜-搓洗,每一部份都写得很细致。另外,小作者还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这样就十分具体了。
(四)审清题意,循序渐进练习。
1、审清题意:你们知道今天作文是写什么?有哪些要求?
2、开拓思路。
3、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在选择好内容的基础上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织材料,列好提纲。
(2)让一个学生具体地口述自己为老人或病残人做过的一件事的经过。
4、学生练习草稿,教师巡回辅导。
语文教案 篇3
二次备课
课题: 《语文园地四》 主备人: 胡立萍
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3、学会比较形近字,并能认真书写。
4、通过读句子和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2、巩固生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显示“木”)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
二、“我会认”出示转盘
(一)过渡: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木‘字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瞧。(点出转盘)
1、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2、请3 —4 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1、这8 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 个字与木的关系)
2、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沿用为机器。“休”,可以理解为人靠在树旁休息。
(三)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四)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想一想,找一找,记一记。)
三、“我会读”
(一)激趣导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点出“我会读”)
1、小男孩在读什么?(出示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2、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 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3、出示6 幅图,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二)识字比赛。
在展示台上有很多标牌,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到自己会认的字后,把它轻轻地摘下来,等一会儿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先问问同学或老师,再把它记下来。最后看哪个小组对的字最多。
1、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卡片。
2、活动交流
3、教师抽查奖励
(三)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发法。
1、小朋友们会人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2、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3、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1、每小组发一张空白山坡图,小组的每位同学都贴出几张自己准备的标牌,读一张上一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可以拿到山顶的“好汉旗”
2、各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检查。
四、扩展练习 :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1、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字,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
一、比一比,写一写
(一) 出示生字。
1、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一组。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可以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说。如:多一笔:“ 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变一笔:“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二) 写字。
1、强调关键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最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一) 出示三句话。
1、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二) 教师抽查。
1、指名学生读。
2、这样的句子我们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考考谁的记性好?(南瓜越老皮越黄)
3、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一) 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得最多。
1、学生自愿参与。
2、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
(二) 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到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1、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2、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3、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4 人小组和读)
4、教师抽查。
5、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三) 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2、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天人、活重)
3、知道背诵,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避免拖腔拉调的齐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教学札记: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各种丰富多样的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以及汉字的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明确,而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例如:《语文园地(四)》中的“我会认”,教材中将前面学过、带有“木”字的汉字归为一类,并以一个“转盘”形式排列出来。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相应地设计了一个“玩转盘——找秘密”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借助图片,调动其对生活已有的感知,探究为什么转盘里的每个字中都有一个“木”字。使学生不仅识熟了已学的汉字,还初步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并为以后自己学习汉字的字形、字义打下基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渎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7、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景图,展现了大地回、动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盼
第二部分(2-7)绘 (五幅画面:草图、花图、风图、雨图、迎图)
第三部分(8-10)颂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字,写了盼、绘、赞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如写草,作者突出了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天,抓住了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水用“涨”描述,表明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的成长过程。把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学生应当在预习中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出描绘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部分表达作者盼望天到来 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草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风图”“雨图”,想象自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风的温情,感受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草图”和“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引用名言,导入 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 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天,歌颂天。朱自清先生的《》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动书”)
3.文中从迎接天写到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报考究。学生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景,刚刚欣赏了草图、花图,下面的风图、雨图、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
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
(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天优美之景,抒赞美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天,展开想象。
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天元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草、花、风、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习: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习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意思。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
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准备:北京四合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特点)
二.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了解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渎课文。
2.集体交流读课文。(指名读——自愿读——重点段齐读)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四合院的?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做批注划。
2.集体交流。结合查阅的资料。
3.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1)北京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四合院”这种老式住宅。
(2)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及大小规格。
(3)介绍四合院的发展变化。(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多户,连外国都人仿着建设。)
4.看课件四合院课件。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虽然······但是······)
1读句字体会前后分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中和第三段中)
2.师小结。表达的`意思不同,后一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转折关系的复句。
五.读全文,对北京的古文产兴趣。
六。作业:1、继续阅读有关四合院的资料。
2、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虽然······但是·······)关系的句式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7
一、本单元内容:
精课课文《神奇的光》、《在古观象台上》、《捅马蜂窝》
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
语文实践活动8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懂得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得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积累词语。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在“新星”、“暂时”、“困难”三个词语种选择两个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
5、 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6、 了解内容,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重点分析: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哪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自豪的感情。解内容,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
四、难点分析: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照射、发射、反射”的区别,并能够选词填空。了解内容,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
五、知识点地位及系统性分析:
这一单元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的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和情感。初步了解联想及其作用,产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和天文学家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情感。理解“我”思想情感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分析: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求有感情、声情并茂,还需进一步指导。另外,要注意结合课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写作,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加强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七、课时分配:
《神奇的光》2课时 《在古观象台上》2课时
《捅马蜂窝》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8 3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5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8
语文教案01-18
语文阅读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