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案

时间:2024-05-07 12:24:5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柏林》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柏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案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窦桂梅老师也说过,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结合本课深刻的主旨及写作特点,我将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领会文章结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重点抓住老兵的一段话及对结尾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感受文章深刻的主旨。

  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以描述战争的一段话进行导入,奠定学习的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分别体会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两个“静”有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在柏林》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图书的内容,学习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面,产生自主阅读的愿望。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并能跟随同伴的讲述,关注相应的画面。

  3、初步感受齐柏林小羊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本绘本、连续翻动的课件、音乐等。

  活动过程:

  1、了解幼儿已有的阅读经验:小朋友会看书吗?有什么好办法看懂书?

  提出看书的要求:用看图的方法看懂一本书。两腿并拢当桌子,两手扶着书,一页一页往后翻。

  2、教师出示图书,请幼儿看封面,猜测图书内容,教师不予肯定与否。

  3、幼儿自取图书,自由阅读。

  (1)鼓励幼儿浏览全书,可以边看书边自言自语,但要求不影响别人。

  (2)寻找书中最感兴趣的画面(喜欢的`、奇怪的、不懂的……)

  4、集中交流:

  (1)这本图书讲了谁的事情?讲了什么事?

  (2)你最喜欢哪一页?为什么?幼儿介绍时,要求大家及时翻到相应的画面,

  对应了解并进行相关的补充。

  (3)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师幼互相解疑,重点解决小羊练习飞行时的一

  连串动作,通过播放课件解决疑惑。

  5、第二次分散阅读。

  要求寻找:小羊有一个什么想法?为了这个梦想它做了哪些事?

  6、集中交流。

  (1)小羊有一个什么梦想?它做了哪些努力?从哪一页上可以看出它在努力?

  (2)它有没有遇到困难?它放弃了吗?哪几页上可以看出?

  重点:每次提问后的回答都要求幼儿从书中寻找相关的依据。

  7、交流讨论:留在你脑海里最多的是什么颜色?你认为蓝色代表着什么?

《在柏林》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五、品读释疑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二)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导: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a、暗示战争让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

  b、表现老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

  c、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勇气》《生命的签证》。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教案4

  目标:

  1、初步了解图书的内容,学习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画面,产生自主阅读的愿望。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并能跟随同伴的讲述,关注相应的画面。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准备:

  1、人手一本绘本

  2、连续翻动的小书

  过程:

  一、教师出示图书,请幼儿看封面,猜猜书中也许会讲什么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新书,你们看看封面上有谁,猜一猜书里可能会讲什么事)

  1、幼儿自取图书,自由阅读

  ①强调边看边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自己听得见,别人听不到)

  ②边看边找找书中你最感兴趣的、奇怪的地方

  二、集中交流

  1、这本书讲了谁的事?讲了什么事?

  2、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师幼互相解疑,重点解决小羊练习飞行时的一连串动作)并与放电影相结合

  三、分散阅读

  1、提出阅读问题

  ①现在,我们再前后连起来,一页一页仔仔细细地看一遍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和刚才一样,自言自语地说,不影响同伴

  2、集中:幼儿说说不懂的地方,同伴解疑

  四、结束

  第二课时目标:

  1、继续了解图书的内容,初步感受齐柏林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

  2、关注相应的画面,跟随同伴讲述,寻找齐柏林在页面中的与众不同。

  3、观察不同动线所表现的不同动作。

  准备:

  人手一本书,每人一支铅笔

  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承上启下

  1、小羊叫什么名字?

  2、它有一个什么想法?

  3、寻找环衬的秘密,与故事相对应

  4、它的梦想成功了吗?是空想还是梦想?

  二、幼儿阅读书

  1、提出要求:

  (1)先自己默默地看,看好以后可以找朋友交流。

  (2)梦想实现了吗?它为实现梦想做了什么事?请你从图书中找出来。

  2、幼儿阅读

  3、根据问题回答,请幼儿一起跟随同伴翻到相应的一页,并进行补充

  4、区分白日梦这一页的颜色与其他颜色的不同。

  三、再快速看一遍,寻找每一页上的齐柏林。

  1、里面到底有几个齐柏林?

  2、请你先找其他页上的齐柏林,找完后再仔细找找16页17页上的齐柏林,说理由?

  3、幼儿勾齐柏林

  4、教师重点检查这一页上的齐柏林,并请正确的幼儿说说理由(铅笔收走)

  5、修正

  四、收回书

《在柏林》教案5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在柏林》教案6

  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前半部分,观察画面,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

  2、用较为完整的语言讲述画面内容。

  3、感受小羊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辛苦。

  活动准备:

  课件:《齐柏林飞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我想飞

  1、提出问题:我们能够飞翔吗?

  2、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飞起来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各种能让自己飞起来的可能,哪怕是短暂的“飞”)

  二、集体阅读图书前半部分

  1、封面:图上的小羊名叫齐柏林,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它在干什么?

  2、封2-扉页:飞起来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齐柏林看见了什么?

  3、1-3页:小羊在哪里?它在干吗?齐柏林和他的羊群看见了什么?猜猜看它们看见飞艇,心里在想什么?

  4、4-5页:重点观察羊的表情,体验齐柏林的兴奋与喜悦,知道小羊名字的由来。

  提问:谁的表情和别的羊不一样?它会说什么呢?它为什么会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呢?

  5、6-11页:观察画面,了解小羊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1)、6-7页:齐柏林在干什么?它飞起来了吗?

  2)、8-9页:这次齐柏林又想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飞起来呢?(请幼儿展开想象)它的表情是怎样的?(喜悦)它高兴地说了什么?

  3)、10-11页:观察小羊的表情变化,提问:这次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4)、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齐柏林摔在地上的疼痛感觉。

  6、12-13页:牧羊人和其他羊看着齐柏林,他们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牧羊人,你会对齐柏林说什么?

  三、结合生活,谈谈自己有什么愿望?你是怎样做的?

《在柏林》教案7

  《在柏林》课文原文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在柏林》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教案8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思路点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

  《在柏林》原文阅读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在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由此,我们尽可以推想到战前这个五口之家平静、祥和的生活,战时三个儿子的先后入伍、三个阵亡通知书的纷至沓来,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在柏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结合全文看来,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

  3、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当得一项是: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多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剧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4、试分析第三段画线句中“他们”一词的作用

  5、试分析文章段末的作用

  6、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不超过四个字)

  《在柏林》答案:

  1、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当了炮灰,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受到巨大刺激而致疯,反复数数是想他的儿子

  3、B

  4、强调老妇人是已死去的三个儿子的母亲,这样说,更能激起人们对老夫人的同情,更能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5、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另一方面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6、以小见大《在柏林》

《在柏林》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体会战争的残酷。

  2、理解课文结尾,进一步体会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和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难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民众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坐上柏林的火车去了解这个故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柏林”“车厢”“咔嚓”“嗤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

  柏

  (2)词语解释。

  缓慢:不迅速;慢。

  健壮:强健。

  后备役:预备役。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车厢里的老妇人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不高兴了。

  第二部分(2、3):故事的高潮,老兵控诉战争的残酷。

  第三部分(4):在环境描写中结束本文,引人深思。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明确:暗示健壮的男子全都上了前线,只留下妇女儿童,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外貌描写。“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文中为什么要写老头和两个小姑娘计较呢。

  明确:为下文做了铺垫,使读者有充分思考的空间。

  4、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有什么含义。

  明确: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失去了三个儿子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5、结合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说说老兵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6、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明确: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对老兵一家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明确:语言痛苦无奈强烈的厌恶和痛恨

  2、总结。

  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小小说《在柏林》篇幅不足400字,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

  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激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在柏林战争残酷呼吁和平。

【《在柏林》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中班美术教案梅花教案12-12

小班美术教案柳树教案11-15

中班教案好吃的蔬菜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