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08 08:05:26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通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置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材在“你知道吗”里介绍古代名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很早就有替换思想。现代与古代的题目合理配置,使本单元教学更有价值。

  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用替换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大纲教材里教学的应用题稍复杂些,解答那些题目很少应用替换方法。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两次“练一练”都提示可以怎样想,应该做些什么。练习十七的题量不多,控制了难度。尤其是例1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例2里“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着眼于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一)、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

  例1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学生就能在图画里看到,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1

  (二)、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

  例2里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替换和假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和列表的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2、难点: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五、课时安排:共3课时

  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替换”的意义,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替换。教具、学具准备:大、小杯子,清水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1)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2)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

  (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让学生逢主阅读,并要求尝试画出表示题意的草图。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5)让学生自主进行检验。

  (6)反思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第二课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不同的“假设”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讨论策略

  1、出示例2,读题。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策略?

  3、你准备怎样假设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出示提问: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50人与42人比较,多出了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3)有一只小船被当成大船会多出几人?

  (4)一共多出8人,说明有几只小船被当成大船?

  2、列式计算:

  3、你还可以怎样假设呢?你能根据以上的提问,用你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吗?(小组讨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 2/3×5/6= 7/9×18= 3/10÷3/4= 5/9÷5/6=

  21÷7/9= 3/10÷2/5= 5/9÷2/3= 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 0.6÷0.3 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8:12 0.25:0.45 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总复习 ——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 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_+1.8=8.6、5_-_=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_=330 27_+31_=145 _-0.8_=10

  2.2_-1=10 15_÷2=60 4_+_=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__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__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__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__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__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__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__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__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可能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学重点: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出示天气预报的情境:

  长沙,11月22日,气温8-16摄氏度,降水概率10%。

  问:同学们,看了这个天气预报,你明天出门时会不会带雨伞?为什么?(不会,因为降水概率只有10%,说明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小)

  3.我们以前只知道用语言描述可能性,而这里的降水的可能性却用了10%这样一个具体的数,一个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与交流

  1.同步体验。

  (1)师出示袋子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怎么想的?(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1呢?

  (2)老师在口袋中再放入一个绿球。

  问:现在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师:都是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可能性的大小和球的.总数有关。)

  板书:球的总数

  (3)追问: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0,口袋里该怎样放球?1/100呢?

  (5)你有什么发现?分子都是1:表示红球个数;分母都是球的总个数;球的总数越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越小。

  2.迁移与提升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图。

  师:在图中你看到了哪几张牌?

  (2)师将6张牌反扣在黑板上。(师边说边演示)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它牌的可能性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可能性吗?

  (3)师:看了这6张牌,你还能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四人为小组活动,互相提问。)

  师: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

  你能具体地说一说,为什么任意摸一张,摸到3的可能性是1/3吗?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总数有关,还和某种物体的个数或张数有关。

  (4)对比提升:去掉一张黑桃3,还剩五张,你能用分数表示哪些可能性?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任意摸一张,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2/5”。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吗?

  师:如果老师说一个分数,你们能说出怎么拿吗?

  师:课后同学们继续可以做这样的游戏,一人说分数,一人拿牌,比一比,谁的思维最敏捷。

  三、实践和应用

  1.练习十八第1题。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本第95页练一练。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动80次,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3.设计中奖规则:课件出示

  超市将在元旦进行中大奖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指针,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你会怎样设计中奖规则?学生凭生活经验阐述。

  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是一等奖?

  (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有利于商家)

  4.完成练习十八第六题。

  同学们平时在游戏的时候要想最快决定两个人的胜负经常会用什么方法?(石头、剪刀、布)那你样想过没有,这种决定胜负的方式是否公平呢?

  小芳和小娟在做这个游戏,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出示表格。

  把表格填写完整。

  回答问题。

  我们以后在游戏时就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是不是公平。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1.提问: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价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能用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比如:两个厂生产同一种产品,价格等其他条件都一样,甲厂的产品有百分之十返修,乙厂生产的产品有百分之一返修,你选择买哪个厂的?

  师:生活中不确定得现象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去进行选择和判断。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7名学生,其中男生较多。本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出众者也不多,高分也比较少,即使是达到优秀率的同学在同年级中所占比例较少,个别男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特别是作业习惯和自习习惯,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另外,还有少数学生的家长到外地打工等,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或是寄宿在宿舍,这样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今后打算如下:

  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计算练习。

  一要求计算仔细。

  二是加强计算的基础练习。

  三是加强口算训练。

  四是引导学生使用简便方法。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

  3、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他们的普及率。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展和增强数感。

  8、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

  9、结合数学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环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环保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的简单知识,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

  五、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3、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4、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帮教结对活动,对后进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6、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05-0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0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01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3-02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10-0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11-17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应用教案01-1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