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审题,联系自己的生活,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写作。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3.能够通过观察和体会生活,发现其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元素。
4.写完习作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
2.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种种美好。
3.通过对例文的评改和例段的欣赏,学会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熟知习作要求,思考生活中让人感觉美好的种种事物。
教学过程:
一、审清题意,补充题目
1.浏览习作要求,明确训练重点。
(1)看看课本所给的提示词,打开思路。
(2)阅读泡泡中的文字,思考是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2.回忆脑海中的种种美好,确定习作题目。
(1)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列出“美好清单”。
(2)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美好清单”,说说自己认为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预设: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举手发言,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到题目中的“更”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非常多,但这里有一个“更”字,因此一定是让自己最有感触的、有所思索的事物。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如何确定题目。
提示: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作为题目。比如从家庭考虑,可以选择亲情、母爱、沟通等;从学校考虑,可以选择朋友之谊、师生之爱等;从社会考虑,可以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然考虑,可以选择山水美景、花草树木等;从自身考虑,可以选择思考、信心、阅读等。
②切入点不宜太大。作文时切入点越小越好,这样才能小中见大,往深处挖掘。如果我们选择“科技”或“自然”这样的题目,就很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处落笔,写“亲情短信,让生活更美好”或“阳台上的花花草草,让生活更美好”,则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选材典型,注重细节
1.紧扣题目寻找典型事例,挖掘材料的独特之处、感人之处。
(1)阅读课本提示语: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明确:典型事例就是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能体现人物的品质或突出事物的特点。
(2)学生就自己选择的对象罗列出该事物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并举出几个恰当的例子,再用排除法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这就是典型事例。
示例:
确定题目:美食让生活更美好
罗列要点:①让我更健康;②让我更快乐;③让我有了出门多走走、多旅行、多发现美食的动力;④自己做美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⑤帮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⑥家人一起做美食、吃美食,让我的家庭更温馨……
分析排除:第一点太笼统,而且许多美食易让人发胖,所以这一点不太好展开,可排除。第二点确实是一般人最爱美食的原因,因为心情不好时吃一份又好看又可口的食物,能让人快乐起来。第五点、第六点也可以归纳到这一点中,和朋友、家人一起吃美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第三点的切入点比较新颖,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而要吃到原汁原味的它们,又体验当地文化,的方法莫过于环球旅行了。当然,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有各种美食,这可以让我们多出去走走,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确定材料:选择第二点、第三点。分别就每一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事不在大,而在于是否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典型事例:如一次美食“拯救”自己情绪的事例;如一次发现身边的美食的经历。
2.注意细节描写,交流怎么把细节写活。
明确:写作时可根据描写的对象进行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把背景环境、人物的细节描写到位,这样的描写才能打动人。
三、融入感情,完成初稿
1.学生开始写作初稿,教师巡视检查,发现写得不错的片段可记下来,后面进行展示阅读。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要选择典型事例,但这个典型事件不是一定要多么新、多么奇,而是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能引起自己思考的事例,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话,肯定是所选的事例并不是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该想想是否事例还不够典型。
2.写完后,同桌交换习作,看看习作中是否表现出了“美好”,而这种“美好”是否能感动其他人。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所写事例是否典型;(2)是否融入了情感,写出了体会;(3)是否写活了细节,有感染力,让人读出“美好”;(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请学生给同伴支着,提几条修改建议,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3.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事件记叙完整;(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3)文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且融入自己的思考;(4)细节生动,语言流畅优美。
【优秀习作】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
今天我看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群陌生人在一家餐馆里共同用餐,大家都因小心谨慎而感觉不自在。后来通过传递一只盐罐打破了尴尬的气氛,使餐桌上充满了快乐。①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不已。很多人都慨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太厚。其实,这隔膜很脆弱,问题是敢于先打破它的人太少。②哪怕只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次轻轻地点头,你就已经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只要每人都迈出一小步,你就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只“盐罐”就能让这层隔膜倏忽不见。③
妈妈一直教导我,要做个快乐的女孩,不仅要自己快乐,也要带给他人快乐。④常把微笑挂脸上,见到熟人要问好。我每天去上学都会见到传达室的伯伯,我总是大声地问候他:“伯伯好!”然后赠上一个甜甜的微笑。伯伯也会开心地挥手大声地说:“你也好!去上学啊!”上学路上,遇见熟人,我会主动迎上去,微笑着打招呼,很多人本来无精打采的表情会一下子开朗起来,热情地回应我。我想,这就是我的快乐感染了他们吧!⑤
多一句问候,多一句赞美,爱的力量就此传递。⑥小的时候,我对妈妈的教导不理解。但现在我明白了,我一个人的笑容也许不能让整个城市都灿烂,但我甜甜的微笑、一声热情的招呼,也许能让我周围的人心情变好甚至保持一整天。而这些人的好心情又会传递给他周围的人,这样一波一波地传递,这个城市也会因为这么多人的笑脸而沸腾起来,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消融了,人情也就不再冷漠了。⑦
微笑是个最简单的表情,是每个人最美的名片,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当你的嘴角轻轻上扬时,真诚的微笑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心门;打开了心门,你将拥有整个美丽的世界!⑧微笑吧,用微笑传递我们的爱心,让微笑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⑨
句段赏析
①用一个小故事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结合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引人深思。
③点明微笑的作用,和第一段的故事相呼应。
④本段中心句,下文围绕这句话来展开记叙。
⑤通过记叙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微笑的巨大作用——感染他人。
⑥本段中心句,下文主要写微笑能传递快乐。
⑦通过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明微笑可以消除隔膜,与第二段相照应。
⑧总结微笑的作用。
⑨发出号召,照应文题。
总评: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小作者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启全篇,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结合故事抒发感慨,再引出微笑的重要作用;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微笑能感染他人、传递快乐的巨大作用;最后总结微笑的作用并发出号召,深化主旨。本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朴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习作。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格外、仿佛”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播放录音《月光曲》。这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在曲子里听到了什么?你听出贝多芬的心声了吗?
2、简要介绍贝多芬及其《月光曲》。那么,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
(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做上记号。
3、交流,把课文分成两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把两句话的`意思合成一句话说: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2、四人小组合作读第2~10自然段,在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处理第一次弹琴,使学生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初步认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
1、过渡:
贝多芬两次为兄妹俩弹琴,请打开书,快速找到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一次弹曲的情况。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
(提示学法:抓住事情发展变化,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
4、指名回答问题。
5、练习:
⑴ 哥哥妹妹对话。
(体会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使贝多芬感动 。)
⑵ 盲姑娘听曲后的话。
(激动,懂音乐使贝多芬激动,找到了知音 。)
语文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语文教案 篇4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本课采用“长文短教法”。在梳通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抓住“三次消遣”,“三拳”等主要情节,通过分析鲁提辖的言行来学习他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疾恶如仇、扶弱抗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等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在梳通课文情节的基础上,“三次消遣”,“三拳”等主要情节为教学重点。
2、通过分析鲁提辖的言行来学习他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疾恶如仇、扶弱抗恶、
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等性格特点为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情节,了解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好汉歌》的录音,体会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豪迈风格。
这首歌,描绘了一幅侠肝义胆、豪气冲天的英雄群像,歌颂梁山好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提辖就是这首歌当中所唱的英雄群体当中的一位。
2、学生简介鲁提辖,老师补充
鲁提辖,名鲁达,提辖是他所任的官职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为了搭救落难的金氏父女,见义勇为,三拳打死镇关西,因而丢了官职,被迫去作了和尚;真纯毫爽,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大闹了五台山,只好到相国寺去看苹果园;又为搭救林冲,大闹了野猪林,连和尚也作不成,只得到二龙山落了草,最终被逼上了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
(板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3、学生思考:鲁提辖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
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小说内容。
1、找出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地点,并据此划分结构。准备复述课文。
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地点有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南门,据此,课文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7段):潘家酒楼,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倾诉。第二部分(8——9段):鲁家客店,鲁达保护金家父女离开。第三部分(10——20段):郑屠肉铺,鲁达痛打郑屠。第四部分(21段):南门,鲁达亡命出走
2、学生根据结构提纲用3—4句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情节的连贯,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
三、研读课文。
1、哪些片段写得最精彩?
学生一般答出“消遣郑屠”(第10—20段)。接着布置自读这部分课文,读时要求找出三次“消遣”,三拳痛打和店小二的三次反应。
2、通过重点分析三次“消遣”三拳痛打和店小二的三次反应,以此分析鲁提辖的性格。
⑴三次“消遣”:
第一次:“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并要郑屠“你自与我切”。条件苛刻,有意“消遣”的意思郑屠不会不明白,但郑屠欺弱怕强,只得忍气吞声。
第二次:“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虽提出“肥的臊子何用”,但顶不住鲁提辖的“相公钧旨”“谁敢问他”,也只好屈曲从事。
第三次:“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见些肉在上面”。条件更为苛刻,消遣味道更浓,逼得郑屠冒出一句“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于是郑屠落实圈套,为自己遭“打”创造了条件,鲁提辖为“打”找到了理由。三次“消遣”,步步紧逼,郑屠忍无可忍,鲁提辖却是一胜再胜,次次得手。从中表现了鲁提辖为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中表现出的坚定和机智,使读者折服。,体现了他的勇而有谋。
⑵痛打“三拳”:
第一拳:打前先骂,一骂他郑屠不配叫“镇关西”,二斥他郑屠强骗金翠莲。这是先造舆论,为打张本,足见其智勇具全,决非粗鲁贸然行事。打的动作极为简洁:“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显示了武艺的高超。打的结果是“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这是具有何等的力量!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个比喻很有讲究,首先是油酱有味,所以咸、酸、辣的不同;其次,油酱是液体,与后面的“滚”相呼应。
第二拳:打前也有舆论,郑屠被打翻在地,挣扎不起,只叫:“打得好!”而鲁达却接口骂道:“还敢应口!”于是又找到再打的理由,惩罚“还口”。打的动作也只一下,“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结果是“眼棱缝裂,乌珠迸出”,其技艺其威力与第一拳比毫不逊色。这里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也似开了个采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因是“采”后面便有三色;因是“帛”,后面便有一个“绽”字,这段文字除了呼应之妙,更逼真地描出“血”“乌珠”带来红黑二色以及由红黑配调而出的“紫色”。(“迸出”的“迸”是个单音字,前面的“迸流”的“迸”教材编者未作注,也读作bèng)。
第三拳:打前,郑屠“讨饶了”了,而鲁达却接过话题来个“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俺偏不饶你!”鲁达是软硬都不吃,正反都要打,打的都有理。打的动作也只一下,“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何谓“正着”?不偏不斜,正好打在位置上,准确度似乎超过了前两拳。之后还有一个妙喻“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道场必击法器,三种法器齐响,郑屠哪里受得了!
三拳的`每拳之前,鲁智深都造舆论,这种拳头未动舆论先行的做法,显示了他的精明、智慧和坚定不移伸张正义的立场。三拳干净利落,拳拳落到实处,打到要害,足显其勇武和力量。三个比喻,分别从味、色、声响加以渲染,以表现打的效果,真是神来之笔。其结果必然是郑屠“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一个“挺”字,写尽了郑屠的死相。
鲁达的性格,在这三拳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重要情节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⑶店小二的三次反应:
第一次“消遣”:店小二“见鲁提辖坐在肉案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第二次“消遣”:“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第三次“消遣”:“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店小二是郑屠的帮凶,他的三次反应,一次比一次心虚,一次比一次胆怯,从而反衬了鲁达的气豪胆壮,显示了他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对次要人物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收到表现主要人物的艺术效果。
这部分的教学应采用举一反三法,即教师重点讲第一次“消遣”和打第一拳,以下“两次”“两拳”让学生自学、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只作点拨。
3、归纳鲁提辖性格:
四、总结迁移
1、读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然后循着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索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即主题思想)。
2、对于篇幅较长的长篇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抓住重要情节,通过掌握主要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五、布置作业
1、学习课堂内通过人物言行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的方法从其他语段中归纳鲁提辖的其他性格特点。
2、从小说《水浒》中选取其他情节,进一步充实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说明:三次“消遣”一次比一次“过瘾”,三拳痛打,一拳比一拳落实。店小二的三次反应,也一次比一次严重。步步升级。板书以“升级”为序,揭示“消遣郑屠”内容,表现鲁达的性格。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语文教案 篇7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到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还要在大门口张贴大红的——春联。(板书课题:24. 春联,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春联内容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所表现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2.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 ”画出春联,用“ ”画出春联的内容。
3.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指名)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齐读)
4.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
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这么美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把它记在脑海里。(指名背)
5.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表现第二种内容的春联。
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谁来试着读好它。(个别集体)
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6.课文中还有表现其他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片,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7.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8.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9.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
10.下面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11.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文本研读,了解春联特点
1.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看课文二、三自然段。
(板书:特点 )
2.指导体会对仗。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适当点拨 辞:送走
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齐读第二自然段。
3、老师读第二副春联,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板书: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着读出这种特点(板书:声律美 )
4.出示:开卷有益,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 , 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四)迁移运用 自主学习
1.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考考大家。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快过年了,老师家里想贴一副春联,却不知道哪一副好,你能推荐一副吗?说说你的理由。(请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明理由)
2.参考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及你收集的春联,向家人推荐,并向他们说明这些春联的内容及特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开拓
[教学设想]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方法]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多媒体出示“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趣: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也许会用“仙境”“幻景”来形容,虽然它们似虚无飘渺,但它们却真实地出现过存在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和海市蜃楼一样美的“山市”里去吧,也许你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朗读识记。
3.自学课下注释。
4.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②读懂词句.侧重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节奏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找出来 d. 圈点勾画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知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三.自主学习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比赛。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参看注释讲内容,直译意译均可。各小组同学互相听译,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同学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探究想像
1.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口头复述,用关键词句描述画面)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欣赏感受了神奇的山市,山市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构想山市图景)
2.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归结让学生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文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鼓励绘画基础好的同学画出来,在班里展示欣赏。再次多媒体出示“郑州”海市蜃楼图片,学生想像与山市画面的异同,增强直观感受,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啊!
五.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亲友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及图片。
③ 课外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和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课文,反映的是当今高新科技的新成就,其内容包括航天、克隆和基因技术。本《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一说明文。文章指出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说明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教学设想
新课标第一
重难点:1、新型生物技术和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体会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花花世界欣赏导入
播放一段视频《万紫千红的花》
刚才大家欣赏到的是一片花的海洋,姹紫嫣红,甚是美丽。很多花都有它的象征意义,不同的人送不同的花.就今天我想要送一束特别的花,请看课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二、走马观花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2、转基因花是利用新型生物技术来培育的',那么这种技术有何优势?其发展的方向是怎样的?
3、如何创造出转基因花?它有哪些优良特性?
3、目前在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4、转基因花卉的市场前景怎样?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三、花言巧语品味语言
1、理清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安排
新型生物技术的优势及什么是转基因花(总)
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分)
转基因花的光明前景(总)
2、在介绍说明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
3、特色分析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的另一定作特色: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四、百花竞放思维拓展
1、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
2、用图画的的形式来展现你需要的转基因花。
五、妙笔生花学以致用
运用这节课学习的说明文的方法,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你心目中的转基因花。
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一、总(1—3):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以及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分(4—6):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特别色彩、特别新奇、特别长寿。
三、总(7—8):全文。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分清内容的主次。
2、联系上下文体会马鹿借助眼神、动作、声音向人们求助,并能有感情地读好有关句子。
3、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
4、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马鹿借助眼神、动作、声音向人们求助,并能有感情地读好有关句子。
2、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
教学过程:
一、 照片导入,激情质疑:
1、(出示2张照片)
在课开始前,老师请大家看两帧照片,一帧照片是攀枝花6.1级地震那一天,一位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
另一帧照片是学校放学时,我们的爸爸妈妈,年迈的爷爷奶奶顶着寒风瑟缩着身体,等待你们放学的情景。
2、从这两张照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情)
3、是呀,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可是,你们知道吗?不仅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着深深的情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马鹿有情。(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1、马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课题中的“情”是什么情?
5、关于马鹿,谁能来介绍一下?(出示马鹿的图片)
设计意图:
1、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活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太会把老师讲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情感上缺少从课文到生活的迁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仅仅学会理解马鹿身上的母爱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将课文的主题推向生活,感受自己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我选取了两张照片,一张来自具有震撼力的新闻素材,一张来自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从自己家长的照片导入,孩子们肯定意想不到,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照片内容与课文的情感主线一脉相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人与动物情感的对比,又使学生自然地质疑,为后面围绕问题,抓住主线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2、马鹿这种动物学生不是很熟悉,因此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查查资料,课上由学生简单介绍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对马鹿的了解还真不少,但课文中的马鹿却不仅如此。
2、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马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学生交流,概括出“勇敢、母爱”(板书:勇敢 母爱)
4、浏览课文,分一分,哪几小节表现了马鹿的勇敢,哪几小节又描写了马鹿的母爱?(1-4小节:勇敢 5-13:母爱)
5、你这两个内容,哪个是课文的重点?你们想先学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
1、这篇课文很长,共13小节,初读课文有些散,因此整体感知中,我分两步走,初读课文,找出马鹿身上两大特点——勇敢和母爱,再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有了 “勇敢和母爱”这两个关键词,课文的脉络一下子清晰了:前半写马鹿遇险,“我”扣动扳机救鹿。后半写马鹿引我们救落入陷阱的小鹿。
2、两部分的内容比较独立,情感上并不一定要有第一部分的铺垫,才有后一部分,因此,我让学生来选择先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3、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分清脉络后,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三、 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围绕“勇敢”,学习第一部分
1、读1-4小节,你从哪里读出了母鹿的`勇敢?
2、随机学习句子:马鹿知道自己跑错了地方,于是就跳得高高地在空中打了个
旋儿,想重新跑回林子里,而狼却抢险一步横在了马鹿的前面。马鹿使足气力,准备腾空越过狼的拦截,可狼却倏地俯下前身,前爪按地,眼睛瞄准了马鹿的喉咙。
3、根据学生回答,找到三个动词,指导朗读。
围绕“母爱”,学习第二部分
1、马鹿怎样机智地向人类求助?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5-7节,划出马鹿向人类求救的句子,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句子一: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了。
① “傻了似的”真的傻了吗?结合“我幕锇榧衿鹨豢槭?尤恿斯?ィ?砺够??匾簧辽恚?艚莸囟憧?恕?”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按照动物的常性,听到枪声,狼吓跑了,马鹿也应该吓跑才对,可它却一动不动,傻了似的,其实马鹿是想用异样的眼神引起我们的注意啊!)
②“一动不动”,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你是马鹿,你会想什么呢?
③“不情愿”想象一下,不情愿离开的马鹿会有怎样的动作?(脚步很慢,眼睛看着我们)不情愿的的表现其实就是马鹿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带着理解男女比赛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
1、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学生都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读懂文本,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估计学生能找到这三处关键词,那么我要做的是“点拨”。如“傻了似的”学生可能会一位马鹿是受了枪声的惊吓,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再读一读,有什么感悟?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2、换位思考,想象马鹿的想法,有助于理解马鹿在危急过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孩子,从而体会伟大的母爱。
3、结合“迈着方步”,想象马鹿“不情愿”的样子,学生自然体会这是马鹿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句子二: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来,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而后又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①“死死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林中的那个地方有什么?对于掉入陷阱绝望无助的小马鹿,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出示)
你体会到了什么?(小鹿的无助)
这一切,让马鹿妈妈多么痛心啊,那份无奈,那份牵挂使它不愿离开。千言万语尽在心头,不会说话的马鹿只能用眼神、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求救,从这段话中还能哪里感受到马鹿的求救信号呢?
② “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透露出马鹿的爱和期望,救子的急切心情;也对我们充满着暗示。
③“一步一回头”带着它无尽的期待,此时此刻,救出孩子是它最大心愿,此时大马鹿一定想了很多。你是大马鹿,如果,你会说话,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④ 指导朗读:不会说话的马鹿千方百计用眼神、动作向我们求助(指名读)
马鹿没有救出自己的孩子,它不肯离开(指名读)
小马鹿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没有水喝,救不出孩子,马鹿妈妈心急如焚,它怎么能离开?(齐读)
句子三: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
①就这样,马鹿想尽办法把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听声音)这声音多像母亲在低声安慰自己的孩子啊!马鹿仿佛在对小马鹿说:“ ”。
(也许母亲在自责,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孩子;也许母亲在给孩子鼓气,鼓励孩子不能放弃;也许母亲在把好心人已经来到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孩子;也许……)
②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听声音)好像在向人类大声救助:“ ”。
(那阵阵大声地鸣叫,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那阵阵大声的鸣叫,更是一位母亲爱子心切的表现啊!)
设计意图:重点内容部分,文字较长,跨了9个小节,比较散,学生不容易把握主次,紧扣母爱,分成“求救和团聚”两个部分学习,就使教学条理强了许多,同时也分出了主次。求救部分抓住三句话来体会马鹿妈妈求救时的动作、神态,体会对小马鹿浓浓的爱。抓住两次鸣叫,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说话,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母爱,同时也训练了联系上下文来想象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
2、感受母子团聚的激动场面。
过渡:人类被大马鹿感动了,他们把小马鹿救了上来。母子终于相聚了,你瞧,(视频或图片)
出示:忽然,大马鹿一个箭步冲过来,在离我们十多米的地方折过身,声音柔和地叫着它的孩子。
小马鹿欢快地叫着,一跛一瘸地跑向母亲。大马鹿用舌头舔着小马鹿。小马鹿紧紧地靠在母亲身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朝我们张望。
(1) 精彩的朗读同样可以再现感人的场面,让我们用声音来表现母子的深情。(自由读,指名读。
(2) 创设情境说话:你的感受太深了,我也被你的朗读感动了,现在,我就是那慈爱的大马鹿,你们就是欢快的小马鹿,我们一起来读。)
孩子啊,我们终于团聚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我说什么呢?演一演
小马鹿 说:“ ”。
换一换,我就是那小马鹿,你们是我的妈妈,你们会对我说什么?
大马鹿 说:“ ”。
设计意图:围绕“母爱”的主线,后半部分的重点应在感受母子情深上,而不在于作者怎样救,四年级的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这样的长课文,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把握主线,抓住重点,同时抓住重点也是本单元对学生的训练,因此,在本环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同学看,来体会母子经历了大难后相聚的那种欢欣;通过读来再现欢欣的场面;通过情境表演想象说话,来丰富无声的画面。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母爱。
回读第一部分
1、 再次回到第一部分,思考:课文的主线是“母爱”,写“情”可为什么还要写大马鹿的勇敢?默读1-4小节,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 “凄惨的鹿鸣声”:正是大马鹿这声声凄惨的求救声,引来两只狼。
3、 “想重新跑回林子里”:一个“回”字写出了在危难中,大马鹿对小马鹿的牵挂。母爱的力量也给了大马鹿与恶狼抗争的勇气。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选择了先学第一部分,那么在学完第二部分后对第一部分进行回读十分重要,有了第二部分的情感铺垫,学生很容易找到初学时被我们忽略的关键点。如果学生选择了先学第二部分,那么回读与第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能学得更深,对文本的挖掘就更透了。)
四、小结疑问,总结全文:
1、(看板书)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而课题中的“情”就是——母爱
3、母爱无处不在,她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微不足道;有时缠缠绵绵,有时狂暴粗野;母爱,需要懂得感恩的孩子细细体会;母爱,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4、当我们再次回眸这两帧照片的时候,相信,我们会有更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理清脉络,学习课文后再进行概括,难度降低了很多,相信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得出答案。
2、回到学生的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点出中心,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也是对学生提问的尊重。
3、再次回眸两张照片,深化的不仅仅是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更是学生感恩教育的迁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