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七、拓展训练
(若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5、进行口语交际。
6、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课时:4课时。(含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过程: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理解题意)
2、确定每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注意所填页码是字典正文页码。(确定不收,然后独立查字,写答案。)
3、订正答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练习。
二、搭配词语的练习。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填写,把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解决。
3、指名说答案,大家评议。
4、集体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指名读题,弄懂题意。
2、分析例子,体会“果然”的意思和作用。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一致。)
3、试着口头补充句子。大家互相订正补充。
4、在书上写答案。
答案:气象台预报今天早晨有大雨,果然早晨下起了大雨。
小莺下决心要夺得女子400米冠军,果然她夺得了女子400米冠军。
四、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1、复习冒号、引号。
出示p16第4题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在提示语后面加上冒号,给人物语言加上引号。)
2、自己读读句子,试着加上标点,注意正确使用问号和叹号。然后,再读一读。
3、集体订正。
(1)吴晓燕好奇地问:“叔叔,秋天也能植树吗?”
(2)李岩问赵亮:“你长大了最想做什么?”赵亮想了想,说:“我最想当宇航员。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飞来飞去,多有意思啊!”
4、要求大家学习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在写句子时要正确使用。介绍《语文读本》中《淘气的标点符号》。
五、作业:用“果然”练习写一句话。(困)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希望。
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个同学提前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有的寄托了父母的殷切希望,有的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祝福。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几个名字,大家猜猜有什么含义?(出示几个同学的名字)
二、进行口语交际:
1、猜出示名字的来历。(每个同学自己纠正、补充)(困)
2、同学之间互相猜猜名字的来历,自己做说明或介绍。
三、进入交际高潮:
1、猜猜老师名字的来历。(老师做介绍)
2、介绍自己家长名字的来历。
3、介绍自己名人名字的来历。
四、课堂:表扬同学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点希望:与人交际中要尊重对方,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注意在交际中准确使用礼貌用语。
五、作业:把你好朋友名字的来历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理发店情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去理发店理过头发,但是有个叫小沙的小朋友最怕去理发店理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剃头大师》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1)“剃头大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剃头大师”的理发水平怎么样呢?(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
设计意图:
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验证识字效果。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剃tì执zhí否fǒu骂mà仇chóu惯guàn刑xíng替tì
厘lí摸mō
剃——梯仇——亿刑——形摸——模
(1)读音难点主要有“执、仇”(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4.课件出示“我会写”。
(1)指名读字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2)指导写字。
①注意“鬼”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②“仇”字的右半部分是“九”不是“丸”。
③注意写好“表”“差”的横。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到了哪些人?
(3)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汇报初读结果。
(1)“我”给表弟小沙理发的事。
(2)课文写到了小沙、姑父、理发店里的老剃头师傅和“我”。
板书:小沙姑父老剃头师傅“我”
(3)起因(第1~6自然段):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小沙不愿意剃头,姑父为了给小沙剃头,每次都要押着小沙去理发店。
经过(第7~17自然段):有一次,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由于“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所以将小沙的头发剃得参差不齐。
结果(第18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到处是碎头发。
(4)在小组内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诵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了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沙的句子,感悟小沙的特点。
出示句子: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体会:天生胆小,怕剃头。板书:怕剃头
2.课文围绕“小沙怕剃头”写了哪些内容?
共同研读:
(1)读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怎样进理发店的?姑父是怎样做的?理解:押、监督、夺门而逃。(板书:监督)
(2)读第3自然段:进了理发店,小沙是怎么做的?理解:“害人精”、怒视。
(3)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称他为“害人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他的眼神也不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剃头时,小沙吃尽了苦头,但不敢动。理解:规规矩矩、耿耿于怀。板书:“害人精”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沙怕剃头的原因。
3.课件出示“我”给小沙剃头的情景图。
(1)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自然段。
4.默读课文第7~17自然段,自学提示:
(1)小沙为什么央求“我”给他剃头?
(2)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
(3)“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
5.根据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随意乱剪
6.分析句子。
(1)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剪头发,虽然“我”不会剪,却敢下手,胡乱剪下去,自以为动作熟练,非常有自信。
(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容易满足。
(3)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给小沙理发后,小沙头发的样子。
(4)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小沙看到自己的头发时吃惊的样子。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事情的结果如何。(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满是碎头发,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沙的特点,理解小沙怕剃头的原因,然后分段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过程,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回顾总结,感受趣味。
1.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没有剃头经验,只是被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2.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无忧无虑美好幸福
设计意图:
运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4
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怎样保护环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它要求学生认识到:现在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人为极大的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然后以“怎样保护环境”为话题,展开想象,说一说。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环境,树立起保护环境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要破坏地球,而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万代。
学生分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所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也有极大的差异,而且对有关环保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环境保护是大人们的事,他们自己就只管读书,吃喝玩乐,关于环保的知识比较枯燥无味就不去光顾。在平时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关于环境保护类的书极少。学生们课外喜欢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童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的成长需要外部环境的引导。因此,这次的口语交际的指导,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从何入手,既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又能在学生中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自觉保持生态平衡呢?这是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从学生喜欢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入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看科教片,教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眼界,逐步喜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关注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设计理念
一、创设交际的情景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言语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境。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进行对话交流
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学生乐说、爱说、形成表达自信心的基础。这次口语交际营造了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大胆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的言语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交流环境氛围中各抒己见,开展团结合作、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体验到交际的快乐,乐于与人交流。
三、 多种形式的交流,学生得到发展
口语交际是双向、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师介绍、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听、说、评中进行师生互动发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兴趣。
2、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力要既丰富而又合理,又要对人类有所启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也来保护环境。
3、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
2、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收集、摘录有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人们采取措施进行环保的资料、图片,提通过观看、阅读,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设计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共同商讨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周围”指哪些地方?
对!我们周围就是指我们学校附近、家的附近等。我们班同学的家遍布喀什各个镇区,那么我们周围就是指的整个喀什。
二、过渡:
你们希望我们喀什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对!大家都希望生活在整齐、美丽、舒适的环境里。(课件出示环境优美的图片)
喀什是一座文化名城,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我相信同学们作为喀什人一定是为喀什美丽的环境而感到非常自豪的。可我们渐渐发现这座城市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三、讨论水污染现象、后果及应对措施。
交流资料,了解“环境保护”。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并结合图文、音像等;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
1、出示系列:课件,定格:小河上漂浮着死鱼。
2、从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过或了解到哪些污染河流、湖泊的现象?
3、人们把生活垃圾倾倒在湖泊里,把工业废水排放到小河里,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4、是啊!湖泊里的水变黑了,变臭了。小河里的鱼儿不再欢快地畅游了,鸟儿也不在这里栖息了。我们人类更是自食其果,遭到了无情的报复:健康被损害,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病症,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水污染不能再继续了,那我们怎么办呢?你能采取什么行动制止或减少水污染现象的发生呢?
①捡起来,或捞起来。
②比如我现在就是一个环境破坏者,我正要把刚喝完的饮料瓶扔到河里。你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么劝说?(注意:一要懂礼貌,二要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
③科幻发明。
但愿科学家们早点儿把你说的这种机器发明出来!
④还有那些你看不到的,甚至看到了凭你的能力也解决不了的现象。比如,你只看到小河里有垃圾,却看不到是谁扔的;你明明知道有人向湖泊里排放污水,却没有能力去制止,你怎么办?(宣传、写倡议书、向有关职能部门投诉等等)
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真高!
四、讨论畅谈其它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应对措施。
师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已介绍了很多有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资料,了解了了什么是环境保护,明白了我们全人类都必须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那么假如你是环境保护大使,你想怎样进行环境保护呢?先来看看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要求,思考: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要求:1、想法要新奇、得体;2、想法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谈话引导、启迪思维:假如你是环境保护大使,你最想做什么?如何呼吁全人类去保护环境?假如要你设计一些公益广告,你会怎样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五、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小组交流须知)
1、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新奇有趣,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2、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3、小组推荐或自荐一名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引导评议。(主要评议:话语是否清楚、具体,重点是否突出;建议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设计的公益广告是否琅琅上口)
六、对于防治环境污染,我们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每一个小学生,为保护环境都应该从我做起,要知法、学法、讲法、用法。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对各种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得非常透彻,制止环境污染的办法也切实可行!那就请把你们的办法付诸于实践,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喀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出我们的贡献!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吨、敞、哺、滤、矮”5个生字,会写“吨、敞、哺、滤、肺、潜、矮、判、胎”9个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2、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鲸的生活习性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一吨 宽敞 哺乳动物 过滤 肺部 潜水 又矮又粗 判断 胎生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吨、哺”两个字的读音。
(在写字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哺”字右边上面的点不要丢掉。“滤”字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字。“矮”字左右不要写反。)
2)交流:课文每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理解词语:胎生 哺乳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们最想了解鲸的哪一部分情况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介绍的内容。
(2)从哪几句话中能看出鲸的这一特点。
(3)围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能读出相关的语气吗?试一试。
2、在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鲸的外形特点:
(1)(课件出示)
●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学生练读,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显得很宽敞。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比较,体会出鲸的大。再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
(3)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还记得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吗?还记得我们的学习要求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打开书,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再仔细读一读,再交流学习所得 。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点拨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以下过程是教学的预测,不是教学的程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演变(可以以鲸的角色来自述)
在远古的时代,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 ),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 )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很远的古代”、“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2)种类:须鲸 ——没有牙齿
齿鲸 ——有锋利的牙齿
3)生活习性:
①吃食 (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须鲸 吃小鱼小虾 (“吸进”“闭上”“滤“吞进”等词写出了捕食经过。一顿可吃两吨多,说明食量大。)
齿鲸 吃大鱼海兽 (“扑上去”“咬住”“很快”看出很凶猛。)
②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共同点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教师出示插图 指导学生朗读。(……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③睡觉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
生把画好的简单图画展示出来,再用语言描述。体会出鲸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生长
胎生 生长快 寿命长
4、朗读感悟
我们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习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六、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3、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2-03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