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15 07:33:2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必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A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图B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2)猜测

  长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证明你的猜测

  (4)结论

  长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正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讨论:需要测量哪些边长?

  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测量出其长和宽。

  比较:(2)、(3)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相同但是面积不同,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境,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探究活动,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会画一组平行线,在画的过程中感悟平行线的特征;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两个立体盒,课件,两根小棒,2张长方形白纸,一只彩色水笔胶带纸(或磁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直线的特征。

  二、游戏导入,认识相交和不相交

  1.(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玩过撒小棒的游戏,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听清要求,看看这里面我们能不能学到数学知识。

  (2)讲述要求:每人拿出两根小棒,把他们任意的撒在桌面上,看看两根小棒形成了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把你看到的图形用彩笔画在纸上。

  【目的:撒小棒,看小棒在桌面上所形成什么形状,揭示研究同一平面内两个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对自己画的图形进行分类时,充分的让学生说明自己这么分类的理由,让学生的正确想法来引导其他学生】。

  (3)展示学生画的直线,并编上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师:我们把两根小棒同时撒在同一个桌面上,此时我们可以把两根小棒看做两条直线,把桌面看做一个平面。

  2、出示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完全相同的纸盒,一个盒上画一条黄色线,另一个盒上画一条蓝色线。

  师:上面的这条黄色线,与下面的那条蓝色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吗?【生回答】

  ①根据学生回答,师:你来摸一摸,②移动一个纸盒,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吗?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板书出示)的位置关系。

  看画出的直线关系,你能分一分吗?

  为什么这样分?

  可能回答是:两条直线有角;交叉,没有交叉;

  师:你同意他们的分类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手指交叉的直线)这在数学上叫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你认为这两组直线相交了,那两位两组直线没有相交,你是怎么判断相交和不相交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看它们没有连在一起。

  出示:(4)你认为这两条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

  生交流,回答。可能答案:不相交,没有连在一起;相交,延长一些后就可以相交了;因为都是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会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都是(学生齐答——直线),能不能延长,大家想一想,延长后会不会相交?闭起眼睛想象一下后回答。

  观察②③两组的两条直线,如果延长后,想象一下会不会相交?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相交,一种不相交。【板书:不相交】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齐读

  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

  3、你刚才画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属于什么关系?分别给它们起名,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生回答

  师小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

  4、在生活找,教室里找相交和不相交,生答;课件欣赏

  5、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生判断是否是互相平行,对于第四个图,问生为什么不是一组平行线,如何判断?

  补充:

  三、折纸(想想做做2),引出画一组平行线。

  1.这长方形纸

  出示长方形纸,观察长方形对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平行

  a提问:有几条折痕?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么?

  b像这样的折痕如果画出来与边都是什么关系呢?有多少条?

  一条边的平行线可以有无数条,位置各不相同。

  (1)请你测量一下这三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动手测量,并反馈——每条折痕长度相等。

  (2)小结;长方形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在中间的折痕也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

  2.画一组平行线。

  (1)刚才我们通过折长方形纸来找到了一组平行线,那你能不能应用身边的物体来帮助我们画一组平行线么?

  生举例并说明物体上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用他们来画。

  (2)这么多画平行线的方法,你会发现画出的平行线都是固定的。如何能能画出想要的一组平行线呢?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3)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

  师讲述:

  工具:直角三角尺、任意直尺

  步骤:一对齐二贴紧三移动四画线

  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已知直线,再用直尺紧紧的贴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再按住三角板把直尺拿开,再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

  (4)生概括:画——画什么;贴——拿什么贴什么;移——怎样移;画——画什么

  (5)生动手尝试画,做试一试,个别板书。做完后校对,可让同桌互相校对,问:你打算怎样去判断他画的对不对?

  3、刚才我们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了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么?

  (1)出示想想做做4,你打算怎么画?——只要平移三角板时平移到A点就可以。

  (2)生动手画,师巡场,个别指导,校对。

  【在某一点的平行线有几条呢?(过一点只有一条)】

  (3)小结:说说怎样画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画时应注意什么?——如尺子要贴紧,手不能斗等等

  三、练习

  1、想想做做3。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平行线在我们数学图形中的体现。

  出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分别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指给同桌看,再校对。

  2、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找,再问生怎么找,怎样找更快速。

  小结:组成一个物体有几条线段,那平移后,就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四、 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平行和相交、如何画平行线……)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平行,下节课我们讲学习关于相交的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内容:

  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材第15—16页) 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285张邮票,每页放5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 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285≈300,300÷5=60,285<300,所以285÷5的商应小于60. 生2:200<285,200÷5=40,285÷5的商应大于40且小于60.

  生3:我可以让范围更精确些,285≈250,250÷5=50,285>250,所以285除以5的商应大于50,即285÷5的商大于50且小于60.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乘法验算,即看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展示?

  生1:题目告诉我们把285张邮票,每8张放一页,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生2:要求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就是把285张邮票按8张一份分,列式为285÷8.

  生3:因为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比除数8小,所以计算时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起来是28个十,除以8商是3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3.然后接着往下算,最后发现除不尽,有余数。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集邮

  285÷5=57(页) 285÷8=35(页)??5(张)

  57 35

  285

  5 2858

  25 24

  35 45 35 40 0 5

  答:能放57页。 答:可以放满35页,还剩5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

  二、操作体验

  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

  (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

  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

  (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头。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

  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

  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习 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计算。

  练习重难点: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让学生掌握好整个计算的过程。

  练习内容:

  课本第64页的练习十五

  练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15×3= 19×4 = 53×3 = 61×7=

  14×10= 20×42= 50×60= 47×3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唤起了对乘法计算的回忆,并通过口算,为下面的'练习铺路。】

  2、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这两个因数的最低位对齐)

  第一步先算什么?(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另一个因数21,得数的最低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再算什么?

  第三步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笔、动脑让学生复习旧知回忆起对旧知的复习】

  3、练习:

  书本64页练习十五的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练习第1题,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完成后同位互评,最后在小组里订正。

  【设计意图:用于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请学生到黑板板演书本第2题,其他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一做。最后全班订正。

  (3)让学生集体读书本第3题,并收集好相关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4)学生独立完成书本的第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说题意,再独立计算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

  2、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区别与联系

  2、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师:刚才图片中展示的大桥叫斜拉桥,大家看,这些大桥美不美?小明也认为这些大桥很美,他还设计了一幅斜拉桥的图纸呢,想不想看一看小明是怎样设计的?

  (边放课件边叙述)他先画两条横线表示桥面,再画两条竖线表示柱梁,然后用长短不同的线表示拉索。其实,像这些长短不同的线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线段。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线段

  师:你能在纸上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吗?(生动手画,投影展示)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为了便于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3分米的线段。(师板书)

  师:谁来说说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直的 2个端点)

  2、认识射线

  师:我们不仅认识了线段,还画出了线段,你们敢不敢接受一个比较难的任务?好,听清老师的要求:把我们刚才画的线段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延长,注意一定要画直,老师不说停的时候不要停下来。(生动手画)

  问:怎么停下来了?

  师:这样吧,纸上画不开,让我们看着大屏幕来想象一下,(课件展示:延长线段)这条线已经超出了屏幕,让我们闭上眼睛继续想象。

  问: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问:还能看到他的尽头吗?还能确定他的长度吗?

  师:对,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尽头,也没有办法确定它的长度,我们就说这条线无限长。像这样的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射线。(板书:射线)

  问:仔细观察,射线有什么特点?(板书:直 1个端点 无限长)

  问:你们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射线吗?为什么?

  我们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射线呢?

  3、举例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看作是射线?

  (生充分地说,课件演示)

  4、认识直线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延长得到射线,同学们想一想,要把线段两端都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两端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线吗?(生充分说)

  师:像这样我们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直 线。(板书:直线)

  问:谁来说说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 没有端点

  无限长)

  问:你能在本子上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吗?为什么?

  怎样表示直线?

  4、区别与联系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生充分交流,总结)

  5、练习:课件出示

  师:你们能很快判断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生判断后要说出理由)

  6、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

  师:每个同学拿出这张白纸,请你在它上面任意画出两条直线,想一想他们的位置关系怎样?(生动手画,师巡视收集)

  师:请看这几位同学画的。

  出示生1画的图形。

  问: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生:这一个画的是交叉的。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两条直线交叉,在数学上我们就叫相交。(板书:相交)相交的这一点是交点。谁再来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出示生2画的图形。

  师:这两条直线呢?(生:不相交)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相交)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让我们来延长看看。延长后怎样?

  师:像这样表面上看是不相交的,但延长后也会相交,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实际上也是相交的。还有谁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相交的?

  出示生3画的图形。

  问:再看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吗?为什么?延长后会怎样?再充分的想象一下,继续延长。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 不相交

  2、平行

  师:我们来看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课件出示:延长)这样的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现在,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师:因为互相平行,所以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课件演示)在这里红色直线是蓝色直线的平行线,同样蓝色直线也是红色直线的平行线。

  问: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充分地说)

  出示:牛奶盒

  师:我现在从右面找出一条边(竖着的)再从前面找出

  一条横着的,那如果这两条边无限延长后会相交吗?它

  们互相平行吗?为什么?(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边)

  师:对!只有在同一平面上的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

  3、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找到吗?先自己找一找,和你同位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你们找到这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老师也收 集了一些图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现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一条直线长5厘米。 ( )

  (2)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3)黑板的边是一条射线。 ( )

  (4)线段有2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

  (5)直线比射线长。 ( )

  2、下面图形中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

  3、想一想,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37页例1、“做一做”及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

  2.(PPT课件出示示意图中的6项活动)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统计本班同学对活动项目的喜爱情况,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方法一:统一计数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填入表格。

  (3)分析数据:从这两张统计数据的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据,体验比较。(出示教材第36页单式统计表)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异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请你根据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男女生各项进行比较)

  (3)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加直接吗?(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1)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2)(出示教材第37页问题)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知识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题中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的第1,2题。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五、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目标: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统计表的结构填写方法、对表内数据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多张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绘制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学数学有用吗?在哪儿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师:孩子们,最近课间活动时,我们班总喜欢闹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课间活动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调查,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动照片:

  师:这是我拍的一些你们课间活动的照片。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生观察照片说说是些什么活动?

  师:现在给你1分钟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项课外活动?

  2.出示4张单式统计表。

  师:有答案了吧,现在我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同学最经常做的哪项活动,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全班举手表决。

  2、收集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解读分析,制造冲突

  抢答游戏: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冲突:在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条件很麻烦,

  师:那怎样解决?

  生:合并成一张表

  3.动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组合作完成,比比哪组最快。

  学生展示合并过程,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重复的地方去掉,更简洁)

  师: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创造了这样一个4合1的统计表,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复式统计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复式统计表

  师: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

  师小结板书:它把多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复式统计表。

  4、认识表头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朋友,你觉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样改呢?

  生说。引出表头。

  请学生大声地介绍一遍表头。

  5、变式表格

  师:现在我把这个复式统计表变个样,你们还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它的组成。看来,他真的懂了,现在你们能这个表格填完整吗?

  生说,再填数据。

  6、感受优势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1) 课间看书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男生多?

  (2) 看书的女生多还是跳绳的男生多?

  (3)闲逛的男生多还是闲逛的女生多?

  (4)课间男生最喜欢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抢答,从而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师:这样观察起来确实更方便了吧。这就是咱们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7、分析数据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课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班课间会闹矛盾?

  你们能读出这些数据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会有危险。少闲逛,多看书。

  师:看来用数据说话比老师说十遍、百遍更有用。这也是我们统计的最终目的。

  三、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复式统计表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展示: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如课程表、比赛、成绩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金牌统计表

  师:孩子们,这张复式统计表完整了吗?

  [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国家 届数]

  找数据及数据的意义

  请问28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8]

  请问23表示什么意思?[点击课件圈出23]

  (3)快速抢答

  A、[课件出示]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B、[课件出示]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C、[课件出示]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与列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有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同学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3、通过借助小棒学习、小组学习、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以和观察考虑、合作的习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750=63=205=49=

  24÷6=8÷2=12÷3=42÷6=90÷3=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运动会,打算装扮学校。(出示主题图)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一、复习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两道题:48÷4= 36÷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完成后展示)

  你都做对了,真了不起。你能说一说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吗?(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你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对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二、新课

  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上一节课表现真棒,通过仔细观察植树图,不仅提出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和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两个问题,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这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试一试吧。

  1.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52÷2。

  2.师:52能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呢?请同学们拿出5捆和2根小棒,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

  指名学生说出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生:能,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根)。分完4捆还剩1捆要拆开与2根合并成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把两部分加起来得26根,所以52÷2=26。这个计算过程怎样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3.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52÷2,然后展示。(请学生讲解演算的过程,教师配合板演,同时操作小棒展示分的过程,适时提问计算过程中每一个结果的含义。重点通过操作小棒帮助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要拆开与2根合并成12根再分”。)

  老师作说明:计算52÷2,要先从十位除起,5个十除以2,每份最多分2个十,还剩1个十,2个十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上面,再用2乘2个十得4个十,写在被除数十位“5”的下面,表示从被除数中分掉的`数是40,十位上没有分完,5个十减4个十,还剩1个十。再把个位上的2写下来与十位合起来是12,12÷2=6,把6写在被除数个位“2”的上面。

  4.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师:(指被除数下面的4)这个4是怎么得到的?

  生:2乘2个十,得到的4个十,即40。板书:2乘2个十。)

  师: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得来的?表示多少?

  生:是5个十减4个十,得到的1个十,即10(板书:5个十减4个十。)

  (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

  师:横线下面这个“12”是怎么得到的?表示什么?

  生:10加2等于12,表示剩下的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还没分完的小棒。(板书:剩下的1个十合2个1合起来是12。)

  师下面的“12”又是怎么得到的?

  生:二六十二,2乘6个一,得到12个一,即12。(板书:2乘6个一)

  5.用乘法验算除法

  计算正确吗?怎样检验呢?

  平均每班种26棵,2个班种的是不是52棵呢?

  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

  26×2=52(竖式),结果等于被除数,所以计算正确。

  6.竖式计算:64÷2= 92÷4=

  师:同学们观察两个除法竖式,你认为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不同点:生:第一个竖式,除数去除被除数最高位时能够除尽,没有余数。第二个竖式,除数去除被除数最高位(十位)时,有余数。

  师: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

  三、知识运用

  1. 16页“做一做”的后面三道题。归纳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引导概括回答: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的余数小必须比除数小.)

  2.数学小诊所(课件出示)

  3.课本第19页第1题后4题

  四、课堂总结,点明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除法要注意,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首位不能整除的,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继续除。每次的余数小必须比除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2页例1、例2及“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是指面积。它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

  【新课讲授】

  1、面积。

  (1)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国旗面比较小。我们就说国旗面的面积比较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概括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电脑演示)

  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2、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3)统一面积单位。

  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问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汇报: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较。

  (4)应该用哪种单位表示图形的面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统一意见: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适,因为正方形表示最标准。

  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注意:第二、三个图形有的不够一个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个正方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

  【课后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板书: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1、初建概念过程不够完美。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与黑板表面大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说话,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再现概念时方式单一,欠缺多元化。

  再现概念时,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指名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分析有两个原因:

  1、这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2、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如果在小组汇报时有个比较,适当表扬和激励,多点组织教学,或许会好点。然后奇怪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触摸数学书的封面,闭上眼睛去感受,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学生体验了面积的意义,单形式还是有一些单一。

  3、内化概念时,临时起意。让学生做游戏,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由于课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画了1平方米的地方,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游戏中不光调动学习热情,还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还学会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但是活动只有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还有少部分没有参加,比较失望。以后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多准备两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组织比赛看哪一组站的人最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游戏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6-2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6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1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05-15

下册总复习数学教案04-10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06-23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