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时间:2024-05-15 08:35: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会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关于百分数应用的问题。你们想学么?生说想。好我们先来检验一下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要求学生口答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接着说如果老师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同学们想知道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激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学生跃跃 欲试急于去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引导学生多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 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掌握)

  (3)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使学生明确今年增加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2%,现在的册数相当于原有册数的1+12%,即112%。 ,然后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方法。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间去。

  (5)师生共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

  方法2

  (6)教师对学生的进行补充讲解。再让学生板演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适时表扬鼓励。

  (7)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种解答方法。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优。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

  (8)比较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了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注意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幸福镇去年收粮食300万吨,今年比去年多20%,今年生产粮食多少万吨?

  2、.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3、思考:如果例3改成: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1568册,比原有图书册数增加了12%,图书室原有多少册图书?(这题单位“1”的量不变,要比较的量也不变,例3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这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量。)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三)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1400+1400×12% 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 (册) =1568 (册)

  答:现在图书室有1568册图书。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99页 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极力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或三步解决求一共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连乘”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用策略来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你想说些什么?

  预:是解决什么问题啊?

  预:怎么解决问题?

  二、例题1教学: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预:同学们在做广播操。{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板书)

  预:总共有3个方阵,有两个只拍到了几个人。

  师:还有吗?

  预:他要我们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板书)图,知道了――(学生复述),收集一些数学信息(板书)。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2、分析、解决问题

  (1)汇报: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做的?

  预:10×8=80(人)80×3=240(人)(板书)

  师:你是直接把算式报了出来,那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算式吗?

  预:10×8=80(人)求的是每个方阵的人数,80×3=240(人)求得是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对,请同学们以后再回答问题,不要直接把算式报出来,最好还要说一说求的是什么?你们听懂了吗?

  预:哦,那老师想问一下,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啊?

  预:为什么要先算10×8=80人,求的是什么?

  师:谁能来解答他的问题?

  预:我知道,如果不求一个方阵多少人的话,那3个方阵就求不出来。

  预:老师我有补充,求三个方阵就是把一个方阵的人数乘3就行了。我是10×8×3=240人。

  师:和刚才的做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老师不一定要把一个方阵的人数求出来,可以先求一共有几行,乘每行有几人就行了。

  师:那该怎么解?

  预:3×8=24行 24×10=240人。

  师:为什么要求几行?

  预:一定要先求出几行,才能求出总的人数。

  3、观察与分析解题方法

  师:我们来看一看,刚刚有三个同学写出了不同的三道算式,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都有两步?(问题不能直接求出来)

  4、小结:当问题不能一步解决时,我们试着想一想,可以先求个什么出来,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三、练一练 :练习二十三 第1题

  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

  {出示第1题课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吗?“跑步”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1)400×7=2800 (2)400×2×7=5600

  (3)400×2=800 800×7=5600   (4)7×2=14 14×400=5600

  4、独自思考,小组合作,说一说哪种是对的?为什么?解释算式所含的意义。

  5、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1)要求一个星期跑多少米,要先求出每天跑几米,再乘7

  (2)要求一个星期跑多少米,要先求出一星期一共跑了几圈,每圈400,就有几个400。

  6、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第102页 第4题}小明“游泳”

  (1)师:还有什么项目啊?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还能知道什么?

  (2)汇报:知道的信息,还能知道――如:游泳池长25米,游了三个来回。我知道小明游了6个25米,三个来回是就是2×3=6次。

  (3)还有什么信息?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判断:(1)25*3 (2)2*3*25 (3)(25+25)*3

  (2、据统计,每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如果按一个一家三口计算,一年产生多少垃圾?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5

  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和方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抓住解题关键。

  教学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找准比较量及比较量对应单位“1”的几分之几,为画图分析做好准备。

  2.直观分析问题。

  教学中,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直观、形象地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结合图示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3.顺向思考列式。

  教学中,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顺向思考,设未知量(单位“1”)为x,列方程解决问题。

  4.明确解题规律。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弄清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可以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找出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

  (1)已经行了全程的。(把全程看作单位“1”,全程×=已行路程)

  (2)一个长方形,宽是长的。(把长看作单位“1”,长×=宽)

  2.按要求解答。

  课件出示:小明的体重是35kg,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

  (1)读题,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

  (把小明的体重看作单位“1”,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小明的体重×)

  (2)结合数量关系式,明确本题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哪部分是已知的.,哪部分是未知的)

  (3)小组合作,列式解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题的解法:单位“1”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5×=28(kg)

  3.谈话导入。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法我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知识,学习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探究新知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例4。

  (1)读题,交流信息。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kg水分。

  (2)找出信息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①成人体重×=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

  ②儿童体重×=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③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4的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①解决例4需要哪些条件?把谁看作单位“1”?

  ②画图分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吗?(列表)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疑:今天,我们将研究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题的文字部分)

  [说明:简短的谈话,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适时的设疑,既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下面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又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 寻求策略

  1. 产生画图的需要。

  提问:这道题已知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反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可能想到用文字摘录、列表、画图等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比较:大家提出了一些整理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常用方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用哪种方法更能清楚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法比较合适)

  2. 尝试画图。

  谈话: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示意图,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那么,你能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吗?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醒:只要画出草图)。

  反馈:你是怎样画图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

  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画出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再分别画出增加的长和增加的面积,然后在图上简要地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

  引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长增加3米后,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宽没有变)

  3. 自主解答。

  谈话:现在你能根据示意图说一说怎样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吗?

  反馈: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什么?(要先求出原来长方形花圃的宽)

  谈话:怎样列式解答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让板演的学生具体地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突出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花圃的宽)

  提问:他说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补充吗?

  4. 总结质疑。

  提问:我们今天是用怎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还有什么疑问吗?

  [说明:对学生而言,例题中呈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画示意图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凸现了画图策略的实际价值。教学时,首先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比较使画图的策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觉需要;再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交流画图的好处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中间问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提高了小组交流的质量,又发展了数学思考。]

  5.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题目的文字部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

  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指名展示所画的示意图,并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

  150 ÷ 5 × ( 20 - 5 )

  = 30 × 15

  = 450 (平方米)

  方法二:

  150 ÷ 5 × 20 - 150

  = 30 × 20 - 150

  = 600 – 150

  = 450(平方米)

  提问: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先算出什么?

  [说明:“试一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明确解题思路。]

  三、 应用拓展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题目,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的意思。

  提问:怎样用示意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谈话:请同学们先在书上第90页的图上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画图的?又是怎样解答的?

  指名说一说画图和解题的过程。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画图或列表,再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反馈:你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学生可能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也可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比较:同一道题,有的同学是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的,有的同学是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点?

  小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灵活地选择和应用。

  [说明:基于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两道练习题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既保证所有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能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整理信息,并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不同策略的特点与价值,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反思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体会?

  [说明: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画图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问题解决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四、评价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

  ——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1

  设计说明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还要拼得尽可能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使学生找到拼出更多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1.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七巧板的神奇和有趣,先让学生欣赏一组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图案,五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图案极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他们对七巧板的好奇心,产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的强烈愿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重视在操作探究中总结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操作太过盲目,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者在学生操作之后及时组织汇报交流,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找到拼组更多三角形的.方法。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路以后,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拼组,巩固并验证所获得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套七巧板

  学生准备 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赏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1.课件出示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图案,请同学们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

  生:一套七巧板。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最多。

  (学生观察七巧板)

  预设

  生1:七巧板中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生2:七巧板中有5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最多。

  2.用七巧板能拼出许多有趣的图案,你们想动手试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用一套七巧板拼组图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欣赏用一套七巧板拼组成的各种妙趣横生的图案,使学生对七巧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七巧板、认识七巧板,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呢?

  预设

  生1:题目要求我们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生2:每人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2.自由拼组,组内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2)在小组内说说用了几个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三角形。

  3.各小组选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自己的拼法。

  (1)用两个图形拼。

  (2)用三个图形拼。

  师:这两种拼法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

  生1:用两个图形拼组时,只能选三角形。

  生2:用三个图形拼组时,可以都选择三角形,也可以选择其他图形。

  4.教师小结:我们在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也可以加入其他图形。

  5.利用刚刚总结出的经验,再拼一次三角形。

  (1)小组合作,先用两个图形拼,再用三个图形拼。

  (2)全班交流,根据使用图形的个数分类汇报。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我们解决了“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问题。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预设

  生1:我们先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生2:我们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拼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2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创设请境,激发兴趣——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问题的方法——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归纳。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6、走着走着却被一扇门挡住了去路,这是哪里呀?大家想进去吗?我也想可是怎样进去呢?谁能告诉我(生读要求)答对3道题,就可以拿到钥匙,走进海洋动物馆看动物表演。

  1、水果店原来有18箱苹果,卖出15箱,运来36箱,还剩多少箱?

  2、树上有50只小鸟,飞走了20只,又飞来了54只。现在有几只小鸟?

  3、合唱队有男生16名,女生比男生少5名,女生有多少名?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名?

  通过打你啊的共同努力,我们拿到了钥匙,听,门开了,(播放课件)时间过得好快呀!精彩的表演已经结束了。我们的游园活动也即将结束。

  7、在游园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饮料瓶,细心的小朋友已经把它们收集起来了,我们看看他们要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习题)

  8、我们走出游园点,被一张统计表吸引住了,但是它没有填完,我们帮助完成可以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9、在这次游园活动中,你高兴吗?谈一谈。

  三、小结:

  在这次游园活动中,我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知道了一题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去发现它解决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你们是最棒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生可能会说: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4-04

解决问题的练习数学教案04-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04-13

【精选】解决问题数学教案15篇04-12

《 解决问题》教案03-03

《解决问题》教案07-15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15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01-17

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