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4-05-15 11:38: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词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古诗词教案 2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熟读成诵,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板书课题。

  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背诵。

  背诵,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过程: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教案 3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鉴赏形象的考查点。

  2、掌握诗歌鉴赏中形象的解题模式。

  重点难点:

  1、诗歌鉴赏解题的基本步骤。

  2、诗歌鉴赏解题模式的灵活运用。

  合作探究:

  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解答问题。

  导学内容

  (一)走进高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二.古诗词鉴赏题中有关形象鉴赏的高考考点

  1、意象类

  2、意境类

  3、人物形象类

  (二)意象类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意象类分析题:

  1、什么意象?——-概括定性

  2、意象的具体特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展开分析

  3、意象的作用、意义——归纳总结

  二、课堂实例: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要分析后两句中“梧桐、月”两个意象在诗中对主人公情感的传达起什么作用?

  答:

  三、课堂训练:(20xx年山东高考卷)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山泉”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古诗词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古诗词教案 5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谁呢?

  预设:韩愈(出示课件27)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28)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廷供奉,韩愈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求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韩湘跟上来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听读诗歌范读,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出示课件29)

  朗读提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zhāo)奏/九重(chóng)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bì)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30)

  左迁①至蓝关②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③朝奏④九重天⑤,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⑥除弊事⑦,肯⑧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⑨,好收吾骨瘴江边⑩。

  预设:①左迁:贬官。

  ②蓝田: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③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④朝奏:早晨上奏。

  ⑤九重天:这里指皇帝。

  ⑥圣明:指皇帝。

  ⑦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⑧肯:岂肯、哪能。

  ⑨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⑩瘴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31)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32)

  诗句展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教师:“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1:“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

  学生2: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颔联(出示课件33)

  诗句展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教师:颔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学生: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3.颈联(出示课件34)

  诗句展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教师:“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学生1:“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诗人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学生2: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辞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4.尾联(出示课件35)

  诗句展示: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预设:尾联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36)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上书进谏而遭贬一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商山早行

古诗词教案 6

  教学目标: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⒊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⒋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教案 7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背诵,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过程: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唐)

  渔翁不归

  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案 8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古诗词教案 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词教案 10

  5.古诗词三首

  教学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二、自主学习古诗两首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 声 ”。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古诗词教案 1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词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3、领会词中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

  2、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繁荣的一个标志,今天,就让我们泛起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词的殿堂。

  (二)、学习《浣溪沙》

  1、知诗人

  2、晓诗意

  ①听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②点名读,注意诗句节奏。

  ③学生齐读,理解诗句含义,诗人在哪里干什么。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在多名学生描述后,教师可参与描述,让学生评价。

  示例:

  3、赏诗句

  诗歌是语言的钻石,用字凝练,贴切传神,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或哪一句写得最好。

  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见解,根据学生所答参与诗句的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寓意深婉,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4、找诗眼

  老师简介诗眼: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意境或者最能概括诗歌内容、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到了诗眼,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示例:

  引导学生找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李白《赠汪伦》诗中的“深”。

  问:你认为《浣溪沙》的诗眼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

  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留恋,今年三月的一天,我眺望窗外,看到崭新的柳色和艳红的花朵掩映在细雨迷蒙中,心中有感,写了一首小词。

  江城子

  春日杂感

  文铁钟

  小窗帘外雨朦胧,柳色新,杏花红。

  春意盈盈,唯恐太匆匆。

  年少也曾骑竹马,扬意气,驾长风。

  落花流水去犹空,功名事,古今同。

  淡看闲云,千载杳随风。

  但得年年春尚在,无限事,总从容。

  你能读懂老师当时的心情吗。

  5、诵诗文

  轮读;女生前四字,男生后三字,体会时光流逝的伤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

  小结:五步学诗歌并完成板书:

  1、知诗人

  2、晓诗意

  3、赏诗句

  4、找诗眼

  5、诵诗文

  (三)、学习《采桑子》:

  1、知诗人

  2、晓诗意

  3、赏诗句

  4、找诗眼

  5、诵诗文

  美丽的西湖让欧阳修沉醉,美丽的校园也让老师特别欣喜。

  老师也仿写了一首《采桑子》,但没有写完。同学们能帮我补充吗。

  采桑子,赞紫金

  从来只道紫金好,娇花。满目繁华,话清嘉。

  明校训,百舸争发。

  无涯,个个夸。

  采桑子,赞紫金

  从来只道紫金好,绿树娇花,满目繁华,红墙碧瓦话清嘉。

  诚勤朴雅明校训,百舸争发,学海无涯,金榜题名个个夸。

  结束语:祝同学们在无涯的学海中百舸争发,早日金榜题名。下课。

  宋词二首《浣溪沙》《采桑子》教学反思

  20xx年下学期,我在学校录播室上了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诵读中的两首宋词:晏殊的《浣溪沙》和欧阳修的《采桑子》,以学校教研课的形式开放,反响良好。本人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反思如下:

  一、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良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

  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

  上课之前,我选取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古琴《春江花月夜》,积极铺垫课前情境,优美的琴声、舒缓的音律,使学生沉静、舒心,融入到一个静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词奠定感情基调,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乐来打动学生,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从美学看,音乐更是融合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在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的时候,我都辅以优美的古典音乐《思乡曲》、《轻舞飞扬》等,为课堂的诗意美、音乐美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对意境的感悟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历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恰恰是语言很难以弥补的。

  新大纲指出:“教学古诗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领悟。晏殊《浣溪沙》,它是一首描绘文人士大夫伤春惜春、感慨抒怀的诗,有着淡淡的惆怅和哀愁,又含蓄而有哲理。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体会诗歌中的那种情境,更无法体会作者花园徘徊时的细腻情感。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伴有此情此景的画面与轻音乐伴奏的诗歌朗读。欧阳修的《采桑子》,描绘的是西湖的美景,我选用了声音舒缓甜美,画面明艳美丽的视频范读,伴着悠扬的古筝,学生具体地多方面地感受到了西湖之美。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增大课堂容量。

  本堂课以“知诗人、晓诗意、赏诗句、找诗眼、诵诗文”的五步学诗法贯穿课堂,意在授学生以渔。

  诗人身处的时代、人生经历和气质,诗中词句的解释,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诗人的感情,诗眼的特点、作用及判定,诗歌的快速背诵方法,拓展内容等,只有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有序展开,且给学生以清楚的认识。

  如果只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是无法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的。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

  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完晏殊的《浣溪沙》,我引入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词《江城子—春日杂感》,我让学生观察《杏花春雨江南》的画面,想象老师作这首诗时的情景,体会老师当时的情感。

  因为铺垫到位,渲染恰当,学生理解准确。学完欧阳修的《采桑子》,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们紫金中学的校园图片,红墙碧瓦、翠树娇花、楼馆亭台、莘莘学子,在学生感叹我们的校园洁净美丽的时候,我让学生填一首《采桑子—赞紫金》的词,同学们兴致勃勃,思维活跃,妙语如珠。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既加深了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诗歌鉴赏和创作的能力。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上,本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描述诗歌意境的时候,可以辅以与诗歌意境融洽的音乐;在感受校园美景的时候,可以展示更多的校园美景图片,或者把美丽校园拍成一段短视频播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给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古诗词教案 14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古诗词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古诗词教案 】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学设计01-10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10-11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03-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3-05

钻洞洞教案教案12-10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