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5 16:55:21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1、教学内容:P120例3P121做一做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6=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在总结出规律后,会发现他其实与一端种另一端不种的植树问题是一样的:棵数=间隔数。

  做一做第1题是例3的逆思考,给出总数求每边各个几名学生。第2题有两种情况:5个角上都摆,则是最少需要15盆花;5个角上都不摆,则需要20盆花。第3题与例3相同。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植树问题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4、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的探索性也比较强,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借助方格纸来画一画图,或者是围棋盘学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即“自由发挥、解法多种、做好优化。”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P122、123练习二十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第1题是敲钟的用时问题,与例1相似。大钟敲5下时,中间共有4个间隔,所以每个间隔是8÷4=2秒。敲12下时,中间有11个间隔,所用时间是11×2=22秒。

  第2题、第3题、第5题也与例1相似。

  第4题、第6题是探讨关于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与例3相似。

  第7题需要学生先找出几张桌子坐几个人的规律。一张桌子是6人,两张桌子时少坐了2人,三张桌子时少坐了4人,......可以总结出规律:少的人数=(桌子张数-1)×2,所以10张桌子能坐:10×6-(10-1)×2=42人。第二个问题是逆向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植树问题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去。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4、教学建议

  第4题可以先从例1中发现的规律推广得到,把例1中的线段两个端点连到一起,便成了一条封闭曲线,而此时这两个植树点也合在了一起,所以植树的棵树就是分出的间隔数。如果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也可以直接应用例3中得到的规律。

  第7题建议让学生尝试找出桌子张数和能坐人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总结出规律。

  教学实践与反思

  1、理清教材脉络,灵活使用教材。

  例1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

  例2两端都不栽的情形

  例3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可以结合例1、例2一起教学,例3单独教学,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2、引导学生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一端种一端不种:棵树=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3、数形结合

  4、充分挖掘并整合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王小刚与同学沈大成相约去看电影,王小刚打电话对沈大成说:“明天湖新影剧院有一场很好看的电影,我们一起去看好吗?”

  沈:“好的,几点?”

  王:“8点!”

  沈:“好吧!明天影剧院门口见”。

  但是,第二天当沈大安准时来到湖新影剧院,却怎么也找不到王小刚,心里十分生气......

  讨论:沈大安为什么找不到王小刚呢?

  二、学习计时法

  1、你觉得王小刚该怎样说,沈大安才不会搞错?

  2、学生讨论

  反馈:(上午8:00或晚上8:00,8:00或20:00)

  3、为了简明和不易弄错常采用从0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称24时计时法。

  你知道吗?

  下午1时就是()时下午2时就是()时......

  17时就是()时18时就是()时24时就是()时

  24时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是一个分界点。

  4、练习

  练一练的第1、2题

  二、求经过时间

  1、出示某展览馆的.展出时间牌上午8:00--下午5:00

  你看了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知道展览馆的展出时间一天有几小时?你们是怎样计算的?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方法1:用24小时计时法17-8=9(小时)

  方法2:分段计算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经过时间。夏天调整时间如下:上午7时30分开门,下午5时40分关门。

  2、你能知道展览馆的展出时间一天有几小时?

  学生讨论方法

  反馈主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

  比较与调整前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计算经过时间方法还是差不多。

  3、练习出示时间表

  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解答。

  你可以求出哪些时间?

  ⑵一辆汽车8:40从A地去B地,经过2小时40分到达乙地,到达乙地时是()时()分。

  三、总结全课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第3、4、5、6、7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饿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相机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2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相机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交流,然后订正,校对。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五、作业

  第10页想想做做第3后四题、第4题。

  课前思考:

  1.学生因为有了前一节课的试商和调商的经验,所以这节课中的例题我准备在探索和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提醒。

  2.在试赏一次不成功时,让学生讨论商是过小了,为什么?怎样调更快?

  3.练习时一定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看出商小了?在板演中尽量发现同学的问题,共同探讨,及时纠正。让学生尽量多的积累试商、调商的经验。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法的调商(五入调商).由于有昨天的基础,今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我让学生通过比较与昨天四舍调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除法的调商.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基本到

  授后小结1:

  本节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尝试练习,困难不大,大多数学生明白商小了要调大,学习起来较为顺利,通过前后的比较学生能明白,为什么需要调商,什么时候调大?什么时候调小?从作业里看出计算的正确率有所进步。

  授后小结2:

  用五入法调商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正如两位老师所说,有了前面的四舍法调商为基础,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调商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左右

  统计......2课时左右

  制作贺卡......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在经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和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课件出示题目。

  2、计算每组中的上下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说说为什么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4、揭示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强调501×20,表示501个20,(500+1)×20,可以是先算出55个20再算出1个20。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二、练习简便计算

  4×7×250250×32

  125×64

  独立完成

  同桌检查,反馈情况。

  三、解决问题

  练习一 8

  1、用课件出示题目。

  读题: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然后算什么?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练习一9

  1.第一个问题要什么条件可以解决?

  需要先算出什么?

  2.第二个问题要什么条件可以解决?

  比一比,这两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练习一12

  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

  1.先算出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

  2.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3.怎样省钱,为什么?

  三、思考题

  1、用1234组成两个数,乘积最大是多少?

  2、得出结论,两个越接近的数,乘的的积越大。

  3、用5个数组成三位数和两位数。

  指名学生读题目。

  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口答

  板演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讨论吗?

  五、作业设计。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7×29×25×4125×16

  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14箱苹果和17箱橘子,每箱苹果20千克,每箱橘子18千克。

  (1)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2)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2、东明和华刚两家批发市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俏,各自打出了优惠广告(如下图)。某小店要购进145瓶这种品牌的洗发液,应该选择哪家批发市场?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5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的过程,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设计理念:本节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尝试计算,交流总结,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培养计算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笔算:32405033

  检查练习情况。

  独立计算

  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

  二、自主探索,交流算理。

  出示例题

  1、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百和苑小区有850平方米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15克,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怎样列式?板书

  85015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两种方法对吗?哪种简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

  2、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20克,那么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怎样解决呢?

  积的末尾为什么写2个0

  如果草坪面积是800平方米呢?

  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试一试:

  白菜老师问: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要怎样列式计算?

  85020怎样列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积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为什么?

  指出:在简便计算时,有几个0不参加计算,就要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观察图

  提出问题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练习

  竖式不同的学生板演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板演两种做法。

  口答

  学生试一试

  独立解决并全班交流

  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类题目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像、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判断走哪条路近,然后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既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能在探索和创新中获得新知,感受成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黑猫警长》的故事吗?

  课件播放:黑猫警长骑着警车,正在追击老鼠,(老鼠正逃向自己的老窝)正在这时,黑猫警长来到了一个路口,(如下图)你知道黑猫警长从哪条路走近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堵住老鼠回洞吗?

  黑猫警长老鼠洞

  学生都认为走上面那条路近一些,能最快到达老鼠洞口。

  师:同学们一致认为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可是你怎么知道上面的路近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1:生活中我就是这样走的,感觉到走上面的路最近,最省时间。

  生2:因为上面的一条路是直的,而下面那条路拐弯了,绕远路了,浪费了时间。

  ......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两条路线,它们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那么,要走上面的一条路,实际上就是走三角形的一条边,而下面的一条路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你们的意思是下面两条边的和要比上面一条边长,是吗?(生点点头。)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表示不肯定。

  师:该怎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做实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特征》。(出示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初步实验,大胆猜测

  实验1: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查看。

  2、汇报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边摆边说。)

  小组一:我们组拿的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纸条,怎么摆都摆不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二:我们组拿的是2厘米、3厘米、5厘米的纸条,也没有摆成。

  小组三:我们组拿的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纸条,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

  师:为什么有的用三根纸条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

  生:我发现刚才摆不成的这三根纸条中,上面的两条短了一点,如果再长些,就可以了。

  师:(指着没有摆成的三角形)也就是说这两条边的和再多一点吗?

  学生点点头表示同意。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我猜测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另一条边大。

  生2:我猜如果两条边的和等于另一条边也可以。

  师:大胆合理的猜测是研究问题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下一步我们做什么?

  生:验证!

  (二)动手操作,发现特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从学具袋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一摆,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3、分析数据,发现特点

  ①观察实验的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生1: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②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征?

  生1: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生2:我发现是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不管是哪两条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生2:就是在边长是5厘米、6厘米、7厘米的三角形中,不仅

  5+6>7,还要6+7>5,5+7>6。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实验观察,大家一致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吗?

  4、验证结果

  师:那我们的发现对不对呢?请各小组摆三角形验证一下。

  ①学生交流验证结果。

  ②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发现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③应用

  再次观看实验表格,根据刚才总结的特征,你能很快说说怎样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也变成能围成的吗?

  生1:可以把4厘米换成6厘米。

  生2:也可以把5厘米换成6厘米

  生3:换成7厘米、8厘米也可以。......

  5、看书质疑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我们发现的就是三角形边的特征,其实数学家和我们想的是一样的呢!下面请看数学书82页。

  (三)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黑猫警长为什么走上面的一条路近吗?

  四、深化练习

  1、判断红绿灯,过马路。(出示数学书86页第4题)

  要求: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成三角形的,红灯停止。

  2、找朋友。

  下面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就是一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

  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

  3、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分别是2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与它们能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是多少厘米?

  4、反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特征

  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单位:厘米)

  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你的发现

  能否围成三角形

  567

  5+6>76+7>5

  5+7>6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649

  6+4>94+9>6

  6+9>4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能

  459

  4+5=95+9>4

  4+9>5

  有一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不能

  237

  2+3<73+7>2

  2+7>3

  有一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不能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幅图。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这两个图形呢?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你准备怎么比较?把可以把格子补画完整,小组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1)数方格的方法,问:有人在皱眉,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电脑演示。

  问: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

  (计算比较)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

  生:通过平移、旋转都把它们变成长方形,再进行比较的。

  师:像这样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叫它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我们曾经在推导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时用过转化策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

  a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b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c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d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也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成长方体求体积。

  e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师:不仅在求面积、体积而且在求周长的问题上,我们也曾经运用转化策略。

  学生汇报,结合演示。

  a求树叶的周长时,用线绕树叶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也是把求树叶的周长转化为求线的长度。

  b推导圆周长公式时,将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曲线的长就转化成了线段的长。

  师:化曲为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化策略。

  师:不仅是在图形王国,在数与计算方面及数和图形结合方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运用转化策略,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回顾和整理。

  学生如有遗忘,教师可以即时激活,比如在计算1.3×2.4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举时,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并摘要板书。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板书:未知--已知

  师:回顾和整理了这么多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学习转化的过程。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

  2、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其中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3、练习十四第三题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师: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和?(通分转化)

  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

  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

  观察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组交流。

  汇报:1-1/16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

  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

  4、练习十四第一题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单场淘汰制: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

  (1)看图数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

  师: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2)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爱迪生灯泡的容积

  五、总结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好处?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9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 12×4=48 48÷4=12 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 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先计算下列各题:

  (1)0÷4=0÷5=0÷134=

  (2)0÷0=6÷0=

  学生猜一猜这两组算式的商是几?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都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堂活动

  1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 教科书第1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读题,问:从题目的要求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写出依据。

  抽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2练习三第2题和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说出依据。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例1。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自己试试看。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

  (4)提问: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归纳: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要按“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左边各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右边各题的答案吗?

  9999×1=9999

  9999×2=______ 9999×5=______

  9999×3=______ 9999×7=______

  9999×4=______ 9999×9=______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4)提问:观察左边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当计算9999×2时,结果是在18(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19998;当计算9999×3时,结果是在27(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29997;当计算9999×4时,结果是在36(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39996。

  (5)运用规律,得出右边算式的答案。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第1题:63492 4093 1524440 255596 12345679 406001

  第2题: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用计算器检验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

  2、进行特殊计算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使用计算器。

  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难点: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1.口算下面各题(出示)。

  156124214

  145323442

  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或在组内交流。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算法。

  2.找出最简单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哪种你最喜欢,哪种你认为最方便,为什么

  四、展示点评提升

  在学生比较交流中,教师引导得出(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比较受欢迎,这种方法比较好。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口算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前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连一连。(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自主进行连线,全班共同订正。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对于通过估算得出结果进行连线的,教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学生默读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全班反馈计算情况,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1)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全班,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习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

  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熟悉求两积之和(差)问题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2、会应用两积之和(差)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两步或者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悟数学知识既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用两积之和(差)方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以及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人教版教材也在四年级安排了大量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的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及列分步算式解答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积之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能更系统更整体的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课特把有关两积之和(差)的知识进行综合、提升,并对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注重选择有效信息等学习方法进行适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教学预案:

  一、情境一: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1、信息:车子先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小时,再在普通路上行驶3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2、出示一条线段,提问:如果把这看作一条公路,你能试着在这条公路上标出高速路与普通路的界限吗?你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3、出示:车子在高速路上每小时行驶90千米,在普通公路上行驶40千米。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问,板书:车子一共行驶多少千米?车子在高速路上比普通路上多行驶多少千米?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积之和(差)问题,(板书:用两积之和方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两积之和(差)解决新的问题

  二、情境二: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小红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作业本被同桌小兵带回家了,她想拿回来,遇到这种问题,如何解决。

  出示: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兵每分钟走70米,两人5分钟相遇。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

  三、情境三:工作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小红妈妈在工厂上班,车间主任送过来一箱零件,说:这里有一批小零件,请在二十分钟加工好。

  提问:小红妈妈能完成任务吗?

  要求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出示:零件一共有320个,妈妈每分钟可以做12个。

  妈妈该怎么办?

  提倡问题解决多样化

  (四)情境四:日记中的数学问题(机动)

  20xx年4月16日晴

  这个星期我在看《爱的教育》,前三天平均每天看18页,后四天平均每天看16页,本星期我还坚持练习书法,星期一到星期三每天写50个大字,弹了20分钟钢琴,从星期四到星期六平均每天写60个大字,星期天休息一天。

  1、提问:同学们,这么多的信息,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提出问题吗?

  请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汇报、评价。

  2、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看清条件,根据条件信息求出问题)

  五、总结提升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 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

  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 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 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 师指导学生共同完 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 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5-09

四年级数学教案03-16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04-12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行04-12

四年级数学教案:《书 》04-0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2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16